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哲人,是中國思想文化之元祖。他的思想不僅影響" />
更新時間:2022-06-26 03:02:20作者:admin2
老子《道德經》是“人君南面之術”,它涵蓋了經國之道、統御之術、修身法要。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老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哲人,是中國思想文化之元祖。他的思想不僅影響了先秦諸子百家,而且也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我們經常說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見素抱樸”“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等等,都是老子《道德經》的名言。下圍棋、寫書法的人都知道“知白守黑”,這也是老子《道德經》告訴我們的;還有“治大國若烹小鮮”等等,這些思想的原創者,都是老子《道德經》。所以曾國藩頗有感觸地說:“一日不讀老莊,身上就充滿酸臭之氣。”曾國藩之所以能成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與其深厚的國學功底是分不開的。
《道德經》原名叫《五千言》,后被稱為《老子》或《老子五千文》。《道德經》是韻文哲理詩體 ,讀起來朗朗上口。《道德經》作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尼采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經》詳細闡述了道家的宇宙觀和方法論。
一、老子的宇宙觀
《道德經》以道為核心,構建了一套超越天地、獨特而完整的“道生萬物”的宇宙觀。老子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天是沒有意志的,對萬物沒有偏愛和憎惡之心,不會刻意去幫助誰,也不會刻意去傷害誰,一視同仁,絕對平等,任憑萬物自然生滅。老子的宇宙觀,是他對人類社會最偉大的貢獻,大致可分為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運動三個方面。
在老子看來一切自然、社會和人世中的事物都是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普遍現象。諸如大小、多少、輕重、靜躁、黑白、美丑、善惡、貴賤、貧富等等,莫不是相反相成、矛盾對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我認為,老子的宇宙觀是樸素唯物主義的宇宙觀。
二、老子的認識論
老子的認識論是建立在以“道”為核心范疇的宇宙論的基礎之上的,在宇宙論中,“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和根據;在認識論中,“道”成為認識的終極對象和歸宿。老子認識論的豐富思想,都是圍繞著“道”這一軸心展開的。《道德經》開宗名義,用“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警示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當中,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1、名可名非常名
一個名詞,它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停的發生變化。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這個名詞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糾結于名詞本身,你永遠都無法掌握內在的實質的東西。名詞是方便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規律而產生的,我們只有拋開那些表面的名,才能看到里面真正的東西。
2、我們活在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
我們每個人依據自己的意志和表象,構造了我們自己心中的世界,并活在自己構造的“概念世界”里。
老子告訴我們,以為天經地義的概念名相,其實都是人自己主觀創設的,有比較才有鑒別,過分執著這些名相,沒有實際意義。可是我們卻不認為心中的概念世界是一個虛幻的世界,我們堅持認為這個虛幻世界是“真實”的。
人一旦沉迷于表象的世界,就會執迷不悟,為名所騙,為名所累,貽害無窮。
其實這不難理解:我們“喜歡”住豪宅、坐豪車、穿名牌、吃盛宴,并不是真的需要這些東西本身,而是喜歡它們所代表的各種概念——財富、高貴、品味、身份、地位等等。網上有篇文章:一部高檔手機,70%的功能都是沒用的;一款高檔轎車,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棟豪華別墅,70%的面積都是空閑的;一堆工作人員,70%是不專心干活的;一座商城,70%的人是閑逛的;一大疊報紙,70%是不用看的。結論:生活要簡單明了。常言道:“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
我們為什么很忙,很累,身體不好,總是遭遇坎坷和痛苦,因為我們在追求錯誤的東西,我們被個人有限的認知所困,我們總是想為了自己而做事,如果繼續下去,人生就是苦海。
三、老子的人生觀
人生觀是人生價值、目的、意義、道路等觀點的總和。內容包括幸福觀、生死觀、苦樂觀、榮辱觀等。老子的人生觀就體現在“德”上,主要集中在四個字上:
1、清:干凈、澄明、清澈、寧靜,心無雜念,無有掛礙,寧靜致遠。
2、虛:虛懷若谷,謙虛。
3、卑:善于處下、低調、韜光養晦。
4、弱: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
老子的道德標準——人生“三寶”,就是“慈、檢、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應該是老子人生觀的總概括。
“慈”,應當理解為慈愛,無私之愛;
“檢”,是檢點、檢查的意思,要隨時隨地檢點約束自己的言行;
“不敢為天下先”,是不稱霸、不當頭、韜光養晦。為人謙和一些,遇事忍讓一些,在利益面前手伸得短一些,在名譽地位面前退后一些,為人處事時時處處淡泊一點,都應是“不敢為天下先”的題中應有之義。
四、老子的價值觀
老子在物質追求方面提倡節儉、寡欲、知足常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消除企圖心、名利心。
五、老子的治國理念
以正治國,自然無為,以民為本。
老子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座最重要的寶藏,每個人讀《道德經》,都會讀出一個不同的“老子”。古往今來,注解老子《道德經》的著作汗牛充棟,不可勝數,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異彩紛呈。本文是自己多年研讀《道德經》的一點心得,與有緣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