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
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 />
更新時間:2022-12-27 06:36:12作者:admin2
1、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
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公。王守仁與孔子、孟子、朱熹并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于一身。
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2、楊文驄
楊文驄[明](1596—1646)字龍友,貴州人,流寓金陵(今南京)。萬歷四十七年(1619)舉人,六次會試不中,崇禎七年(1634)選為華亭縣教諭,后遷青田、江寧、永嘉等知縣。
為御史詹兆恒參劾被奪官。弘光元年(1645年),擢升為右僉都御史,鄭鴻逵隔江亂放炮彈,清軍佯敗,以大筏置燈火于江中。楊文驄直向妻兄馬士英報捷。
是夜清兵乘夜,渡江而來。因不敵清軍,逃至蘇州,清軍派降臣黃家鼒勸降,楊將黃斬首。再退至處州(浙江麗水市),大募義軍。
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授兵部右侍郞,兼右僉都御史提督軍務,后升浙閩總督,因馬士英沆瀣一氣,為世所詬病。
后以率眾抗擊清軍負重傷被執,諭降不屈,乃被殺。舉家三十余口同時遇難。康熙元年(1662)同孫臨葬于楓香嶺。
3、姚茫父
姚茫父(1876——1930年),與張樾臣是同時代人,又是好友。姚茫父,字重光,別署蓮花龕主,貴州貴筑人,光緒進士,后來留學日本。
民國后曾出任北平女師、美專校長,其多才多藝,一生作品甚豐,有《弗堂類稿》31卷行世。早年,姚經常在琉璃廠出入,與張樾臣結為至交,并開始合作,由茫父作畫,樾臣鐫刻。
后兩人常合作刻銅墨盒,姚往往署名茫父。而姚自刻之作品,則落款姚華,其作品多篆印章文,刀法清晰,氣韻婉麗。
于詩文詞曲,碑版古器及考據音韻等,無不精通。書、畫則山水、花卉,篆、隸、真、行,亦有高深造詣。好許慎所著之《說文解字》、收集金石文字,傳世作品頗多,馳譽中外。
4、李端棻
幼歲而孤,曾隨叔父李朝儀赴京城求學,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內閣學士身份出任廣東鄉試主考。閱卷時,慧眼識拔考生梁啟超,該生以“熔經鑄史”的文筆應答考題。
以為是“飽學宿儒”,李端棻非常欣賞,于是將他錄取,榜上排名第八。后來,年僅16歲的梁啟超前來拜見這位識才的主考官。
才華橫溢的梁啟超給李端棻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將堂妹李蕙仙許配予梁為妻。“自是頗納啟超議,娓娓道東西邦制度”(《清史稿》)。
光緒二十二年(1896)疏請立京師大學堂,各省府、州、縣遍設學堂。并建藏書樓、儀器院、譯書局,廣立報館,選派留學生。
又舉薦康有為、梁啟超,支持變法。百日維新期間,授禮部尚書。戊戌政變后,被充軍新疆。后赦歸,主講貴州經世學堂。晚年歸故里,死后葬于永樂鄉。
5、謝六逸
謝六逸(1898-1945),中國現代新聞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著名的作家、翻譯家、教授。號光燊,字六逸,筆名宏徒、魯愚。1898年8月12日生于貴陽一個仕宦之家。
1917年以官費生赴日就讀于早稻田大學。1922年畢業歸國,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后歷任神州女校教務主任及暨南、復旦、大夏大學教授。
1930年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又創設后來聞名于海內的新聞系,任主任。并提出新聞記者須具備“史德、史才、史識”三條件。此舉為全國大學設新聞系之嚆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