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把屠呦呦事跡納入新教材,必須支持!!!而且,不應該僅僅把屠呦呦納入教材,錢學森、錢三強等殫精竭慮為國家做" />
更新時間:2022-06-24 03:29:34作者:admin2
你好,我是細聽花開。作為一名老師,看到題主的這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如果要把屠呦呦事跡納入新教材,必須支持!!!而且,不應該僅僅把屠呦呦納入教材,錢學森、錢三強等殫精竭慮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都應該在孩子入學的第一時間告訴我們的接班人。不然,可能就會出現更多的許可馨、方方、梁艷萍等民族敗類。
1、教材也是敵人想奪取的陣地,而且曾經已經被占領曾經的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小學六年中,總共416篇課文,其中以外國人和事為題材的課文共計100篇,占比例24%。 而且,選文所涉及的國家以西方國家為主,而以東歐、亞、非、拉美等國人和事為題材的課文卻屈指可數。
在12個單元的品質教育中,有4個單元涉及到“環保品質”,8個單元涉及教育孩子做誠信、努力、互助等品質教育。其中,出現國內內容的都是以“捉小鳥”、“亂扔垃圾”等負面形象出現。
但是,涉及到西方國家的,卻用造假、篡改等手法去歌頌白人。
如《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里面就篡改史實稱印第安人主動轉讓土地,而美國人卻更加善待環境。
而在后面這8個“品質”教育單元的精讀課文中,只有一個單元,中國人正面形象與外國人正面形象在數量上保持1比1,而其他所有單元,中國人的“品質”均被外國人勝出,或者被動物勝出。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29課《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明明是一個朝鮮寓言,卻非要把主人公改名為一個叫“雄日”的日本孩子,謳歌其誠實品質。
二年級下冊第30課《愛迪生救媽媽》,文章開頭寫到:“愛迪生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從小就愛動腦筋,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有一次,他靠自己的聰明救了媽媽的命。”事實上這只是一個虛假故事,因為人類做第一例闌尾炎手術時,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已經年過四十了,年過四十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小孩。
這些事實說明什么問題?你以為的教材是讓孩子學習識字的、學習知識的,有用心的人可是把他當思想陣地來占領的。他們想借此打造一批又一批的“香蕉人”!
有人對之前的中小學語文教材概括為新“四化”:一、去意識形態化;二、西化傾向;三、泛宗教化;四、去思想化。
但是,反觀美國中小學的意識形態教育無所不在。 美國公立學校的學生每天早晨都會全體起立,右手撫左胸面對美利堅國旗朗誦一段效忠祖國的誓詞。 而美國語文教材的選文也并沒有去意識形態化,幾篇描述美國建國和南北戰爭時期的作品(《獨立宣言》《美國的危機》《論公民的不服從》《華盛頓的性格》等)為美國國體的合法性作了很好的標榜。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距今已經一兩百年,大大久遠于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美國教材編訂者也并沒有以不符合時代形勢理由而撤掉上述相關題材課文。
2、愛國主義教育是必須要開展的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必須要開展的一項公民教育,而且這項教育的開展必須深入到我們教育的每一個細節。前面剛剛給大家看了教材中的“西化”思想,對中國人的“丑化”目的,其用心何其險惡,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如果落后于那些人,是非常危險的。
可喜的是,今年我們看到,教育部黨組印發了《教育系統關于學習宣傳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工作方案》,要求在教育系統扎實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那就繼續以尊崇自由、民主的美國為例,看看美國人的愛國主義教育:
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始于兒童時期,在青少年時期更有所強化,其教育手法多樣,往往通過歷史課、愛國主義實踐教育、參加童子軍活動等系統培養國民對國家的自豪感、榮譽感。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非常注重儀式感,4歲的美國孩子每天在幼兒園上課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美國國旗宣誓效忠,宣誓由高年級的學生在廣播里領讀,其他孩子在教室里起立,右手撫胸,跟讀。
美國人對愛國主義教育是非常重視的。他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并不僅僅停留在學生階段,等孩子們走出校門之后,美國政府依然會運用各種各樣的形式教育、激發美國民眾的愛國主義熱情。比方馬丁·路德·金日、總統日、獨立日、陣亡將士紀念日等等,在這些節日里,美國政府都會舉行全國各地的慶典和游行,同時,各個政治家、各大媒體也大肆報道和評論,用各種形式時刻提醒美國公民,美國是世界上一個多么偉大的國家。
看到別人的愛國主義教育,我們還能放松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嗎?等他們潛移默化地接受了,美國是世界上一個多么偉大的國家這個觀念,那就是千千萬萬個許可馨了。
3、這樣的事例也能給孩子傳遞努力奮斗的正能量把屠呦呦、鄧稼先、錢三強、錢學森等人的事跡寫入教材也能教育我們的孩子努力奮斗,通過努力奮斗不僅僅能夠報效自己的國家,還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何樂而不為呢?
現在的孩子錦衣玉食,家長百般呵護,條件好對孩子的成長有好的方面,當然也有不利的一面,容易讓孩子缺乏積極進取的競爭意識和努力奮斗的積極心態。所以,這樣的事例對孩子們來講確實有激勵的作用,即使在語文課本中見不到,家長也應該給孩子提供書籍供孩子閱讀。
綜上所述,代表中國正能量的事例和人物一定要隆重地出現在我們的舞臺上、教材里,不要給別有用心的人和材料留機會。
我是細聽花開,希望我的解答能夠解除你的困惑。還請多多關注,一起探討孩子教育過程中點點滴滴的問題。
屠呦呦是中國本土培養出來的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她是因發現并提取出能夠有效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獲獎的。
屠呦呦獲獎后,她的事跡很快編入中小學教科書,包括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多門課程,這完全是在意料之中。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可以起到一個標桿、榜樣的作用,她可以作為青少年學子的偶像,讓更多的青年學子投身到科學領域中,讓更多的人喜歡上科學。
屠呦呦的事跡已經寫進了教科書,在解讀她的事跡時需要注意一些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凡是寫入教科書的英雄人物、偉大科學家,他們的事跡比較容易被夸大,形象容易被拔高。偶像級的人物,他們的成功不是編者給編出來的,真實的過程才是最有價值的榜樣學習材料。屠呦呦的事跡被寫入教科書,就是希望用她的事跡感染影響一代代學子,而不是將她奉為神去膜拜、去神化。
我們不得不說的是,一些對屠呦呦事跡的解讀已經存在了夸大及偏頗。比如今年初,BBC的一次投票中屠呦呦入圍“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和她并列的三位是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圖靈。看起來很嚇人,不過這樣的投票毫無意義。但這種無意義的投票卻被國內過度解讀,一些人真的以為屠呦呦到了能夠和愛因斯坦比肩的地步。再比如,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過程與中醫藥到底存在多少關系?這個問題很多人都表述過自己的觀點。其實要弄清這個問題并不是多么困難的事情,只需把青蒿素的發現過程完整地還原一下即可。但有些人為了突出中醫藥的作用,故意遮擋現代醫學方法在其中的參與,把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也進行了歪曲。這樣的篡改可以讓屠呦呦的“事跡”更符合一些人的預期,但這種偏頗事實的“事跡”或者解讀不是在給人樹立榜樣,恰恰相反會讓人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