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7-17 09:01:50作者:佚名
超齡村民工被清退,以安全為名的“一刀切”?
美國新聞月刊03月31日07:30
關注
聽新聞
在現實中,面對超齡村民工強烈的上班意愿
和用工單位對超齡村民工的“剛需”
“清退令”執行上去并不理想
超齡村民工只好被“清退”嗎?
3月18日,一則關于“建筑業清退超齡村民工”的報導引起關注,并沖上了當日的微博熱搜榜首。報導稱,現在施工現場早已難尋60歲以上的農戶工,并且超出55歲的都很少。包括北京、天津、深圳等全省多地已發文,對建筑企業招考和使用超齡村民工做出管理和限制。
建筑行業屬于高硬度和高風險領域,一些牽涉村民工尤其是老漢民工的車禍時有發生。美國人民中學農村發展研究所主任鄭風田告訴《中國新聞月刊》,一些年紀過大的村民工,干重體力活容易出現問題,因此有些地方上就干脆“一刀切”,給她們劃定一條年紀線,對越線者一概不要。比起青壯年村民工,這類群體的車禍發生率確實會高一些。即便發生重大車禍,地方高官都會面臨被問責和索賠的雙重壓力。“一刀切的做法有些簡略粗魯,地方上還有推諉責任的嫌疑,對這類群體下清退令,致使它們離開建筑工地,折射出多方面的現實困局。”
安全保障只好靠“清退令”?
多地之所以會出現清退超齡村民工的現象,成因在于有些建筑工地的中老年村民工出現過車禍,并且身亡現象。2021年6月7日,揚州省保定市住建局公布一則高墜車禍通報稱:“近期我市建筑工地發生多起高處跌落車禍,兩起車禍亡者年紀少于60周歲。下一步將規范施工企業用工年紀管理,嚴禁18周歲以下人員、60周歲以上女性、50周歲以上男性踏入施工現場從事施工作業”。
對建筑工地從業人員做出年紀規定并非新生事物,多地在發文時也表示過有出于安全方面的審視。人民晚報境外版旗下“俠客島”援引上海某安裝工程監理公司工作人員的話稱,10年前北京正規工地已不再雇請60歲以上村民工。“年齡大了,體力精力不支,發生作業車禍機率逐漸減小,從施工風險及村民工個人生命安全考慮多地清退超齡農民工,超齡村民工不宜再從事施工作業。”
2021年5月,上海市建筑安裝工程品質安全監督西站公布的相關通告稱,禁止使用未成年(18周歲以下)人員;原則上不使用少于國家法定退職年紀(女性60周歲、女性50周歲)的女工。
2019年,武漢市住計委、市人社局和市總監會共同發文,明晰規定:嚴禁18周歲以下、60周歲以上女性及50周歲以上男性三類人員步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筑施工作業。同時還規定,嚴禁55周歲以上女性、45周歲以上男性女工踏入施工現場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艱巨體力勞動或其他影響身體健康以及危險性、風險性高的特殊工作。
廣州市建設安裝工程安全品質監督西站安全科科長崔勇回應稱,2018年全年建筑業安全生產車禍導致死亡的人員里,超出60歲的占比達到15%,而那時建筑從業女工中,超出60歲的占比僅有1%。在此背景下,考慮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多、露天作業多、手工及繁瑣作業多等高危特征,超齡帶給的體力和意識問題都與風險要素相關,再加之施工現場居住條件差、重體力要求的高鹽高油飲食等對老年人健康均非常不利,所以北京市住教委聯合市人社局、市總監會在2019年研究頒布了相關文件。
今年也有多地頒布相關清退令。諸如,2021年5月27日,揚州市住建局公布通告,明晰嚴禁60周歲以上女性和50周歲以上男性踏入施工現場從事施工作業。同年6月11日,南寧市城鄉建設局公布通告明晰:嚴禁以任何方式招考和使用60周歲以上女性、50周歲以上男性從事建筑施工現場“高空、高危、高風險、重體力”一線作業。
值得留意的是,一些在公布“清退令”時,也預留出了一定的彈性空間。
