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3-01 16:03:46作者:佚名
最近,《愛情神話》影評刷屏朋友圈,邵藝輝有空也會看。看到有人質疑《愛情神話》里缺少外地人,不是“本真”的上海,她感到有些委屈。“如果電影里都講普通話,會缺少你一言我一語的‘戲’的感覺。《愛情神話》是一個愛情小品,折射不了太多內容。就像不能要求犯罪片里一定要有完整的感情線,兩小時的電影注定是有局限的。我從沒有野心拍一個非常地道、真實、全面的上海。我最想要的是拍一個好玩、好看的故事,只是放在了上海。”
蝴蝶酥“現在改名叫羋慶鋪子”
徐崢眼中的邵藝輝“非常護本”,是個在文字上較真的人。不過,如今引發上海人爭論到底是天鑰橋路上哪家店的“蝴蝶酥”是劇本里少有的改動。
“原來叫楊慶和,現在改名叫羋慶鋪子了”。邵藝輝記得,拍攝那天馬伊琍經紀人給劇組買了很多小吃,其中就有蝴蝶酥。正好劇情上需要,就拿來當道具。“原來劇本里就寫到他們開始吃吃喝喝、閑聊,改成具體的蝴蝶酥,更地道、鮮活。”當時她沒來得及品嘗味道,但發現演員們都吃得很香,連停機了都還在吃,他們在銀幕上流露的,也是生活化的真實表達。
不會講上海話并不影響邵藝輝執導滬語片。在片場,她和演員、工作人員用普通話溝通交流。“我聽得懂上海話,他們說上海話時,我知道臺詞對不對,交流起來也沒有障礙。”有時候,一些臺詞直接換成上海話會比較拗口,或者無法直接拿上海話“翻譯”,徐崢等人也會提出修改意見,讓語言順暢一些。
邵藝輝沒想過要學說上海話。“能聽懂就可以了,我連英語都還沒說好。”她笑著說,在上海生活六七年,朋友里外地人居多,上海的朋友也會照顧他們講普通話。“其實有了共同的價值觀才能更好交流,這比會說本地語言更重要。”
“愛上”上海的生活
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后,邵藝輝在北京寫過半年劇本。“其實我后來是跑到上海療傷的。”她坦言,一開始選擇上海沒什么特殊的理由,但很快愛上了這里的生活。
初到上海,邵藝輝租住在繁華的淮海中路。“我不需要上班,既然來了,肯定選生活最舒服,飯店、咖啡館最多的地方,朋友們也都住在那一帶。而且,只要你認真找,市中心也能租到便宜的地方,還可以和朋友分攤房租,父母也會資助我。”不過,繁華地段也有一個麻煩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讀一年多少錢,房東常常要賣房子或漲房租,邵藝輝為此搬了幾次家,但都在那條路上。
最窮的時候,邵藝輝身上只有兩萬多元存款。“當時有點焦慮,但沒想過回老家,就想著趕緊掙錢,不管是賣電子煙還是寫公眾號。其實賣電子煙不賺錢,我只能賺一點差價,主要還是靠寫公號、接廣告、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