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6-26 12:56:25作者:admin2
這沒什么標準,就是不打,否則就是違法。早年,我也體罰過個別熊孩子,經(jīng)多年反思,老師動手打人是粗暴無能的表現(xiàn),因為教師只是一種職業(yè),任務(wù)是教書育人,至于打人,自有公安機關(guān)。所以絕不能因打熊孩子而違法。現(xiàn)在所謂熊孩子,多是不懂事理的熊家長護犢子,熊孩子王多是富家子弟,或者父母有權(quán)有勢,過去如此,現(xiàn)在依然如此。熊孩子如果沒有一定的財力支撐,沒有哪個小混混擁戴他,無法拉山頭。因此,對待熊孩子只能是因勢利導(dǎo),絕不能玩硬的,而是運用自身智慧使之口服心服,至于教學(xué)成績,不必過于追求,熊孩子只要不搗亂,在學(xué)習(xí)上適當幫助解決困難,多表揚,少批評。君不見宋江武功如何?劉備武功如何?漢高祖武功如何?人家也是用智謀降服手下的。既然做了老師,就要適應(yīng)各種形勢,就要具備管理熊孩孑的能力,使之變?yōu)楣院⒆樱?/p>
如果說孩子出生在一個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都高的家庭,就不會出現(xiàn)屢教不改的問題。所以一般有這種情況孩子的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會存在很大的偏差。
對于孩子犯錯或?qū)е聡乐睾蠊氖录切枰o予相應(yīng)程度的懲罰的,但目的都是為了孩子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并從錯誤中獲得成長,而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的。但一定不是體罰,體罰無論是政策要求上還是科學(xué)教育角度上都是不可取的錯誤方式,禁用,所以沒什么標準。這里就聊下關(guān)于孩子屢次犯錯該如何分析處理?
對于錯誤本身的判斷在孩子成長的不同年齡段都會犯各種類型的錯誤,同時錯誤也大致分三種,無知的錯誤、明知故犯、超越規(guī)則的錯誤,對于三種不同的錯誤,父母也要區(qū)別對待。
題主提到的屢教不改就屬于第二種:明知故犯。但這里也會有很多問題,就是孩子第一次犯錯時,父母到底是如何處理的?這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接下來的行為。
比如父母是當著很多人的面嚴厲呵斥制止嗎還是會忍一下過后找個安靜的合適的機會和孩子探討當時孩子的想法,然后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最重要的是需要告訴孩子該怎么做(這一步通常會被父母忽視)。當然孩子也有可能犯第二次、第三次同樣的錯,但一般在6歲之前這種情況也屬于正常,因為孩子的自律意識和能力還沒有發(fā)展成熟,還需要通過不斷的練習(xí)來記住并且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父母只需要每次進行適時的提醒就好。
同時對于錯誤的判斷,父母也要基于對孩子的了解和過去經(jīng)歷的事件的記憶來觀察分析到底孩子是無知,還是故意,還是如何,如果一旦判斷錯誤,孩子會生出很多情緒上的對抗,逐漸孩子會失去對于父母的信任,也會和父母的關(guān)系疏遠且行為問題越來越多。
在孩子6歲前甚至是12歲前父母盡量不要給孩子貼標簽不清楚題主是在這里提問題時會用“屢教不改”“熊孩子”的詞語,還是日常在家里也是會隨意用這種標簽性的暗示性極強的詞語呢?
如果是后者,父母就要引起重視了,當孩子每日或經(jīng)常性地聽到父母對于自己的評價都是負面性的,對于孩子的成長絕對沒有益處,除了暗示性強會加劇孩子相應(yīng)不良行為的重復(fù)外,也會干擾孩子對于自己的認知,孩子幼年童年對于自己的認知大部分來源于周圍成人對于自己的評價,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全是負面性評價的環(huán)境中,勢必會像花兒一樣逐漸沒有了生機枯萎蔫了,但一定不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而且孩子會形成“我是不好的”“我是糟糕的”等等的自我認知,孩子會朝兩個方向發(fā)展,一是自卑,二是破罐子破摔越來越差。我想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是這樣的吧。
對于孩子犯錯正確的應(yīng)對方法(特殊情況除外)首先父母需要判斷錯誤本身,如果真的是違反了原則規(guī)矩,那么需要認真地嚴肅地表明態(tài)度和感受:“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影響到了別人,公眾場合不可以大聲說話。。。),媽媽感到很生氣,你覺得呢?”這里需要注意,這些話需要帶孩子到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中面對面蹲下來說給孩子,而不要當著很多人的面。如果有些犯錯是有原因的,那么允許孩子表達真實的想法,父母再另做引導(dǎo)。
其次對于6歲以下的孩子,父母需要提供給孩子正確的方法,教他可以如何正確做。對于6歲以上的孩子則需要和孩子討論如何做,讓孩子自己思考正確的解決方法。
再者,告訴孩子可能一下子做到比較困難,但媽媽可以幫助你,提醒你監(jiān)督你,這樣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孤單,也沒有被指責(zé),父母沒有站在自己的對立面,而是和自己一起面對幫助自己,這樣就很少出現(xiàn)和父母的故意對抗。
最后就是方法的練習(xí),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可能還會反復(fù)幾次,但經(jīng)過練習(xí)就會掌握。
所以對于成長中的孩子的錯誤,父母請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搞清楚事情前后原因,再做下一步的解決,如果父母無法跳出自以為是和臆測,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那么對于孩子的錯誤糾正是絲毫沒作用的,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成長,所以應(yīng)該先解決問題而不是發(fā)泄自己的情緒和評價。我們說每一個孩子不可愛的時候都是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雖然很難做,但誰讓父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呢,所以還是先做好自己吧!加油!
愿您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幸福一生!
歡迎點擊關(guān)注【旮旯里的神仙洞】,專注個體成長研究,更多原創(chuàng)作品等您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