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13 15:19:52作者:佚名
作者 任思宇
人們常常戲稱西方的達芬奇是“從未來穿越到過去的人”,因為他不僅是一位畫家夢溪筆談的作者是,還是哲學家、音樂家、發(fā)明家、工程師、解剖學家、地理學家……其實,中國古代也有這樣的“天才”,比如宋代的沈括。
古代文人多以讀四書五經(jīng)為正道,而沈括卻“博學多識”,對天文、氣象、數(shù)學、物理、生物、化學、地理、醫(yī)學、文學、音樂、農(nóng)學等都有深入的研究。英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曾評價沈括是“整個中國科學史上最杰出的人物”。
他的勢力有多大?
圖:倪文兵
多讀書,多走路
沈括出生于北宋官宦家庭,自幼勤奮好學,興趣廣泛,幼年時隨父親周游列國,對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科學發(fā)明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
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在父親的幫助下,考取了海州沭陽縣主簿之職。除了繁重的工作之外,他還積極修渠墾荒,一度修渠數(shù)百條、筑壩九座,使七千余頃土地變成了良田。此后的十年間,沈括在多地擔任縣令,參與了許多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事業(yè)。
公元1064年,32歲的沈括中了科舉,后被推薦調(diào)往京城,在昭文館擔任校閱。在此期間,他致力于天文歷法的探索,參與了渾天儀的詳細測定,并編纂了新歷法。他的才華和學識逐漸受到賞識。
作為政治家,沈括取得了不錯的政績。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三月,宋遼在邊境上僵持不下,沈括受命出任“回遼使”,與遼廷談判。
這是一次很可能是單程的出使,當他在危急時刻奉命出使時,神宗問他:“敵情難測,若要派人去險地,如何應對?”
沈括回答說:“哪怕我死了,我也要承擔這個責任。”
圖:倪文兵
沈括在準備這次談判時,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英語作文,掌握了兩國邊界劃分的內(nèi)容、爭端的由來、焦點等,并在談判桌上據(jù)理力爭,經(jīng)過六輪艱苦的辯論,終于使對方作出了讓步。
他在出使遼國途中,還記錄了沿途的山川、地理、民俗等情況,撰寫了《出遼記》。
此后,沈括官職倍增,被任命為三省暫任使,這是他仕途最輝煌的時期。
《夢溪碧潭》講的是什么?
沈括為官多有建樹,同時,他也鉆研科技。《宋史》說沈括“博學善文,通天文、方志、歷法、音樂、醫(yī)藥、卜筮、算計,無不著述其文”。《四寶全書總目·雜類》也評價說:“蒯氏為北宋之最博學,尤好近世軼聞、天文、算計、鐘表音樂等。”
據(jù)學者考證,沈括一生著述頗豐,共計40余部,約400卷,其中最著名的是他晚年所著的《夢溪筆談》,被譽為“百科全書”。
《夢溪筆談》是一部筆記形式的作品夢溪筆談的作者是,但不同于瑣碎之事,它詳細地記錄了中國古代文化特別是科學技術(shù)的成就,也記載了沈括自己的許多研究成果,內(nèi)容涉及天文、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zhì)學、地理學、氣象學、醫(yī)學、農(nóng)學、工程技術(shù)、文學、音樂藝術(shù)等各個方面。
圖:倪文兵
例如在天文歷法方面,沈括改進天文儀器,主張用“十二節(jié)氣”確定歷法,發(fā)展了前人的觀點。他用月亮的盈虧說明“日月之形,猶如球”,指出日、月、地三者在同一直線上時,就會發(fā)生日食、月食,日食、月食有“淺深”之分。他還通過觀察,指出冬季和夏季的晝夜有長有短……在數(shù)學研究方面,沈括首創(chuàng)了“缺口累積法”和“會圓法”,被日本數(shù)學史家三上義雄稱為“中國數(shù)學的楷模人物”。
著名科學家竺可楨曾撰文論述夢溪碧潭對地理學的重要貢獻;沈括在考察雁蕩山獨特地貌后,很早就提出了“水蝕”原理;路過太行山時,發(fā)現(xiàn)山崖上有一層螺螄殼、鳥卵石,由化石推斷“此地昔日是海濱”。
圖:倪文兵
在古代,人們已對石油作為能源進行了研究,但“石油”這一名稱最早見于沈括的記載。他曾嘗試用石油煙代替松煙制成墨,并斷言“此物必廣用天下”;沈括在論述指南針時指出,羅盤針“常稍偏東,不盡偏南”。這一磁偏角的記錄,比西方的哥倫布早了400多年。
《夢池隨筆》的另一大成就,是推廣了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shù)。
“畢升死后,他的印章被我的門人得到,珍藏至今。”沈括曾在侄兒家中看到平民畢升留下的泥活字,印象十分深刻。晚年撰文時,他詳細記述了這一技法。當時,人們稱之為“沈存中法”。
除了上述成就外,沈括還在書中記載了古代建筑工程中的許多技術(shù)革新。他還對軍事、化學、醫(yī)學、文學、音樂、書畫鑒賞、考古等領(lǐng)域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還留下了龍卷風、隕石墜落等特殊自然現(xiàn)象的寶貴資料。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中評價《夢池隨筆》是“中國科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沈括無奈
《夢池隨筆》雖然被后世很多人推崇,但是沈括這位學識淵博的“才子”的政治和家庭生活卻并不順利。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出任宰相,推行大刀闊斧的變法。支持變法的沈括得到王安石的力薦,仕途順遂。然而,王安石第一次被罷免宰相之職,復任宰相后,對沈括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zhuǎn)變,曾在宋神宗面前指責沈括是“任人唯親”(善變的小人)。
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有學者研究分析,是因為沈括在其他地方任職期間,對新法的一些舉措有過不同意見,但這些意見恰好是在王安石被罷官期間提出的。同時,維新派另一位核心人物呂惠卿也對沈括進行報復,這讓他在官場上更難前行。
圖:倪文兵
但同時,沈括性格中也有懦弱、退縮的一面。
沈括被派往西北邊防加強邊防時,曾親自指揮數(shù)次與西夏軍隊作戰(zhàn),并取得勝利。但后來他在筑城地點的選擇上屈服于徐熙的壓力,導致宋軍在永樂城慘敗。沈括因此被罷官,結(jié)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歷史學家祖暉在評價沈括作為一個政治家時說,他是一個事業(yè)心很強的好官,做事認真踏實,能夠體恤百姓,但是他缺乏一個政治家應有的勇氣和果斷,在面對權(quán)力斗爭和矛盾時顯得不知所措。他總是退讓、妥協(xié),希望妥協(xié),結(jié)果卻總是陷入更深的困境。
沈括性格懦弱,在家里也惹來不少麻煩。他的第二任妻子張氏是出了名的狠心、不守規(guī)矩,經(jīng)常打罵沈括。后來,張氏暴病而亡。朋友們都向他道賀,但沈括卻整天精神恍惚,瀕臨精神崩潰。有一次坐船過江時,他甚至想跳進水里,幸好被人攔住了。
晚年的沈括住在自己的住所夢溪園,“他談論的人只有筆和硯”。他把一生的學問和心思都投入到寫作《夢溪筆談》中,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作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的一生或許還飽受爭議,但他在科技史上的成就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