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07 20:41:20作者:佚名
這里的行人就是杜牧本人,而不是來來往往的行人。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歷法記載:“春分后第十五日,北斗七星指向丁,是為清明。此時萬物清明,空氣清澈,萬物可見,故名清明。”也就是說,清明就是天氣晴朗明亮。
那么杜牧寫的《清明節》是不是清明節呢?不一定。他寫的是清明節,指節氣,不是節氣。我家鄉過年的時候,大家都說過年要拜年,不能罵人。這里的節氣,是指過年的那段時間,而不是特指除夕那天。
唐朝也有清明節的放假。唐朝對全年節假日的安排是這樣的:“元旦、冬至各放假七天,寒食節至清明節四天,八月十五、夏至、臘八各放假三天。”即元旦、冬至為兩個節假日,各放假七天;清明節與寒食節合為一個節假日,放假四天;夏至、中秋、臘八各放假三天。唐肅宗年間,清明節延長為七天,唐代宗改成五天,唐德宗改成七天。
其實,對于唐代人來說,最重要的節日并不是清明節,而是寒食節。
寒食節是怎么回事大家都知道。晉太子重耳帶著一幫隨從逃亡十九年,其中六個人始終沒有離開他,其中就包括介子推。結果重耳回國做了君王,就把賞賜介子推的事情擱置了。春秋時期的人,羞恥心很強,脾氣也很差。介子推一氣之下跑回家,帶著母親上了首陽山,拒絕出仕。重耳親自去請他,他卻不肯下山。重耳心想,那我就放火燒山,看你能不能出來。最后,介子推是逃不出去,還是不想出來,也不知道,結果被燒死了。
重耳放聲大哭,隆重地將他埋葬,并號召晉國百姓學習介子推。同時規定,在燒死介子推的那一天,全國人民不能生火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要吃寒食。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它和端午節吃粽子紀念屈原的意義是一樣的。為什么要紀念介子推呢?因為介子推忠君愛國,和屈原一樣。有人說是為了紀念他不肯出仕,其實不然,不做官,還有什么紀念的呢?
所以最早的清明節也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人們會在介子推的墳前焚紙。后來又加入了孝的元素,忠則要孝,所以也提倡在祖先的墳前焚紙。寒食節和清明節是一起過節的,清明節一般是寒食節的前一天。因為第二天不能生火,所以清明節要祭祀祖先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所以清明節會做很多好吃的,還要喝酒,既祭祀祖先,也祭祀自己。
要注意的是,寒食節不可以生火,這是法律規定,生火者要受到法律的追究,這可不像端午節吃粽子那么簡單。所以這一天“天上火光四起,地上煙火四起”。如果要生火,需要皇帝特批。韓弘的《寒食》千古流傳:“寒食節春城花開遍地,御柳倚東風。黃昏時分,漢宮燭火通明,輕煙散入五侯府。”這里的五侯,也就是權貴階層,只要皇帝批準,就可以生火生煙。當然貝語網校,當時宦官當權,皇帝管不了他們。
以《楓橋夜泊》聞名的詩人張籍在《鄰里事》一詩中也寫到了寒食節與清明同過節的習俗:“農家招愛舟,春草綠滿田。試登吳門望縣城,清明時節幾處新炊煙。清明是萬戶放火燒城的日子,卻少有人點火做飯,因戰亂之后,百姓流離失所,田地荒蕪。”
唐代寒食節、清明節的活動豐富多彩,有祭祀廟宇、掃墓的,有踏青的,有蕩秋千的,有拔河的,有蹴鞠的,有斗雞的,有放風箏的。大戶人家或雅士大夫也常常趁著這幾日設宴、飲酒、飲茶、賞詩文。
杜衍有《寒食斗雞奉秦王旨》一詩,詩中是這樣描寫斗雞的:“寒食日東郊路上,雄雞競相出籠。花冠初露,芥子翎初迎風。望敵者,見勇猛;啼鳴者,見豪邁。長雞頻頻掃蕩戰場,利爪屢屢擊中靶子。羽毛飛揚遍綠野,血染香樹。雖百戰百勝,功不可沒。”
還有拔河比賽:“清明時節,皇帝巡游梨園,令群臣進行拔河比賽。他們在一條大麻繩的兩端系上十余根小繩,每根繩子由數人拉動,力氣最小的一方就輸了。當時,七位宰相、兩位妃嬪為東組,三位宰相、五位將軍為西組。尚書韋巨源、少傅唐修因年老,被繩子絆倒,久不能起身。皇帝、皇后、后妃們都覺得好笑。”
就像所有節日都偏離了初衷,最終歸結為吃喝玩樂一樣,寒食節和清明節也不例外。這兩個節日原本是為了宣揚忠孝,但到最后卻變成了打馬球、放風箏、斗雞、玩河、喝酒。
那么杜牧為何要傷神呢?因為他是一個路人,一個過客,一個遠在異鄉的游子。他看到當地人掃墓歸來,玩得不亦樂乎,而他自己卻連給祖先上墳的希望都沒有,所以他只好借酒澆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