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30 21:28:29作者:佚名
作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
全詩如下:
山從側面看像山脊,從正面看像山峰;從不同的距離、不同的高度看,山的樣子都不同。
我無法辨認廬山的真面目,因為我已身在廬山之中。
解釋:
無論是正面看還是側面看,廬山群山連綿,峰巒聳立;無論是遠看還是近看,無論是高看還是低看,廬山都有各種不同的風貌。
我之所以不能辨認出廬山的真實面貌,是因為我身在廬山。
筆記:
①題:著作,題詞。
②西林:西林寺,又名千明寺,位于江西省廬山七嶺西側。
③橫觀:從正面望去。廬山總呈南北走向,橫觀即從東西兩面望去。
④側:側面。
⑤各有不同:各有不同。
⑥無法辨認:不能認識或區分。
⑦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⑧緣:因,由于。
⑨此山:此山,即廬山。
欣賞:
這首詩描寫了廬山不斷變化的風貌,以景喻意,指出觀察問題要客觀全面,如果帶有主觀、片面性,就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近看成峰,遠近高低不同”,描述的是登山時看到的景象。廬山是一座山,山巒起伏,峰巒起伏,所見景色隨所處位置不同而不同。這兩句概括并生動地描述了廬山不斷變化的景色。
最后兩句“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是一種因景致而論的推理方式,講的是登山的感受。我們之所以不能認清廬山真面目,是因為我們在廬山中,視野被廬山的峰巒所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峰巒、山脊、丘陵、山谷,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難免有片面性。這兩句寫得妙趣橫生,將整個意境完美地展現出來,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回憶體驗、任憑想象馳騁的空間。這種理性的認識,并非只有游歷山川才能獲得,游歷山川時所見即所得,觀察世間萬物往往也如此。
這兩句詩的內涵十分豐富,啟迪人們懂得一種處世處世的哲學。由于人們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就必須超越狹隘的眼界,擺脫主觀偏見。
《西林壁上》不僅是一首歌頌廬山奇觀的詩,更是蘇軾以哲學家的視角對山水的真正理解。由于這種理解深刻,符合客觀規律,詩中不僅有山谷峰巒的優美形象橫看成嶺側成峰寫的是哪座山,還有深刻的哲學啟迪。因此,這首短詩格外含蓄深邃,思想深遠。
這首詩寓意很深遠,但所用的語言卻極其樸素。深遠樸素是蘇軾語言的一大特點。蘇軾寫詩,不加任何修飾,詩人追求的是用樸素、流暢的語言,表達出前人未曾表達過的清新意境;而這種意境,時時閃爍著哲學的光芒。從這首詩看,語言簡潔,但內涵豐富。也就是說,詩歌語言本身就是意象與邏輯的高度統一。
在這四句詩中,詩人概括地描述了廬山的特色,并準確地指出了我們為什么不能理解這座山。生動的感性與清晰的理性交織在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升華為理性王國中的典型。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千百遍地把最后兩句當成哲理警句。
背景:
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從黃州(今湖北黃岡)調往汝州(今河南臨汝)任團練副使。途中,他路過九江,與好友殘僚一同游覽了廬山。壯麗的山水景色激發他寫下了數首游廬山詩篇。《西林壁上》即是他游廬山的總結。據南宋蘇軾《東坡先生年表》記載,此詩作于元豐七年五月。
關于作者:
蘇軾(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又號和忠,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侍郎,曾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潁州等地知府。元豐三年(1080年),因誹謗新法被貶黃州,后又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即位,獲赦還,卒于常州,謚號文忠。 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能文善詩,能書善畫。其詩“豪放不羈橫看成嶺側成峰寫的是哪座山網校頭條,不喜編以合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他突破了晚唐五代宋初以來“以詩為艷情體裁”的傳統藩籬,以詩為詩,開創了豪放清朗的詩派,對后世影響巨大。著作有《東坡七集》、《東坡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