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22 16:18:58作者:佚名
做決定前做好準備
新中國成立后,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國內工作繁重,急需醫治戰爭創傷,迅速恢復國民經濟,開展國家建設,同時又要消滅大陸國民黨殘余勢力,不斷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政策,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并開始在中國周圍構筑新的防線,以“遏制共產主義擴張”。
因此,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立即決定對朝鮮進行武裝干涉,并將干涉范圍擴大到朝鮮以外的亞洲地區。6月26日,美國調集駐扎在日本的空軍和海軍力量侵入朝鮮,支援南韓軍隊參戰;同時,派遣駐扎在菲律賓的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公然干涉中國內政,阻礙中國統一進程。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織“聯合國軍”進入朝鮮半島作戰。
準備是勝利的關鍵。在朝鮮戰爭初期,當朝鮮人民軍連戰連捷之時,毛澤東冷靜地觀察著形勢的發展,估計戰爭不會輕易結束。他在軍隊中采取了一系列應急措施,未雨綢繆。7月13日,中央軍委作出《關于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隨即動員25.5萬人組成東北邊防軍英語作文網,開始訓練,等候出戰的命令。8月4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要做好出國作戰的準備。他說:“如果美帝國主義勝利了,他們就會驕傲起來,就會威脅我們,我們要幫助朝鮮,要以志愿軍的形式去幫助他們,當然要選擇合適的時機,要做好準備。” 9月5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上,毛澤東說:“我們中國人是習慣于打仗的。我們的愿望不是打仗,但是你們要打,我們也只好讓你們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用原子彈,我用手榴彈。我要抓住你們的弱點,跟在你們后面,最后打敗你們。”這些話體現了毛澤東在嚴峻形勢面前敢于斗爭,不怕任何敵人,不怕任何困難的革命精神。此時,毛澤東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不得不直接和美國這個不可戰勝的力量較量。
決策困難
隨著美國介入朝鮮戰爭,戰火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中國。從1950年8月27日起,侵朝美軍飛機不斷侵入我東北邊境領空,對東北邊境城鎮、鄉村進行偵察、轟炸、掃射,給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9月15日,7萬多美軍在仁川港登陸,30日美軍已進抵三八線。同一天,隨著毛澤東的決策,周恩來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愛好和平,但為了保衛和平,過去從來沒有、將來也決不害怕抵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容忍外來侵略,也不能容忍帝國主義對鄰國的肆意侵略。”這是對美國當局的一個非常有力和嚴厲的警告。 10月3日,周恩來緊急會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卡爾,向美國轉達中國政府的態度,并再次向美國當局發出嚴厲警告。但美國當局卻把這些警告看作恐嚇,認為是中國政府的虛張聲勢。他們錯誤地判斷中國不具備單獨進行軍事干預的能力,不會冒險干預解決朝鮮問題。10月7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北進。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國慶節,朝鮮勞動黨和政府要求中國派兵援助的函件傳至北京。同日我國進行抗美援朝是在哪一年,斯大林建議中國組織志愿軍援朝的電報也發往北京。10月3日,朝鮮勞動黨中央常委、內務部長樸日宇抵京,向毛澤東呈上了金日成、樸憲永共同撰寫的援朝信。信中直言:“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希望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協助我軍作戰!” 毛澤東雖然做好了出兵朝鮮的心理準備,但讓一個剛剛從戰火中走出來的人民共和國再次面對血與火的考驗,與美國較量,也不得不再三權衡。當時中美兩國的綜合國力相差懸殊,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工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1950年,美國鋼產量8772萬噸,而我國只有60萬噸,還不及美國的零頭;美國工農業總產值為2800億美元,而我國只有100億美元,相差28倍。在軍事裝備方面,美國擁有包括原子彈在內的大量先進武器和現代化的后勤保障,而我軍基本處于“小米加步槍”的水平。 在敵我力量懸殊如此巨大的情況下,我們出兵參戰能打贏嗎?就連強大的蘇聯,也因為美國援助朝鮮,不愿意和美國直接發生沖突。中國出兵會不會和美國直接對抗?如果美國轟炸了我東北重工業基地和內地各大城市,會怎么樣?在沒有完全勝利的把握下,到底出兵還是不出兵?軍情緊急,壓力巨大,決策極其艱難。毛澤東思前想后,徹夜難眠。
10月2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和中國出兵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大多數人不同意出兵。10月4日至5日,毛澤東又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再次討論出兵援朝問題。會上,一些人仍然主張不出兵或以后再出兵,甚至建議做出出兵的姿態,嚇退美軍。當時,黨內黨外,甚至黨的高層都存在著對“抗美援朝是否影響和平建設”的擔憂,毛澤東對此考慮得比較深遠。 毛澤東說:“如果我們不解決朝鮮問題,美國必然會乘機而上,走日本侵華的老路,甚至比日本還要兇悍。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到我國頭上:一把來自朝鮮的刀插到我們的頭上,一把來自臺灣的刀插到我們的腰上,一把來自越南的刀插到我們的腳上。如果世界有變我國進行抗美援朝是在哪一年,它就會從三個方向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所以我們要一舉百戰,抗美援朝就是保衛祖國。”毛澤東的“三把刀”的比喻,生動地揭露了美國滅亡中國的不死野心,顯示了毛澤東高超的政治洞察力。“一舉百戰”則進一步體現了毛澤東對正確斗爭方向的把握,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經過充分討論,權衡利弊,分析研究參戰的困難和有利條件,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礎上,達成一致,最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衛祖國的重大戰略決策。
決策后堅決部署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簽署了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命令,明確指出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并立即派往朝鮮,配合朝鮮同志抗擊侵略者,取得光榮的勝利。同日,周恩來乘飛機到莫斯科,與斯大林等人商討蘇聯對志愿軍的軍事援助和空軍掩護問題。蘇聯最初答應為中國出兵提供空軍支援,但后來又取消了承諾,只派空軍在中國駐軍,不派其去朝鮮作戰。斯大林的這個決定雖然對中國出兵作戰十分不利,但并沒有動搖毛澤東的決心。
10月18日,毛澤東正式向中國人民志愿軍發出參加朝鮮戰爭的命令。從10月1日金日成向中國請求出兵,到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渡過鴨綠江,只用了18天。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作出如此重大、艱難的決策,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予以實施,體現了毛澤東和黨中央無與倫比的勇氣和氣魄,體現了非凡的果斷力和高效的組織能力。
確實,抗美援朝的決策是毛澤東一生中最艱難的決策之一,也是他國際戰略的一個經典。正如周恩來所說:“毛澤東是根據科學的預見和實際的分析,作出這個偉大決策的。”彭德懷也說:“這個決策是不容易的,它不但需要非凡的勇氣和魄力,而且需要對復雜事物有卓越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歷史的進程證明,毛主席是英明的,是正確的。”歷史證明,這一決策對中國和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對遏制帝國主義侵略戰爭,對堅定世界人民反侵略斗爭勝利的信心,都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為湖南省委史研究館第一研究室四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