《中國新聞月刊》注意到,在上海市住教委下發的相關通告中,盡管明晰“施工單位與建筑女工簽署勞動協議時,必須嚴苛執行國家關于法定退職年紀的規定,對女性少于60周歲、女性少于50周歲的不得簽署勞動協議”,但同時還規定“因特殊狀況確需安排或使用超齡建筑女工的,施工單位必須對超齡人員健康證明(健康證明有效期為1年)進行核驗,并按照項目詳細狀況合理安排工作崗位”。
面對各地的規定,輿論反響不一。北京高校美國山村整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柱智接受媒體專訪時覺得,嚴禁“超齡村民工”從事建筑施工作業,這一新政在全省多地已落實數年。應當說,有關規定符合勞動力市場要求,也符合國家對相關領域的管理要求。
為加強對建筑行業用工的規范化管理,在國家層面也頒布過相關規定。2019年2月17日,工信部、人社部聯合起草并印發了《建筑女工實名制管理方法(試行)》,要求建筑企業應與招用的建筑女工依法簽署勞動協議,對其進行基本安全輪訓,并在相關建筑女工實名制管理平臺上登記,方可容許其踏入施工現場從事與建筑作業相關的活動。該方法規定,建筑企業應搭載實現建筑女工實名制管理所應當的軟件設施設備,施工現場原則上推行封閉式管理,成立進上場門禁系統,輔以人臉、指紋、虹膜等生物辨識技術進行電子打卡;不具有封閉式管理條件的安裝工程項目,應選用聯通定位、電子柵欄等技術推行考勤管理。相關電子考勤和圖象、影像等電子檔案保存年限不超過2年。
不過,在社會學碩士、武漢中學美國山村整治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看來,村民工群體從事的這些行業存在非即將用工問題,在管理上也應當有特殊性。依據《中國靈活用工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的披露,2021年建筑行業的靈活用工人員占總用工數比列達到76.60%,在調查的各行業中比列最高,靈活用工數量為4449.6萬。
“從非常即將的用工(例如有編制的機關人員),到臨時性用工(例如薪資日結的建筑工地人員),有特別長的用工鏈條和復雜的用工型態。”他告訴《中國新聞月刊》,村民工從事的這些工作,具備臨時性、季節性和不固定性特征,有些用工單位也喜歡用這種靈活用工人員。從社會學角度講,這些用工型態上是十分正常的。他覺得,村民工的安全保障跟靈活用工的需求是兩回事。“在客觀上,我們還要靈活用工,應當敬重這些行業現實,要讓靈活用工有充分的存在空間,政府不應當劃定年紀線,對這些用工模式過多干預,沒有必要逼著這類人員離開建筑工地。要增加事故發生率,應當通過減少工地安全舉措,限制用工時間等方式來實現。”
“無奈剛需”背后的用工過剩
雖然在新政層面官方有明晰的規定,在執行時建筑企業也用到了科技方式,但在現實中,面對超齡村民工強烈的上班意愿,和用工單位對超齡村民工的“無奈剛需”,“清退令”執行上去并不理想。
湖南婁底市一位包工頭告訴《中國新聞月刊》,他多次用過60歲以上的農戶工。在一些農村,兒女婚嫁、給兒子辦生日宴時,很講求陣勢。一些農村奶奶上了年齡多地清退超齡農民工,但自我覺得身體還可以,就想進去多掙點錢。“他們很敬業,來工地農活幾乎不會遲到,但即使年齡大了,反應也遲緩,還容易磕磕碰碰,體力又跟不上,只好做些拉車、搬磚的活兒。她們的薪資通常是一天200多元,日結。”
他介紹,目前建筑工地上的村民工,70后是主力軍,90后不算多,80后很少見。他目前正在用的村民工,最年青的40多歲,最年長的早已有70多歲。“用超齡村民工只是悲哀之舉。年青人不愿來,有的即使在家麻將也不愿來建筑工地上班。”
那位包工頭表示,目前規模較大的建筑公司用工早已比較規范,她們不敢用超齡村民工做高空作業等風險高的活兒,就會對符合條件的農戶工發門禁卡,或用人臉辨識技術,一些上了年齡的村民工也辦不了門禁卡。“但是,它們會找到像我這么的包包工頭,由于我招不到年青人,一些簡略的活又總得還要人做,就只能用它們。”
