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24 20:39:59作者:佚名
《范登論語》讀書筆記
為你的大腦創造一些摩擦
子夏說:“日有所失,月有所學,不忘本,可以謂好學之人也。”
今天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東西,這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月月不忘”就是每個月盤點,記住當月學到的東西。《認知自然》一書說,學習新知識最重要的是在大腦中產生摩擦。看完書后,把內容“放”到一邊,再去回憶這些話在生活中能不能用到。這樣的回憶,就能在大腦中產生摩擦,這就是學習的過程。紫霞還提到了“遺忘循環”的概念。就是經過一個遺忘循環,如果不整理記憶,有些東西真的會忘記。
成為“T型人才”
子夏說:“博學而立志,問而思,仁便有。”
“學識廣博,志向遠大”可以對應到我們當代社會的“T型人才”。T型人才的特點是一專多能,通曉多個學科,視野足夠開闊。這樣的人一般還具有創新精神,因為創新多發生在兩個學科交叉的邊緣。我們要從心底提出問題,當別人給你答案的時候,你要去思考這個答案,找身邊合適的案例去驗證,這就叫理論聯系實際。
不要只想著當一個代言人
孔子說:“能溫故而知新,可以做老師。”
單純的信息傳遞意義不大。“溫”可以理解為小火慢煮,當你慢慢琢磨過去的經驗,你會發現這個經驗可以用新的想法來驗證,可以有新的應用。這就是溫故而知新。當你對學過的東西能有新的理解,新的發現,就證明你把它學透了。這就是創新的過程。當你有這個能力,你就可以當老師了。這種聯想和探索的能力,就是當老師的潛質。
堅持事實,不要給別人貼標簽
孔子說:“君子不因人的言行而尊崇他,也不因人的言行而廢止他。
一個人必須經歷人生的考驗,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才是“真知”,如果只會說好聽的話,那就是“假知”。“莫因人而棄言”,即使你不喜歡那個人,他的立場和觀點與你不同,但如果他說的有道理,我們就應該聽。不要因為某人的立場和觀點與你不一致,或者因為他的個人品德不好,就不再聽他說話,如果他的觀點合理,我們就應該采納。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行善不易
孔子說:“人民喜愛仁愛,勝過喜愛水火。我見過有人踏入水火而死,但我從未見過有人踏入仁愛而死。”
古人對水火有著天然的恐懼,普通人一提到仁,就避之不及,猶如避水避火。雖然我們如此懼怕水火,但有人愿意赴湯蹈火,甘愿冒險,甘愿財富,甘愿跋山涉水,甘愿刀光劍影。但“未見為仁而死”,我從未見過普通人為了仁而犧牲生命。
適度娛樂
孔子說:“三種快樂是有益的,三種快樂是有害的。樂于遵守禮儀、樂于宣揚他人的美德、樂于擁有許多聰明的朋友,這是有益的。樂于傲慢、樂于閑適、樂于宴樂,這是有害的。”
利的三種快樂中,第一是透過藝術的欣賞而獲得內心的快樂;說人善的快樂是發現別人的優點;多交好朋友是人際關系的快樂。損的三種快樂中,第一是得意的快樂,“得意的快樂”是放縱;“閑游的快樂”,出去玩,沒有節制;“宴飲的快樂”,“宴飲”是放縱,毫無節制地縱情于一件事。在緊張的工作或壓力之下,做些放松娛樂的事情,體驗會很好。但是,如果把娛樂當成生活的本質,就會變得很累。比如有的人不想工作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但真的在家待上幾個月,就會覺得無聊,想找點事情做。徹底放松的快樂,有時會變成一種傷害。
只有為自己學習你才會快樂
孔子說:“以前的學者是為了自己而學,現在的學者是為了別人而學。
當時有些人學習,并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修養,而是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或者是為了學習批評別人做錯的事情。當我們為別人學習時,我們會感到力不從心,而且越學越焦慮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而不是享受學習的過程。還有人,學了之后,覺得自己和周圍的人不一樣,變得傲慢、偏執。本質上,這是學習的方向錯了。學習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不要把自己當成只能照別人而照不到自己的手電筒。只有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才能不斷進步。向內看,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選擇讓你生活得更好的環境
孔子說:“明者破天下,其次是破地,其次是破色,其次是破言。”
避開亂世險地。避開惡相惡語。我們可以以此為參考來選擇自己所處的職業環境。第一,選擇好的行業。第二,選擇好的公司,好的平臺。最后,選擇好的領導,與領導和諧相處。盡量不要讓別人對你刻薄,不要總是說你的壞話。如果在一個公司里,領導是靠著外表和惡語來實施管理的,這樣的公司是不會長久的。因為一旦權力戰勝了影響力和管理制度,即便短期內能用僵硬的手段推動員工前進,但從長遠來看,也不利于公司的發展。
聰明才智要用在正確的地方
子夏說:“即使是小道,也有其可觀察之處;如果太過深遠,就會造成混亂,所以君子不去做這樣的事。”
有些人靠某種手藝謀生,一生沉迷其中,不斷鉆研。有些日本人一生都在研究如何做壽司。日本人特別擅長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必有其道。正如莊子所說,“道在瓦中”,“道在屎中”,道無處不在。在各個行業,只要你深入鉆研,就能找到自然之道,但如果它阻礙了你的大業,那就不是君子應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