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4-13 20:07:30作者:佚名
需要30年才能完成一件事
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 光明日報記者 鐘福明
長劍問天以能量為動力。 推進劑是火箭發動機的能源,被稱為導彈“血液”的液體推進劑在運輸、轉運、加裝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和廢水會對操作人員和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八紅旗”旗手、火箭軍工程大學教研室教授任向紅多年來一直關注這個問題。 他對污染監測、治理、安全防護和資源回收利用等問題進行研究,解決了長期困擾部隊的推進劑污染治理難題。
1988年第二炮兵工程大學,任向紅考入原第二炮兵工程學院(現火箭軍工程大學)推進劑工程專業。 起初,學生們對于接觸有毒有害的推進劑有些害怕。 但任向紅認為,與其害怕它,不如了解它、控制它。 從此,她與推進劑結下了不解之緣,并已在那里工作了30多年。
“她很勤奮,能吃苦。” 任向紅的愛人記得,2004年,任向紅一邊準備新課程,一邊準備博士考試。 同時,她還要兼顧科研任務。 她忙得無事可做,卻順利通過了西安交通跨專業考試。 大學博士候選人。
從推進劑工程學士學位到環境工程碩士學位,再到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任向紅一直從事“有毒、有害、易爆、易燃”推進劑的研究,并承擔過超過20門課程。 出版30余部專著、教材和軍訓規程的教學任務并不輕松,但她從未想過退縮。 “我做這份工作,就是對戰斗力的產生負責,對參訓戰士的生命負責,對戰場的‘青山綠水’負責。” 任向紅說道。
任向紅在辦公室里常年放著一個裝有洗漱用品的行李箱,以便隨時出差。 只要機關和部隊有需要,她就會第一時間趕赴任務現場,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她還將調研前沿技術和基層部隊需求,獲取第一手數據和信息。
多年來,在寒冷的冬季第二炮兵工程大學,任向紅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冰雪中連續工作數小時,確保數據的可靠性; 炎炎夏日,她冒著40攝氏度的高溫,穿著全封閉防護服,檢測第一手檢測數據。 有一次,為了獲取溶洞施工爆破現場的有害氣體和粉塵濃度數據,爆破一結束,她就手持儀器進入現場測量。
2017年,年度技術職稱評審工作開始。 本該精心準備考核材料的任向紅,卻為部隊的任務而憂心忡忡。 她簡單的把材料整理好交了,然后就出差去搞科研實驗了。 她說:“職稱評審可以再來,但軍隊的實際訓練任務不等人。”
任向紅完成的30多個科研項目要么轉化為產品,要么成為國家軍用標準,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 由于工作表現突出,她被評為全軍環境保護先進個人,榮獲中國科協“求是獎”,入選高等學校工程學科拔尖人才軍隊一級科技創新人才,被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光明日報》(2021年3月14日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