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19 15:54:33作者:佚名
“若利于國家,吾生吾死”出自林則徐的《送親路上詩》。你知道“若利于國家,吾生吾死”的下一句是什么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若于國家有益,吾與國共存亡”下一句是什么:
我們為什么要因禍得福而逃避呢?
“若有益于國家貝語網校,吾生吾死”這首詩的全文如下:
如果力量不大,責任又重,時間長了就會疲憊不堪,肯定堅持不下去。
如果對國家有利,我不會因為禍福而避之不及。
流放是皇帝恩寵的表現,駐軍士兵也適宜培養他們的純樸與堅強。
我和山里的老婆開玩笑地講故事,努力地背??誦那些會讓我失去舊生活的詩歌。
《生死為國》的創作背景:
林則徐在抗英中立下大功,卻遭到投降派的陷害,被道光帝罷官,被“遣往伊犁,以苦修贖罪”。他忍辱負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流亡之路。被流放到新疆伊犁,對英國人來說是一段艱難的旅程,其悲憤可想而知。但詩人在古城西安告別妻子,前往伊犁時,卻在憤怒中寫下了“利國利生死,何必因禍福而避之不及”這首感人至深的詩。這是他愛國情懷的表現,也是他性情性格的寫照。但詩中并無嘆息哀嚎。 上聯用自嘲的語氣抒發自己所遭遇的不幸,文字冷峻,充滿嘲諷。下聯直抒胸臆,表達了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報國的浩然之氣。下聯表面是感恩之詞,實則諷刺道光帝的善變。末聯以玩笑安慰妻子,幽默中夾雜著難以掩飾的苦澀。全詩詩人圍繞流放伊犁的故事展開,在跌宕起伏中,充分展現了詩人復雜矛盾的心態。
《若利于國家,生死攸關》全詩賞析:
上聯說:我以微薄的力量肩負起國家重任,早已感到疲憊不堪。如果繼續下去,我會越來越虛弱,我那虛弱的體質和平庸的才華肯定支撐不住。這和孟浩然的“明君棄無能”、杜牧的“清靜時節的滋味是無能”一樣,都是言過其實的反話。
第二聯若用現代語言表達,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國家,我即便死了也要去做;我又怎會因為害怕災禍而逃避呢?”這一聯成為百余年來廣為流傳的名句,也是全詩的思想精髓,展現了林則徐剛直不阿的高尚品格和忠義無私的愛國情懷。“生死相依”出自《左傳·召公四》:鄭國大夫子產因改革軍稅制度而被人誹謗,便說:“只要有利于國家,我即便死了也要活下去?!边@里的“義”字,本義是“去做”、“干”或“從事”的意思,準確理解其義,才能理解全詩。
這一對聯看似平靜、聽天由命,實則內心隱藏著巨大的痛苦,細細咀嚼,便會發現其中波瀾不驚。“流放”即被罷官還鄉,或被流放到偏僻地區。按照封建社會的習俗茍利于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縐之意思,大臣不管受到什么處罰,只要不是被斬首,都要感謝皇帝的厚恩。這就如同普希金筆下忠心耿耿、受盡冤屈的俄國老奴,對暴戾的主人說:“讓我去放豬,那也是您的恩惠?!苯又终f:“去邊疆當一個體力活多腦力活少的‘戍邊兵’,正是我培養笨拙之道?!薄扒『谩奔词恰扒〉胶锰帯被颉扒〉胶锰帯?。換言之:“您這樣對待一個罪大惡極的大臣,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下聯出自趙靈《后語錄》中的一個故事:宋真宗年間,齊人楊溥被召入朝,回答全國各地隱士的提問。他說,臨行前,他夫人給他一首詩:“莫要如此頹廢貪酒,莫要如此癡迷詩詞。今日我被抓去送將軍,這回我可要丟了老皮了?!睏钿哂眠@首打油詩向宋真宗表示不愿為官。林則徐巧妙地運用了這個典故,幽默地說:“我和老太太開玩笑,這回我成了楊溥茍利于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縐之意思,恐怕要丟了老皮了?!毖酝庵馐呛畹馗嬖V道光帝:“我侍奉您已經夠多了,就讓我安安穩穩地過個老百姓的生活吧。”封建社會的一個大忠臣能說出這樣的牢騷,已經是極限了。 我們若仔細鑒賞這首七言詩,就能感覺到它與屈原的《離騷》有異曲同工之妙。
排比穩定而靈活,是本詩寫作手法的一個特點。如“國”與“福禍”相配,“生死”與“避趨”相配,按詞類劃分,均為正排比。《生死以》中的“以”字,解為“為”,為動詞;而“之”為虛詞。作者不僅利用“以”的實義來表達思想內容,還利用其虛義與“之”構成排比,展現出駕馭文字的深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