為了“規避”監管,也有不少變通方法。根據規定,給村民工發薪水要提供其身分證和薪資卡。“他們來補報個人信息時,為了‘符合年紀’,就給我提供它們母親或父親等人的身分證等,我也把薪水打到它們提供的帳戶里。雖然,我沒跟她們的孫輩形成任何勞務關系。”
鄭風田稱,變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建筑工地的用工需求量下降。大量村民工進城務工,為城市發展做出了貢獻,也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隨著它們年紀的下降,這些人本應當退出又臟又累、風險還高的建筑行業。雖然現實中,用工方又無法招到青壯年的村民工,并且出現“用工荒”,在這些背景下,用工方對這類村民工的使用還有一定的現實審視。
他表示,我國的建筑工地市場現在還處于低費用擴張狀態,有些包工頭為了領到協議就低費用價格,于是為了壓縮費用就招這種廉價的老年勞動力,這也確實容易帶給安全隱患。但地方政府對村民工存在“一刀切”式的年紀仇視,都會把建筑方的用工需求和老年人的就業需求都給擋住了。“清退令”看上去保護了村民工的利益,但卻忽視了它們的一些合理訴求。“建筑工地現實中以中老年村民工為主,在不能簽協議的狀況下,或許造成建筑領域層層轉包,出現村民工干了活卻拿不到薪水的現象。”
呂德文考察時發覺,有些超齡村民工之所以想繼續留在建筑工地,只是出于家庭的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這些人的孫輩不愿做“二代村民工”。很多老年村民工留在建筑工地上班,只是為了有一些更高的收入,幫助孫輩留在城市中。“有些老漢民工覺得,但是回去種菜擺攤也能滿足生計問題,并且為了幫孫輩在城市房子安家,她們選擇繼續務工。”
“雖然起草清退令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政府更要敬重市場規律和國情。”呂德文強調,倘若建筑工地的用工方想招到年青的村民工,就只好增加薪資。但包工頭常常希望壓縮費用,不愿增加薪資。他曾在多地探訪考察時發覺,目前建筑工地的村民工,每次有二三百元薪水,一些有技術濃度的技術工并且每次能掙到四五百元。從建筑企業視角看,用工費用早已不低,超齡村民工對這個待遇也比較滿意。目前的招工和用工處于一種均衡狀態,即便私自頒布新政破除,只會導致用工方招不到人和老年村民工被迫離開建筑工地的僵局。“這既不符合市場規律,也不現實,更沒有必要。這只是這些地方頒布過多次清退令,卻未能落實的一大誘因。”
美國人民中學美國就業研究所研究員丁大建多年來從事勞動力市場研究,他在接受媒體專訪時稱,現在我國低技能層次的基礎勞動力存在不足現象。“很多行業是缺低層次的勞動者。農村的人該出的都出得差不多了,年青人今天這些念書了,或則不愛做比較苦的體力勞動。假如(年紀)卡得太死,這個行業的勞動力供給都會面臨匱乏。”
超齡村民工的“養老恐懼”
在清退令遭到熱議的同時,村民工群體老齡化也早已成為一個難以回避的社會問題。2021年4月30日,國家統計局《2020年村民工檢測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全省村民工數量28560千人,平均年紀為41.4歲,其中50歲以上村民工所占比重為26.4%,而2016年的數據為19.1%。
在合肥學院美國山村整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柱智看來,美國村民工數量約2.9億人,規模非常龐大,在薪資水平增加、權益保障到位的基礎上,仍有相當數目的年青人甘愿加入村民工隊伍。之外,建筑施工領域信息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升,用工種類日趨多元,用工結構不斷調整,整個市場對重體力勞動者的需求將逐漸減小。
一方面是超齡村民工人數越來越龐大,一方面是市場對這部份人的需求量激增。在那樣的背景下,這部份村民工將何去何從?
