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3-16 17:11:09作者:佚名
8月24日,日本政府不顧國內外反對,執意啟動核污水排海計劃,引發全球關注。 核污染的水將如何在海洋中擴散? 會帶來什么后果? 如何應對? 針對這些社會關切,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學者專家。
核污染水將擴散到世界各地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我國立即啟動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緊急監測評估。 參與調查的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研究員于文表示,在這次長達7年的跟蹤監測中,研究小組發現,福島核事故發生后3個月,核污染物擴散到距福島600公里的公海核污染水會變成雨嗎,且含量嚴重超標。 事故發生十八個月后,我國臺灣東南部海域檢測到存在核污染物。 據估計,進入海洋環境后,這些核素將在8-10年內通過洋流逐漸擴散到所有海域。
結合這些觀測數據和海洋動力過程,余文預測,日本此次排放的核污染水將借助洋流迅速擴散到整個海洋系統,并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內進入我國海域。到兩年。
“核污染的水通過洋流輸送和擴散,一些放射性物質也會被海洋生物吸收。” 于文表示,海水確實有一定的稀釋作用,但日本30年的海水排放計劃仍存在不確定性,考慮到環境和生態的脆弱性,需要謹慎處理。
后果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
“處理核污染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蒸發釋放、電解排放、地下掩埋等,但日本選擇了成本最低的海上排放方案,這種做法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智庫專家、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彥軒表示,國際社會目前最擔心的是核放射性元素進入海洋環境造成的生態破壞。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學院院長陳新軍認為,不同級別的核事故產生的核元素污染是不同的。 福島核事故被列為國際核事件分級中最高的7級,其產生的核污水污染程度不容小覷。
“氚可能不是最危險的。” 大連海事大學智庫首席專家高志國表示,日本一直誤導“問題只是氚元素”,但世界上許多科學家有共識,核污染水體中含有多達64種核放射性元素超標率超過70%,多核設備難以徹底處理。 這些放射性元素進入海洋環境后,對人類和海洋生物危害最大的是碳14和碘129。 碳14的半衰期約為5000年以上,碘129的半衰期甚至更長,而碳14會在海洋生物中積累,并且可能比氚豐富或集中50倍。
8月22日,日本民眾在東京首相官邸前舉行緊急集會,抗議政府無視民意,啟動向大海排放核污染水的行為。新華社記者 攝馮無庸
多位接受采訪的專家學者表示,核素融入海洋生態后,涉及復雜且長期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目前,科學家對此的系統研究和數據積累還很少。 日本此舉史無前例。 其危害仍難以評估,且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 迫切需要在海洋生態系統、海洋生物生存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和長期跟蹤研究。
能不能買到進口海鮮,主要看來源。
未來海鹽、海鮮還能安全食用嗎? 張彥軒表示,此前檢測出福島當地的石斑魚和徐氏比目魚放射性元素超標,因此如果海鮮來源靠近福島,應保持警惕。
陳新軍表示,核污染水的排放對日本周邊海域的魚類影響最大。 另外,不同水層的魚類、留住魚類和洄游魚類受到的影響也不同。 “我國市場上流通的海鮮產品一定是經過嚴格檢測的,是安全的核污染水會變成雨嗎,中國消費者可以放心。”
目前,我國已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而且福島核事故后,我國已將食品中放射性物質的監測納入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