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3-07 21:46:37作者:佚名
笛子的起源
有關笛子的起源、沿革、形制、名稱等,歷來眾說紛紜,這里僅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早在八千年前,我國就有了骨制笛子。有橫開一個孔、兩個孔、三個孔甚至六個孔的笛子(浙江河姆渡出土文物、河南舞陽出土文物證明了這一點),至遲到殷周時代就有獷音階完整的竹制笛子。漢朝以后,吸取了羌笛的形制,稱竹笛為“橫吹”。嗣后,根據音律學的理論又制成了長短不同的笛子。
當時的著名演奏家列和演奏的長笛長達三尺二寸。魏晉時期,蔡豈、荀韻 ,梁武帝等人制造的十二律笛,都是根據音律的理論制成的。這時期已經有了“順笛”(豎吹,管子里面加一塊有槽的木頭,一吹就會發音)和“手笛”(高音笛)。隋朝有了十二孔笛,一根笛能吹十二個調子。
唐朝的呂才制成“尺八”,凡十二枚,在當時頗為流行,并隨唐朝的雅樂傳到口本。唐朝的劉系作七星管,貼上笛膜以助聲,這恐怕是笛子貼膜的最早記載。到了宋朝又出現了吹孔在中間、兩手交叉起來演奏的“義手笛”,又名“拱宸管”二宋元以后,戲曲盛行,竹笛成了戲曲伴奏的重要樂器,伴奏梆子戲的稱為“梆笛”,伴奏昆曲的稱為“曲笛”,這種稱呼一直流傳至今。由于當時還沒有發明計量單位“赫茲”,因而未能標明各種音名的頻率高度,所以梆笛、曲笛是什么調就很難說清楚。相對而言,短小的稱為“梆笛”,第三孔的高度約為f2、g2、a2的,通常稱它們為F調梆笛、G調梆笛、小a調梆笛,以g2梆笛為中心;較長的則稱為“曲笛”,第三孔的高度約為。c2、d2、e2以d2曲笛為中心。
調名稱呼
傳統的調名稱呼,不管笛子長短以及發音的高低,凡是以第三孔(從下數上)作主音1的,統稱為“小工調”;第四孔作主音的稱“凡宇調”;第五孔作主音的稱“六字調”;第六孔(即頂孔)作主音的稱“正宮調”;筒音作主音的稱“乙字調”;第一孔作主音的稱“上字調”;第二孔作主音的稱“尺字調”。這種命調的方式,只能在六孔竹笛上適用,如果有七個孔就不適用了。而且也不能標出音調的高低。
目前生產的竹笛,大都標有音名。仍按習慣以第三孔作為命調點,如大C調就是第三孔的音高為c2523,。調就是第三孔音高為d2587,這兩種都屬于曲笛;又如F調梆笛就是第三孔音高是f2598, G調梆笛就是第三孔音高為g2764,這兩種都屬于梆笛;第三孔的音高超過c3的都稱為高音小笛,如小。調、小d調等。第三孔音高低于βb1的稱為大笛,如大A調、大G調等。按人的手指生理條件,小的可以小到小d調,大的可以大到倍大G調,最低音達到低音譜表下加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