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3-01 16:03:46作者:佚名
“2021沒看過《愛情神話》是不完整的。”最近,《愛情神話》在上海堪稱現象級電影,從富有生活氣息的上海話對白,到洋溢上海風情的取景地,甚至電影同款蝴蝶酥都成了朋友圈的熱議話題。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12月30日7時30分,電影《愛情神話》票房突破1億元,其中上海城市票房2630萬元,約占總票房的四分之一。影片被很多人稱作年度最佳國產片,但目前的票房成績離大眾心目中的“爆款”還有距離。
全程使用滬語,影響了外地觀眾的觀影熱情嗎?《愛情神話》導演、編劇邵藝輝在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影片在籌備初期就已經考慮過使用滬語所帶來的票房影響,目前的結果在預料范圍內,“我從來沒有后悔過使用上海話,也不考慮推出普通話版。對我來說,把作品做好,把故事表達好是最重要的。”
邵藝輝在片場
“《愛情神話》不是滬語教學片”
山西人邵藝輝不會講上海話,劇本也是用普通話寫的,但她決定要用上海話來表達這個故事。“一開始我想讓身邊的朋友來演,對素人來說,說方言更能找到感覺,對專業演員的表演也有幫助。”
《愛情神話》通過女性視角拍出了不一樣的都市故事,用市井煙火打造出“上海老友記”的溫暖氛圍。領銜主演徐崢、馬伊琍、吳越、周野芒等都是上海人,全程上海話也是劇本吸引他們的點。飾演蓓蓓的吳越覺得,作為一個上海人,第一次用方言來演戲新鮮且興奮,她趁此復習了一遍有些生疏的上海話。
馬伊琍飾演的李小姐有句臺詞,“一個女人這輩子沒浪跡過天涯也是不完整的”,“浪跡過天涯”幾個字明顯是普通話的發音,普通話和上海話夾雜著講,也是當代上海人的特色。
飾演小皮匠的寧理是北方人,有上海觀眾挑刺他的上海話口音不夠地道,不過在現實中,皮匠、裁縫等往往也不是本地人。還有人認為臺詞中有些地方“洋涇浜”。邵藝輝覺得,地道的滬語表達不是電影要追求的內容,“《愛情神話》不是滬語教學片,語言是服務于故事的,首先要把故事講清楚,意思表達準確就可以。在上海,每個區的口音也有區別,這是一種真實狀態,沒必要追求所有人口音一致。”
“在信息接收上”外地觀眾無差別
全程滬語,外地觀眾能看得懂嗎?一位北京觀眾表示,自己像在看外語片一樣,幾乎全程在盯字幕,“到飯桌上的精彩戲份時,眼睛有點忙不過來,既想看演員表演,又想看他們到底說的啥。”但這位觀眾也覺得,電影如果不是使用上海話,會缺少現在的韻味。
“《愛情神話》沒法做成普通話版,它就是拿上海話演的,上海話的語速比普通話要快。”邵藝輝并不認為上海話會對外地觀眾形成觀影障礙,“我幾乎沒有在臺詞里寫上海話的梗,最多像‘十三點’這樣。但就像看外國電影時,即便有很多俚語不懂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讀一年多少錢,也可以通過上下文語境推測出含義。在信息傳達和接收上,外地觀眾和上海觀眾不會有差別。”而且,老白母親兩次說到“十三點”,都是演員張芝華自己發揮的。飾演老烏的周野芒也為老烏加入了很多地道的上海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