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3-09 07:00:50作者:佚名
近日,記者走進嘉應書院,回顧其自1913年建校以來綿延不絕的辦學歷史,近距離感受學校的新發展和蓬勃發展的新力量。
悠久的文化脈絡促進教育、育人
1898年,在維新思潮的推動下,著名女詩人葉碧華創辦了梅州第一所女子學校——一德女學。 1913年,一德女學與另一所崇實女學合并,嘉應書院的前身——梅縣女子師范學校正式誕生。 學校位于今梅州老城區周曾路培風書院原址。 “文化之鄉”梅州,揭開了女子師范教育的歷史篇章。
1913年,梅縣女子師范學校師生合影。
1924年,梅州當地人在著名教育家廖道川的帶領下,在梅城東郊田子峪創辦了早期的嘉應大學。 雖因政治動亂三年后停辦,但卻開創了嶺東高等教育之風潮。 ,是嘉應書院的重要歷史文脈之一。
嘉應學院原校區位于田子驛。
1924年嘉應大學第一期國文預科班學生畢業合影。
1924年,嘉應大學的學生在晨練。
1936年秋,梅縣女子師范學校升格為廣東省立梅州女子師范學校。 學校規模逐步擴大,緩解了梅州各縣小學師資短缺的壓力。 次年秋,廣東省立梅州師范學校(男子師范學校)成立。 1949年,男女教師合并組建“廣東梅州師范學校”。 1970年,更名為梅縣區師范學校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學校位于饒公橋旁。
回顧歷史,時間定格在1978年春天,梅縣區師范學校首次招收師范生,??掀開了專科教育新的一頁。 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嘉應師范學院正式成立。 1985年4月,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倡議和積極努力下,嘉應學院復辦。 為整合學校資源,提高辦學質量,嘉應師范學院與嘉應學院毗鄰,均為??圃盒?。 1988年秋,經省政府批準,兩校合并,統稱“嘉應學院”。
嘉應師范學院大門。
嘉應大學門口。
如今,漫步嘉應學院校園,不難發現一排排以曾憲梓、田家丙、熊德龍、劉雨欣、何喬生、羅火火等先賢和校友命名的教學樓。 。 這些教學樓的建立,是海內外先賢和一代又一代校友愛國愛鄉愛校、大力支持家鄉高等教育的有力證明。
1989年12月,錢偉長、葉選平、楊泰芳、曾憲梓夫婦、徐丹華、黃華華在利群圖書館合影。
嘉應學院有多座以先賢和校友命名的教學樓。 (吳騰江 攝)
帶著決心和勇氣勇往直前
經過無數辛勤耕耘、捐獻金錢和智慧的梅州先賢,經過無數艱苦創業、創業的前輩,經過無數團結拼搏的嘉應學子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嘉應學院從一棵破爛的幼苗成長起來。從地下變成參天大樹,達到了成為參天大樹的目的。 許多飛躍。
嘉應學院東門,百年樓。 (吳騰江 攝)
2000年3月,教育部發文批準嘉應大學與嘉應教育學院合并,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定名為嘉應學院。 2001年,梅州師范學校并入嘉應學院。 2003年,梅州衛生學校并入嘉應學院。
嘉應教育學院舊校門。
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校.
嘉應大學醫學院門口。
2006年,嘉應學院以“良好”等級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評估; 2017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查評估; 2021年,學校辦學體制由“省市共建”調整為“省屬本科大學”,獲批向立項建設單位授予碩士學位,并建立了廣東省博士工作站、并與中山大學共建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學校事業發展日新月異、蒸蒸日上,正穩步邁入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階段。
2021年,嘉應學院調整為省屬普通本科大學。
以教師為榜樣,教書育人。 嘉應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545人(其中高級職稱146人,副高級職稱409人,博士學位417人)。 擁有全國優秀教師、省“拔尖創新人才”、“南粵優秀教師”、“省教學名師”、“省優秀青年教師”等多名教師。 聘請丘成桐、羅希文、陳志杰、劉中華、陳金龍等20余位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學者為名譽教授,以及一大批行業企業專家走進校園,協同培養人才。
風雨同舟,堅忍不拔。 盡管學校經歷了戰爭、文革等動蕩時期,學校多次搬遷、合并,但“嘉應人”始終堅持開拓進取、堅忍不拔的辦學精神,培養了更多的優秀人才。在這110年的發展過程中,培養了30多名學生。 數以千計的學子無時無刻不在各行各業中施展才華、做出貢獻、報效國家。 曾任梅縣女子師范學校教師的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顧白等一批師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運動曾任嘉應大學教師、嘉應大學畢業生的黨員陳志新,后任國家檔案局局長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張忠,優秀先鋒縣女子師范學校畢業生李武賢梅縣婦女運動的創始人、隱藏戰線的領導人、后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以及一大批優秀校友。
嘉應學院自建校以來,已培養學生30萬余人,他們在不同時期在各行各業施展才華、做出貢獻、報效國家。 (吳騰江 攝)
路途漫長,路永無止境。 嘉應學院經歷了中學教育65年、專科教育22年、本科教育23年。 今天,嘉應學院在黨的全面領導下,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抓住國家對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支持,廣東省實施新一輪高等教育“強強聯合”改進計劃、中山大學“集團式”幫扶學校等機會; 堅持“立足本土、服務廣東、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辦學宗旨和“扎根華僑、服務地方、弘揚客家文化”的辦學特色”; 繼續弘揚“勤儉、廉潔、正直”的校訓精神,以“立身立人”的校訓精神,推動學校“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落實,努力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梅州日報記者:吳海清
通訊員:嘉軒
除署名外,所有圖片均由通訊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