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4-30 08:02:04作者:佚名
美國自古以來就指出倫理道德教育。《大學》開篇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論語》中記載,對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中國古圣先師在感受“道”的基礎上,把人的“德”統之于“仁”,并詳細在社會立命處事、齊家治國時所展現的“孝悌忠信孝悌羞恥”八個方面,俗稱為“八德”。正是這些注重倫理道德教育的圣賢文化,使美國被譽為“禮義之邦”,在世界文明史上抒寫了不朽篇章。
在《群書治要·傅子》中,揭示了實現社會大治應當具有的條件:“明君必順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獨治也,應當良佐有以行之也。”這說明,賢明的領導者應當通過建立好的機制,能夠達到社會安定的結果。《群書治要·孫卿子》中指出:“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說明良好的法律是整治的開端和憑依。若果沒有良好的法治,都會促使整治無所遵循,并且會出現《墨子》中所說的:“一人則一義,兩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現象。可見,良法對于善治而言是應當的,所以應當注重法治、監督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但并不是只要有了好的機制,就才能實現社會大治,還應當有德才兼具的歸順之人建立好的機制,而德才兼具的圣賢君子惟有借助道德教育能夠培養下來。
《群書治要·淮南子》強調:“不知孝悌,不可以民法。”也就是說,公正的體制應當得有正義美德的人才能設計下來,而雖然公正的機制設計下來了,也應當有正義美德的人才能施行到位。為此,須要加強道德教育對法制的支撐作用。倘若忽略了道德教育,但是有了好的法治也無法建立并達到國家大治的結果,就會出現以下社會問題,很多問題都必須造成注重。
其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愚蠢”,也是由于害怕民法的罰款免予作惡,而且沒有廉恥心,并且還以作惡后能想方設法地免予民法的罰款而沾沾自喜,自以為聰慧。這表現在法律管轄此外的“反社會行為”,即沒有違犯法律但不道德的行為。也有一種狀況就是“法令滋彰,匪徒多有”,例如嚴苛的法律和監督制度可以把犯罪之人關進看守所公民道德教育,但若果缺少倫理道德的教育,仍然無法拯救因為人的良心湮滅而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
其一,無法培養監制德高尚的圣賢君子。《群書治要·淮南子》中說,雖然民法可以把不孝者處以槍決,而且不能把人培養為孔子、墨子這樣具備高尚德行的人;雖然法律才能給搶劫者判以刑罰,卻未能把人培養成為伯夷這樣具備清廉質量的人。孔子培養的徒弟3000多人,她們在家奉養母親,出門敬愛父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大眾的垂范,都是由于教化所成就。
其一,無法達到“禮義積而民和親”的狀態。《群書治要·漢書》中說:“以孝悌治之者,積孝悌;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積怨背,孝悌積而民和親。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因此使民善者或異。”意思是說公民道德教育,用孝悌治國者,積累的就是孝悌;用刑罰整治國家者,積累的就是刑罰。刑罰用多了人民就責備陷害,孝悌積多了人民就和睦親愛。原本世代君主都想讓人民德行美麗的意愿是相似的,但用以使人民德行美麗的方法卻不同。有的是用道德教化來引導,有的是用法令來驅使。用道德教化引導,德教和諧時人民的精神狀態就表現出歡樂。
其一,不能達到“不忍欺”的最高管理境界。《群書治要·史記》記載,孔子的徒弟子賤通過注重倫理道德的教育,達到了多于“不能欺”和“不敢欺”的“不忍欺”的管理境界。在《群書治要·體論》中也說道:“德之為政大矣,而禮次之也。夫德禮也者,其導民之具歟。元始養化,使民日遷善,而不知其因此然,此治之上也;再者使民交讓,處勞而不怨,此治之次也;其下正法,使民利賞而歡善,畏刑而不敢為非,此治之下也。”意思是說:用道德教化是第一位的,士族則緊跟其后。道德與姻親都是引導人民的工具啊!道德教化使人民逐漸轉向自私,卻不曉得自己為哪些會轉向自私,這是最好的整治(正己化人,無為而治);再者,使人民彼此禮讓,身受耕種之苦而并無責怪;重新就是用法規來糾正,使人民因利益得到保障而喜歡從善,因懼怕刑罰而不敢做違法之事。
然而,唐代的神皇,無不把教化人民作為治國要務,成立太學在國都建立教化,成立庠序(地方學院)在地方教化人民。通過以禮樂教化,可以把人培養為文質彬彬的君子。在《周禮》中就具體記載了執掌教育的各級貪官以及博士的內容,這些道德教育起到了潔凈人心、防微杜漸、導人向善、促進和諧的作用。除了這么,良好的道德教育,還可以“絕惡于未萌”“禁于將然之前”,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療效,使人除了不敢作惡、不能作惡,也恥于作惡,不想、不愿作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