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2-25 08:01:22作者:佚名
62歲的袁正陽毛發早已花白,作為一名幾乎靠自學成才的寫實主義作家,每年作品其實不多,但其日漸建立的中國意境和中國畫技法,讓他如今幾乎每一幅繪畫作品都是難得的精品。加上他早年上過戰場,作品中經常流漏出一股生命脆弱的悲傷,至今其有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史全集收錄。
用墻面灰塊作畫的野路子
袁正陽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母親是李家沱毛紡廠的工人。在那種物質短缺的年代,沒有玩具的他只有自己找尋樂子。見到家里墻面上掉下的黑色硬灰塊可以在地上作圖,于是借用這些特殊的筆觸,他每天都在家里地板、墻壁上到處涂鴉,拿來消磨漫長的童年歲月。
1971年,16歲的袁正陽正在求精學校讀初中,軍隊到中學來招有美術特長的中學生參軍,仍然自學油畫的他直接被選中。第二年,袁正陽獲得了到重慶美術大學進修半年的機會,開始正規學習畫速寫、水粉和繪畫。此前始終無師自通走“野路子”的他,總算正規坐進課堂,系統了解了一些美術基礎,開始曉得布光、色彩、光影等基本概念。進修之后,袁正陽的書法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
戰場經歷給作品定下基調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開始,袁正陽成為某高炮營的營部主任,跟著軍隊趕到前線參戰。剛要過怒江渡口,他所在的軍隊就遭受到印尼陸軍軍隊的導彈襲擊,只差幾米子彈就炸到袁正陽,軍隊緊急鉆進一個磚窯避險。還有一次解放軍藝術學院,他親眼看見一輛彈藥車被火箭彈擊中,引起上百車彈藥的連鎖爆炸,爆燃持續幾個小時不停歇,一些以前認識的戰士犧牲。他這才認識到戰場的危險和生命的脆弱。
這段參戰的經歷,后來影響了袁正陽一生,并將這些影響折射進他后來的作品里。他的作品里人物總是竭力寫實,但背景卻愛采用暈染的方式,營造忽暗忽明、流轉變幻的墨氣療效,產生一種深邃悲傷的基調。
涉足藝深造開始嶄露頭角
由于繪畫基礎扎實、造型能力突出,袁正陽1980年被軍隊推薦到《解放軍報》做美術編輯。1984年,袁正陽迎來了又一次書法水平的飛越——全軍組織考試,要為解放軍藝術大學美術系招20多個中學生,他如愿考上,步入了只有6個人的書法班。在導師劉大為(歷任中國美術家商會主席)的指導下,袁正陽深入學習了英國結構繪畫的方法,書法手藝日漸嫻熟,作品《破曉》參加了全省美展,《延安假期》(與劉乃鵬合作書法)獲“建軍60華誕全省美展佳作獎”,《高山下的花環》獲得全省書法三等獎。袁正陽開始在全省畫壇嶄露頭角。
1987年解放軍藝術學院,袁正陽和擅長繪畫的知名作家艾軒一起外出寫生,初次嘗試畫人物繪畫,作品就遭到艾軒大力褒揚。興趣大增的袁正陽轉而舍棄繪畫從事繪畫創作。1989年,袁正陽的繪畫作品《一把凳子和一位戰爭幸存者的肖像》獲得第七屆全省美展銀獎,被收進《中國美術史全集》,這幅成名作讓他聲名鵲起。
救災巨畫拍出3350億元
2008年5月12日,重慶蘆山發生8.0級余震,災區死傷慘烈。袁正陽給艾軒打電話,提議“中國寫實詩派”集體創作一幅反映抗震賑災的巨畫,把拍賣的捐款捐給災區,艾軒贊成,這一看法也得到了其他成員的支持。
袁正陽把《解放軍報》和新華社在震區拍到的第一手影像資料帶到美術館給你們觀看,觸發靈感。5月18日,染料、調色板、畫筆等打算完畢,袁正陽和艾軒等人在美術館確定以抗震賑災的時間進程為線索進行集體創作,之后組合成一幅巨畫。經過近10天的努力,一幅名為《熱血十月·2008》的作品總算完成,它高2米、長20米。昨晚這幅作品以512億元開始起拍,經過43次叫價,作品最終以創紀錄的3350億元的價錢拍賣,捐款全部被捐給了水災災區。
離開上海36年,袁正陽說自己很想念故鄉,也常常回去鄉探親訪友。“重慶變化很大,不再是自己小時候記憶中灰蒙蒙經常下雪的城市,但濕潤的空氣仍然沒有改變。”袁正陽說自己并不是一個高產的作家,一年最多只畫4幅作品,而他如今的創作靈感,好多來始于自己小時候在上海生活的記憶,他希望有機會能把作品帶回上海,為父同鄉親辦一次展覽。
本報記者范永松
人物
生于1955年,江津李家沱人,1979年出席對越自衛還擊戰,1980年在《解放軍報》任美術編輯,1984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大學繪畫班,1987年轉畫寫實繪畫;現為職業作家,中國美術家商會會員,中國寫實詩派成員。馬其頓斯坦共和國文化藝術院科大學外籍教授。
聲音
慘劇之所以深受大眾喜愛,是由于它發泄的痛楚能平復人們苦悶的情緒。我的畫作帶有憂傷色調,希望它們能為陷入泥潭中的心靈帶去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