更新時間:2025-07-21 10:23:29作者:佚名
2015年11月初,教育部發布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該計劃旨在指導部分獨立學院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并著重推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開展。近日,在廣州舉行的全國獨立學院第十次峰會上,中國獨立學院協作會召集了來自全國超過200所獨立學院的500余位董事長、院長以及書記,他們共同探討了獨立學院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拓展發展空間,以及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和挑戰。
自1999年起至2015年,獨立學院歷經16載風雨,然而至今仍未能徹底擺脫母體公辦學校的依賴貝語網校,如何轉變獨立學院“校中校”的現狀,實現其真正的獨立自主?
獨立學院面臨諸多挑戰,如同質化現象嚴重、會計核算體系不夠規范、過度依賴母體品牌等。
獨立學院,這類教育機構系由普通高等學校,在本科及以上教育層次上,與國家機構之外的各類社會組織或個人展開合作,共同依托非國家財政資金,開展本科層次的教育活動。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院長彭新一指出,獨立學院通過將公立學校的品牌優勢與社會資金資源有效結合,顯著地擴充了高等教育的整體規模。
截至目前,我國獨立學院數量達到283所,在校學生總數為209.7萬人。這些學院在本科教育中的辦學規模占據了17.8%的比重,對于將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升至35.7%這一目標,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盡管發展勢頭迅猛,獨立學院卻面臨著不少問題。西北師范大學學知行學院的院長孫建安不禁感嘆,這些學院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乃至教學風格,大多沿襲了母體高校的傳統,導致同質化現象相當嚴重。
魏中林副廳長強調,眾多獨立學院尚未明確其定位,其在專業設置、課程改革以及人才培養模式上,未能充分適應并滿足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實際需求。他指出,單純依靠擴大辦學規模和借助母體品牌來贏得市場競爭的發展策略,缺乏長期可持續性。
在管理層面,也存在一些不規范的狀況。獨立學院雖采用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然而,許多董事會的議事流程并未嚴格遵循規定,主觀性和隨意性較強。據廣東年度檢查結果顯示,一些獨立學院在會計核算方面存在不規范現象;此外,教職工和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并未得到充分保障……
獨立學院若想獨立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如利益分配問題、難以吸引獨立發展、以及高額的分手費用等,這些都使得其自主創辦之路頗為艱難。
2011年,正值畢業季,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共有1881名學生成功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學士學位證書”,這一消息隨即引發了廣泛的爭議。眾所周知,華中科技大學作為我國的一所重點高校,其入學門檻要求學生必須達到高考一本線,而武昌分校作為一所獨立學院,只需達到高考三本線即可入學,兩者之間的分數線差距超過100分。實際上,這種情形在眾多獨立學院中并不鮮見。過去,獨立學院自行頒發畢業證書,而學位證書則由其母體學校代為發放。廣州從化的一所獨立學院負責人表示,2008年6月,教育部發布了被業界稱作“26號令”的《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其中詳盡規定:獨立學院需依照國家相關法規申請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并對滿足條件的學生發放獨立學院的學士學位證書。盡管這位負責人所在的學院直到2012年才與廣東其他16所獨立學院一同獲得學位授予權,然而,正如中山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屈瓊斐所言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分數線,獲得學位授予權意味著獨立學院不僅擁有了“戶口”,同時也擁有了“身份證”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分數線,這標志著它們邁出了成為獨立實體的關鍵步伐。
“26號令”為獨立學院設定了為期五年的過渡期,并為其規劃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即按照普通本科高等學校的設立標準,這些學院可以申請轉變為民辦普通高校。但實際情況并不如預期般順暢。到了2013年,即五年之后,在全國近300所獨立學院中,僅有35所成功實現了向獨立民辦普通本科高校的轉型。
以廣東省為參照,該省區內僅有一所獨立學院實現了成功轉型——華南師范大學增城學院于2014年獲得教育部批準,轉型為廣州商學院。魏中林指出,這一轉型過程遭遇了不少挑戰,諸如政令的審批、繁瑣的辦事流程、資產轉移手續的復雜性以及高昂的稅費等。此外,在自主學院的轉型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主辦普通高校與社會力量之間利益重新分配的復雜情況,這就迫切需要國家提供更為深入和具體的政策引導。
在現實利益的驅使下,無論是母體高校還是獨立學院,亦或是學生和家長,對于轉設都持有深深的憂慮。獨立學院的母體高校通常都是各地口碑較好的公辦本科院校,其良好的聲譽有助于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即便學費是公辦高校數倍,家長們也愿意接受。然而,一旦轉設,失去了依托,招生和就業的吸引力與競爭力將顯著下降。此外,獨立學院每年所收學費需按約定比例上繳,那么母體高校是否愿意放手呢?當初雙方合作創建時,曾簽署合同,若獨立學院轉設,需向母體高校支付一筆相當可觀的“分手費”,這無疑給獨立學院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避免采取單一模式、避免盲目追求獨立、尋求健康的發展路徑……獨立學院需朝著應用技術大學的方向進行轉變。
獨立之路停滯不前,獨立學院怎么辦?
若依照教育部發布的“26號令”規定進行統一處理,超過四成獨立學院將遭遇停辦或轉型的挑戰。然而,后續政策明確指出,在關系到兩百多萬學生及教師權益的問題上,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方式,而應秉持穩中求進的策略,穩妥推進。我的理解是,獨立學院并非必須進行轉設,它們可以繼續以現有模式運營,采取多樣化、多元化的辦學方式。一位獨立學院的負責人如是表示。
若延續當前的發展路徑,獨立學院的發展道路將如何?孫建安分享了國外的成功案例。自20世紀60年代末起,歐洲各國逐步建立起應用技術大學,這些大學與綜合性大學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高等教育中的“雙元”體系。在他看來,為了實現獨立學院的健康發展,轉向應用技術大學的道路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方向。這類技術型大學,與主要致力于培養學術研究和應用研究人才的公立本科院校有所不同,亦非傳統職業教育模式,其宗旨在于培育既掌握專業技能又實現全面發展的學生,且能夠授予學士、碩士乃至博士學位。
眾多獨立院校正積極進行嘗試。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自2007年開始推行應用型人才的改革與創新“四大工程”,包括培養計劃、實習實訓、教師團隊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2011年,該學院與中興通訊合作,雙方共同制定了教學計劃與培養方案,并設立了專門針對通訊企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中興通信工程學院”。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在全國范圍內首開先河,將創業教育納入所有在校學生的必修課程體系。通過舉辦創業設計競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投入了100萬元資金,創建了35家模擬公司。此外,學院每年還為2000名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機會以及相應的培訓。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01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