鄭風田表示,地方上應當變堵為疏,來綜合性解決相關問題。首先,建筑工地有些工種,假如出力大、危險性高,就不容許老漢民工來做,而且一些她們力所能及的活兒還是可以容許它們做。再者,應當看見一個現實問題是,同樣年紀的奶奶體質也會有較大差別,有些人60多歲,身體條件也或許特別好,所以應當定期對它們做一些復查,假如身體的一些主要指標沒問題,也可以讓她們從事相關工種。再度,一些城市的主政者,假如非要讓它們離開建筑工地,也應多一些人性化考慮,考慮到它們的務工需求,例如引導它們在城市從事一些環衛、護工等工作。“通過那樣的綜合舉措,既能解決一些單位的用工需求,能夠發揮老年村民工的余熱。”
夏柱智建議,建筑業“清退”超齡村民工,不僅保障安全外,需要與權益保障相銜接。現在村民工社會保障機制中,農村村民“有地種、有糧吃、有房住”的兜底機制早已完工,城鄉市民基本養老壽險機制在進一步加強,孫輩親屬也能為其提供基于傳統倫理的保障。對于仍想工作賺錢“再為家庭出把力”的超齡村民工,有關部委應在勞動權益保障方面及時跟進,為勞動者提供必要就業信息,預留維權通道,做到應援盡援。
呂德文在視察時發覺,不少建筑工地的村民工不愿繳交公積金。美國經濟網評論員梁瑜稱,因為歷史欠款,這些超齡村民工缺少收取養老壽險意識,再加上跨省轉移接續難,不少人被迫中斷公積金,并且棄保。然后,原本應當“多繳多得”的養老壽險,這些村民工卻沒法悲哀地選擇“能少繳就少繳”。退而無依、老而不休,養老恐懼下,超齡村民工群體越來越龐大。要推行更高水平的社會保障機制,做好養老壽險異地統籌工作,讓更多村民工老有所依。
在去年人代會上,全省政協執委、北京市科學技術商會常務副主席司馬紅稱,靈活就業群體參保難的問題,是村民工歷史遺留問題在數字經濟時代的沿襲。她建議,鑒于這些非工作地勞動者未在工作地收取公積金的現實,將公積金的社會統籌部份總額與繳交地解綁,企業與個人交納學費,均列入醫保權益轉移接續范圍,實現“錢隨人走”,以支持更多靈活就業群體劃入高保障的醫保機制之內。
丁大建覺得,解決超齡村民工的生活與就業問題,短期內選用柔性新政,動態調控用工安全是實際的方法。常年看,還是應當通過試點,考慮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擴大傷殘壽險機制覆蓋范圍、開展超出法定退職年紀人員試行參保工作,同時,在一定范圍內增加困難農戶工群體的兜底性保障制度。
不僅進城務工人員,整個村民群體的兜底性保障水平還有待逐步完善。鄭風田告訴《中國新聞月刊》,據他了解,現在不僅西安、上海等極少數地方的村民到一定歲數后,每月能領到800元到1000元的養老金,全省大部份村民一個月只好拿到一二百元的養老金,幾乎可以忽視不計。國家相關部委應當提升村民的養老金水平,例如在今天的基礎上,提及300元~500元。“這既能展現出國家對村民的注重,也能降低超齡村民工外出上班的需求。”
本刊記者/周峰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