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13 18:20:16作者:網絡
2013年高考已經過去,今年山東春季高考共錄取38576人,人數相比去年有了較大幅度增長。日前,山東省教育廳發布關于公布2014年春季高考技能考試專業類目的通知,確定2014年我省春季高考專業技能考試的專業類目為37個,專業類別由去年的15個增加至17個。與目前的春季高考相比,首次增加專業技能測試,不同于文化課考試,專業技能將是現場操作測試。
考試分知識和技能兩部分
2014年春季高考的考試科目分為知識和技能兩部分,總分750分。
“知識”部分考試包括語文 、數學、英語和專業知識(按專業類別)4科。語文120分,數學120分,英語80分,專業知識200分,知識部分總分為520分。按照山東省教育廳的安排,春季高考“知識”部分由山東省統一命制試題 、統一組織考試、統一評卷和統分。考試時間為每年5月的第二個周六 、周日。
“技能”部分考核考生的專業基本技能,專業技能230分。
首次增加專業技能測試
與目前的春季高考相比,專業技能測試是首次增加的科目,不同于文化課考試,專業技能將是現場操作測試。
專業技能考試由具備相應專業優勢和考試組織能力的高等職業院校或本科院校作為主考院校。由學校提出申請,通過專家評估提出意見,經省教育廳審核確定。專業技能考試組織工作由各主考院校按照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統一制定的專業技能考試工作考務細則負責實施。主考院校每年要制訂《春季高考專業技能考試實施方案》,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審定后,具體負責專業技能考試的組織、評分和成績上報工作。
據悉,考試時間原則上安排在每年的3月10日至3月31日期間進行,由主考院校確定具體時間提前向社會公布。專業技能考試成績在考生報考山東省招生院校的相應專業時通用。
專業類別由去年的15個增加至17個,首增專業技能測試
根據山東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以及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春季高考暫在農林果蔬、畜牧養殖、資源環境、土建水利、信息技術、電力電子、機電交通、制造維修、化工醫藥、紡織服裝、醫學護理、財會金融、商品貿易、餐飲加工、旅游服務、文秘服務、教育文化等17個專業類別安排招生。從省教育廳最新公布的技能考試專業類目表看,明年的春季高考技能考試將有37個類目,這37個類目是在17個專業類別基礎上進行了細分。
據山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后春季高考的命題工作,由山東省招考院組織或委托相關機構組織專家統一制定,其中包括專業技能考試大綱,組建各類別的專業技能考試題庫,并制定相應的評分標準。
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機會
春季高考與傳統的秋季高考不盡相同,其主要特點有兩個方面:首先,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在招生計劃上有調節權,生源質量好、學校條件許可,可適當擴大招生名額。其次 ,考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權。
除由國家承認學歷的各類高等學校和高中階段各類學校在校學生外,凡符合有關規定者均可在秋考之外再選擇參加春考。
報名條件
山東省于2012年組織首次春季高考,是重點面向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同時面向普通高中畢業生的統一招生考試。由山東省統一命題,統一組織考試,主要為高職院校選拔合格生源。但是,普通高中畢業生也可兼報普通高考。
報考情況
由于考試科目比較陌生等原因,第一年春考,普通高中報名參加春季高考者寥寥。而與普通高中學生的冷淡相比,中職生們就已經開始著手春季高考的備考復習了。而2013年,參加春季高考的考生逐漸增多。
緩解考生壓力
增加春季高考,緩解了夏季一次高考對考生的壓力,帶給考生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鼓勵一部分社會青年繼續深造,從而有利于延緩社會就業的壓力。春季高考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學升學的壓力,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寬松的環境。并且春季高考為高校擴大招生規模提供了機遇,為學校探索實行學分制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提高辦學效益,促進學校加快專業改造,促進高校加快教學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春季招生取得了成功經驗并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春季高考還存在一些不足
其一,春季高考是落榜生的機會。隨著秋季考試錄取率提高,落榜生減少,報考春季高考的學生自然減少。而由于春季高考被打上“落榜生高考”的標簽,一些學生也不愿意參加春考被錄取,復讀生參加春考往往將其作為“試水”檢驗復習水平的機會。
其二,春季高考大多是普通學校或冷門專業參與錄取。如果名校、熱門專業參與眼下的春考,必然造成對秋季高考秩序的嚴重沖擊,一些在秋考中被錄取的學生,可能放棄錄取機會,等到春考考好學校、好專業,而沒有太強競爭力的學校和專業參與,則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有教育專家指出,所謂多次高考、多次錄取,應該是一個學生可以參加多次同等水平的考試,每次考試成績同等有效,均可以作為申請入學的成績;一所學校,可以多次錄取學生。這樣,每一次高考,才會是每個考生和每所學校共同的機會。眼下的春季高考,對考生而言雖然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在其地位上還有待提高。如果一直維持一次集中高考的權威性,并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高考改革,將很難從根本上撼動教育的應試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