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28 17:15:19作者:佚名
王思斌
社會工作本土化
專業化與本土化結合是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方向
經過30多年的努力,在黨和政府一系列積極政策的引導下,經過社會工作界的共同努力,我國專業社會工作得到了迅速發展。中央社會工作部成立后,“大社會工作”呼之欲出,對“專業社會工作”的理解和使用也隨之產生。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以利于社會工作的全面發展。
關于社會工作的類型,在《中國社會工作的經驗與發展》一文中,作者曾作過二元劃分社會工作專業是冷門嗎,即“專業社會工作”與“行政性非專業社會工作”;后來英語作文網,為了向世界介紹中國社會工作,又作了三元劃分,即“專業社會工作”、“行政性社會工作”和志愿社會工作。隨著我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發展,“專業”的含義被凸顯出來,即要建設一支專業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什么是專業人才?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社會工作及相關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和社會工作教師;一類是通過社工專業等級考試,取得社工職業資格證書的從業人員。這些人被稱為“社會工作人才”社會工作專業是冷門嗎,而另一些人則不被稱為“社會工作人才”。 當然,雖然有些人不自稱(或被稱作)“社工”,但并不代表他們不做社會工作,所以筆者也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來討論“地方社工實踐”。有的地方黨政部門落實地方政策,招收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并自行考核合格的人員,派往社區工作,也被稱為社工。因此,在這個語境中,“社工”的含義相對多樣。但從中央人才隊伍建設來看,社工專業人員是指具備一定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能,在社會福利等領域直接提供社會服務的專門人員。在這里,“人才”和“人”的含義雖然不同,但強調“專業性”是它們的共同點。
此外,在實踐中,有“專業社工”與“非專業社工”(或行政社工)之分。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一些專門從事社會工作的人會說“我們是專業的”。對此有兩種理解:一是與“非專業人員”相比較,“專業人員”被認為受過專業教育和專門訓練,具有專??業價值和專業技能,似乎比“非專業人員”要高(其實這也包括專業職責);另一種是認為兩者的區別在于“專業”與“行政”,兩者背景不同,解決的問題也不同,并無高低之分。
那么,如何理解“大社會工作”下的“專業社會工作”與非專業社會工作的關系呢?筆者認為,應從有利于社會工作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動社會建設和社會進步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明確“社會工作專業人員(人)”與非專業社會工作者(人)的關系,其實這里有一個專業的區別。主要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在社會服務機構從事社會服務的就是專業社會工作者,偶爾??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在社區等服務機構解決問題的,并不一定是專業社會工作者(明確社會工作崗位的除外)。專業社會工作者主要運用專業方法,側重解決一些專業問題;非專業社會工作者運用多種方法(主要是行政工作方法,也有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往往解決綜合性的一般性(有時是尖銳復雜的)問題。因此,二者可以有工作重點和方法上的差異,但沒有高低之分。 這樣,“專業社會工作”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專業方法,對專業社工來說,這是他們的基本工作方法。我國有比較特殊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社會問題也具有現代轉型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社會問題比較復雜,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多種方法去解決,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專業化與本土化相結合是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方向。這不僅指具有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人,也包括不那么專業的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在國際上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職業,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鑒。無論我國的國情有多么復雜和特殊,社會工作也是做人的工作,解決人面臨的問題,提升正能量。在這方面,一些外來經驗是可以也應該借鑒的。此外,非專業的社會工作也要發展自己,其實也可以“專業化”。這里需要總結工作經驗,使之知識化、條理性、邏輯性、學術性,讓具有專業背景的年輕社會工作者可以學習和參考。這就是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如果做到了上述認識,“專業社會工作”在“大社會工作”格局中的位置問題,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