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9-12 09:10:00作者:佚名
意思:想買點桂花,帶點酒,泛舟去,卻沒有了年少時的豪邁氣勢。“想買點桂花,帶點酒,卻沒有了年少時的瀟灑豪邁”出自南宋詩人劉過《唐多苓·汀州蘆葉滿園》。這首詩是作者重游故里時的懷古之作,描寫了秋天的安遠樓,表達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我想買桂花,一起把酒端上來,可不像是少年的旅行
安遠樓聚會時,有一位姓黃的姑娘,邊唱歌邊喝酒,向龍州的一位道士要了一首詩,便作了這首《唐多苓》,與劉福之、劉去非、施敏湛、周嘉忠、陳夢燦、孟容等人,于八月五日齊作。
蘆葦鋪滿沙洲,寒沙泛淺流。二十年了,我又到南樓。船系在柳樹上,還不穩(wěn)。要過幾天呢?又要到中秋了。
黃鶴斷巖,故人還在嗎?舊山舊水,皆是新愁。想買幾朵桂花隨身帶,卻已沒有年少的時光。
我想一起買桂花,一起把酒端來,可不像是青春的旅行
我和一群朋友在安遠樓聚會,一個姓黃的歌女讓我寫歌詞,我就當(dāng)場寫了這首歌,那天是8月5號。
蘆葦?shù)目萑~落滿了沙洲,冰冷的海水在沙灘上無聲地流淌。一晃二十年過去了,如今我又回到了這故地的南樓上。柳樹下的船還沒有系好,我卻匆匆趕回故地。因為還有幾天就是中秋節(jié)了。
殘破的黃河集,我的故人來過嗎?只見昔日的山河蕭瑟,增添了無盡的新愁。想買點桂花貝語網(wǎng)校,帶點酒,泛舟去。可我已沒有了年輕時的豪邁。
我想一起買桂花,一起把酒言歡,可這又不像是少年郎的出行。
《唐多苓·汀州蘆葦滿》是一首著名的登樓詩,作者借路過武昌南樓之機,感嘆時事,抒發(fā)自己不受賞識、有才華卻不被賞識的思緒。詩中用兩聯(lián),簡略地描寫了登樓時的景色和所見。然而,沒有金碧輝煌的樓臺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少年游解析,也沒有秀麗的山川,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只是一潭冷水,到處都是蘆葦。這里的“滿”、“冷”兩個字寫得恰到好處,把稀疏的景色和郁悶的心情融為一體,勾勒出一幅凄涼的畫面,給全詩增加了一層“背景”。如果細細品味詩中蘆葦滿地、淺溪如帶的景象,不但能感受到凄涼的氣氛,還能寫出居高臨下的感受,這是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生動寫法。接下來作者又用時空交織的手法,把詩從空間的視角轉(zhuǎn)向時間的回溯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少年游解析,以虛為實,蕩起波瀾。“二十年后我又回到南樓”,這句話里蘊含了多少感慨啊!
二十年過去了,而將一生獻給國家的劉國卻“四舉成功,十年不升官”,依然身著樸素的衣衫。此時重回故地,又在危機四伏、災(zāi)難即將來臨之際,怎能不讓人感到悲涼和哀傷呢?句中的“過”字,點出了這一趟只是“初程卸鞍稍憩”前的暫時休息,也為后面的文字埋下了伏筆。“柳下”三句,曲折離奇,文字轉(zhuǎn)折自如,可見下筆之功夫。“未穩(wěn)”接在“過”字之后,表示旅途匆匆,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顯示出作家的縝密。“能幾日,又中秋”是說再過幾天,中秋又到了。一種對時局的憂慮,烈士晚年的悲涼,無奈的嘆息,都從這個“又”字上流露出來。三句用“又”、“能”、“又”等虛詞互相呼應(yīng)、互相支撐,確實能把詩人心靈的皺紋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詩的后三句是買花攜酒,希望在苦難中找到快樂,以排解心中的憂愁。但對國家的仇恨和對生活的憂愁,又怎能靠幾朵花和幾杯酒來沖淡呢?“想”字停頓,表達了想去玩樂的愿望,再用“不似”來轉(zhuǎn)折,表示即使去了,也不會有往日的樂趣,表達了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青春”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相對而言。劉過初到南樓時,才三十歲,可以稱得上是青春年華了。而又能與“二十年后,我又到南樓”結(jié)合起來看,從其構(gòu)成上看,的確是精彩絕倫。這樣的結(jié)尾既凄涼,又圓滿,讓人讀來不禁感到無限的傷感。
2024-09-12 08:49
2024-09-12 08:47
2024-09-12 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