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11 21:36:43作者:佚名
【詩】古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亦復如是。只愿我高歌飲酒,金盞常照月光。
【出處】唐代李白《把酒問月》。
【寓意二】古人今人如流水,人人見之明月亦如此,我只想在酒杯里,月光灑落,我只想高歌飲酒。
【賞析】古今人如流水,所見明月卻始終不變。長明月,讓我感受到世事短暫,時光易逝,如流水,一去不復返。詩意雋永,抒情而富有哲理。隱約透露出人生無常的消極思想,應該摒棄。
【全詩】
飲酒問月
.[唐代].李白.
何時月亮曾出現在藍天上?我停下喝酒,問:
人無法觸及明亮的月亮,而月亮卻跟著人而動?
明如飛鏡懸于紅宮之上,綠煙消散,清光照人?
但我看見夜色從海上襲來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意思,我怎么知道它會在何處消失在云層中?
白兔從秋天搗藥到春天,嫦娥獨自生活,誰是她的鄰居?
如今的人們已經看不到昔日的月亮,但是這輪月亮卻曾經照耀過古人。
古今人們都如同流水一般,共同注視著明月。
只愿我一邊唱歌一邊喝酒,金杯里永遠閃爍著月光。
【欣賞】
風、花、雪、月,向來是文人經常吟詠的主題。李白的詩中也有不少篇章涉及月亮、月光。“明月出天山”、“細看秋月”的意境令人陶醉;“明月照床頭,不知是地上霜”的詩句,婦孺皆知;《峨眉月歌》、《舉杯邀明月,影成三人》更是想象力豐富,將月亮擬人化,表達了對天上明月和美好事物的純真感情,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而他的《把酒問月》另辟蹊徑,舉杯向天問明月,清新的思緒在無限的時空中自由馳騁,展現了詩人李白的宇宙意識,雖然這種意識頗為朦朧,但在那個時代,的確是彌足珍貴。
《把酒問月》的押韻靈活,變化隨意。前兩句的句序顛倒過來,把“月亮何時出現在青天?”的問句放在詩的開頭,是十分準確的表述。追根溯源,直指月亮起源的宇宙難解之謎。突兀的問句頗有氣勢,也符合酒仙“今飲罷問”的瀟灑不羈的表達??v觀全詩,不拘一格的押韻、自由靈活的句式,與作者天馬行空的思維相得益彰。接下來寫月亮高不可攀,卻給人以月亮隨人而動的感覺,“我走網校頭條,月亮也走”。李白抓住了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在人與月的相對描寫中,隱約透露出人類活動半徑的接近與狹小。 第五、六句描寫了月亮的形象:月亮明亮圓潤如鏡,在人們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它已悄悄地越過宮墻而來。是明鏡飛上夜空嗎?地上的黃昏和天上的陰暗消失之后,它顯得那么光彩奪目、絢爛奪目。明月紅墻綠煙,光輝燦爛,色彩鮮明;“飛過”與“滅亡”有過程,有運動感。李白眼中的月亮不僅純潔可愛,而且神秘誘人。因此,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對月亮去向的疑問,對月亮秘密的探詢:月宮里的玉兔是否還在年復一年地搗藥?吃了仙藥的嫦娥是否還在廣寒宮里獨自生活?這些疑問與其說是對月中嫦娥的深切同情,倒不如說是對上古神話傳說的懷疑與猶豫。 面對天空的明月和浩瀚的宇宙,詩人所想到的,無不引發疑問,這些問題透露出詩人的思想,也透露出作者鮮明的個性——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個灑脫、自信、浪漫、不信邪的謫仙形象。
詩歌伴隨著對月亮和宇宙的無盡遐想,引出了對人類生存哲學的探索:“今人不見昔日明月,今日明月曾照古人?!苯袢彰髟屡c今日明月相同,古人卻無一人活到今天。明月永恒,人生卻短暫。同一輪明月之下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意思,多少代匆匆過客如流水般擦肩而過。從時間的角度揭示了人與月的相對關系。從人到月,從月到人,詩人感慨萬千,從而發出類似曹孟德“對酒高歌,人生有多久遠”的感嘆。最后一句“月光久照金杯”與詩的開篇“罷酒問明月”息息相關。作者的思緒和渾厚的詩情,在穿越無限的時空后,自然而然地匯聚在與友人飲酒的現實中。 當然,難免會有“今日有酒今日醉”的消極思想,但對古人我們又何嘗不能要求過高呢?
他能夠突破傳統思維定勢,不盲從古人,大膽質疑、探究。無論探究的結果如何,他解放思想的勇氣值得稱贊。讀完《飲酒問月》,我們不禁再次為李白無畏的精神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