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1-22 08:00:20作者:佚名
“我也曾經‘河東獅吼’過,我還打過兒子。”回憶起曾經陪兒子讀書的情景,原夢園說,“嚇到孩子了,他很怕我,可是沒效果。”于是她決定想辦法讓兒子放下焦慮,“首先得是家長自己不焦慮,先不比較,孩子才會放下焦慮。”放下,并不是放棄。最后,她 索性也開始拿起手邊的書本慢慢研讀,在讀書過程中感受到了來自書本的魅力,從此開始和兒子共同學習。原夢園從“盯”變成了“陪”,而且是真正的陪讀,和兒子一起學習。
(原夢園考研時所用書籍)
(原夢園考研書籍)
2015年夏,兒子被上海大學錄取,但老師所描述的部分大學生庸碌松懈的狀態又讓她隱隱生憂,于是,學習的熱情就此重燃,她再次跟兒子站在了同一戰線。2016年,原夢園參加了成人高考,順利考取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今年,兒子成功被擬錄取為復旦大學基礎數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而自己也被擬錄取為廣西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
(廣西大學2019年碩士研究生復試情況表)
從兒子讀中學開始,她就用一起學習的方式“陪讀”,考了會計師、母嬰護理師、中級按摩師等一系列職業技能證書,還通過成人大學在復旦讀本科,過了英語四級……
不僅是陪著兒子,跟她同歲的丈夫也是她考研路上的榜樣和支柱。從一名技校生自學考本科到鄭州大學碩士再到上海交大博士,原夢園一直在鼓勵丈夫深造,現在,她也順利地接下了這根幸運與支持共存的考研接力棒。
(原夢園的文學筆記)
“趕上了好時代,娘倆金榜同提名。功夫不負有心人,原夢園應為新時代相夫教子的典范!”“為夢園園點贊!”一聽到這個消息,夢園的親朋好友紛紛前來祝賀。這看似一家子的學霸,卻從來都沒有只為了考研而生活,而是在其樂融融的相處中收獲到學習所帶來的額外驚喜。
▎ 從工作到考研,平衡兼顧
“工作和考研并不沖突,只要合理安排,一樣可以學得很好。”
看著一摞摞的考研書籍,勾畫有序的紅色筆記,我們不禁心生疑問,這位49歲的阿姨到底是如何平衡好工作、生活、學習的時間的呢?原夢園告訴記者:“我覺得工作和考研并不沖突,業余時間比工作時間要多,只要善于利用,一樣可以學得很好。”事實上,她的工作在某種程度上恰好為她提供了一個契機。
(于上海交通大學唐代散文精讀課前所攝)
原夢園家住上海,離交大閔行校區很近,這為她平日里去自習、聽公開課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去年上半年,她偶然看到上海交大在招宿舍阿姨就前去應聘,自此成為一名留學生公寓前臺,偶爾還能與留學生們用中英文進行交流。每周中有三天時間,她要花4個小時從閔行到五角場上課,來回的時間她就看書、聽書或者刷課。雖然辛苦,但她仍然樂在其中。“學習是很快樂的事情。我喜歡看書,讀中文專業等于是有老師帶著看書,看得更深,理解得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