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9-02 01:03:22作者:admin2
好像并沒有嚴格的歷史考究,學生最基本的涵義是學會“生”活,學習“生”疏的東西。在歷史中學生多作“學者”如:古之學者必有師,還有“弟子”如: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桃李”也做學生解他卻源自歷史文獻: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舊相識家里躲避。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質不愿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一些學生教讀,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只要愿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一視同仁。 這個學館里有一棵桃樹,一棵李子樹。凡是來上學的學生都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子質指著已結果的兩棵樹教導學生們說:“你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棲 棵樹一樣開花結果。只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后來,這些學生先后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并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黎學生,并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學生是什么?學生就是學生,似乎沒有另外的答案。非也,在教師中間,不同時期對學生有不同的另一種稱謂。文革后期,學生是“小祖宗”,頭上長角,身上長刺,動輒就造你的反,不但老師不敢管,就是校長也懼怕三分。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教育興國等理念一度時髦,學生成了人才,學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教師當然責無旁貸,盡心盡力地為人才的成長施肥灌水。隨著商品大潮的奔涌,教育也成了產業,既然教育是產業,產品自然就是學生;企業生產產品的目的是什么?為了賺錢。于是學生成了有價商品,說白了,學生就是錢. 從招生環節看,就是在積極招“錢”引資。學生招得越多,學校的收入就越多。尤其在擴招這一塊,多招一個學生,中學是一萬兩萬,大學是五七六萬。一場市場大競爭每年都就此展開,分數線一降再降,直降到生員枯竭,實在不能再降為止。有什么辦法呢?國家雖然重視教育,但沒那么多錢,學校的發展和正常運轉要靠這部分錢補充,教職員工的福利要靠這部分錢來出,多一個學生就多了一個財源. 從管理環節看,就是認真看好這些錢。學生進門了,第一是不能讓他跑掉,第二是不讓他中途開小差。這些“錢”進門之后,首先吃住條件要盡量滿足,暫時沒有條件的,也必須好言相待,大膽許諾,先安頓下來為是。至于什么思想教育,嚴格管理都在其次。對于學生思想道德紀律等出現的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能逼得太很,逼跑了一個,就損失好幾萬元,怎么向領導交代? 從教學環節看,就是進行錢的保值升值。這里存在兩方面的矛盾:一是要打造品牌,中學看升學率,大學看就業率,品牌是無價資產,如果出廠的都是廢品,找不到買主,誰還來你這里投資?因此深加工還得細一點。二是不能過細過嚴,要過于嚴格,完全按產品出場標準,勢必有一部分產品出不了廠,混了四五年,花了那么多錢,連個出場證都拿不到,誰還往你這里送錢?因此又得寬松一點,混到年頭都推向市場了事. 首先,教師是一個職業,從業者擇業的首要考量是生計問題,不做教師,一樣要擇它業而從,概與其人道德品質沒有必然聯系,所謂“蠟炬成灰淚始干”之說,純屬無稽之談,更不用說以現而今的就業形勢,你今天上午10點請辭教鞭,包管下午1點之前就有不下20位等待應聘的競爭者,所以您大可不必抱什么“家有二斗糧,不當孩子王”的叫天屈,嫌這份差事不好,您盡可以另謀高就 其次,教師不是學界泰斗,更不是什么學科帶頭人,他們的工作好像商店里的售貨員們把貨架上的商品想方設法地賣與客人一樣,把他們肚子里一知半解的知識原封不動傳授給就讀的學生,趕上個把熱愛教育事業的稱職的教師,也無非象張秉貴、李素麗一樣能讓顧客把消費這樣勞神費力的勾當編排得比絕大部分從業者稍微舒坦一些罷了,所以“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樣明顯不般配的稱號早就該廢除了,還不用說那些禽獸不如的流氓叫獸. 最根本的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義務教育制度(政府負責提供免費教育,而公民必須盡接受教育的義務,這才是義務教育的正解,而絕不是什么政府義務提供免費教育,因為義務是對公民而言,責任才是對政府而言),基礎教育作為公益事業是由政府從財政撥款來興辦的,而財政撥款從何而來呢?當然是稅收(由于中國現行的稅制是流轉稅制,不是消費稅制,所以每一個中國公民,不管是支出一分錢,還是收入一分錢都是完稅的經濟行為,換言之,13億中國公民只要你喝水喘氣,就沒有一個是不納稅的),所以,每一位公民都通過日常的經濟行為納了稅,為政府的各項財政支出買了單,這其中當然包括基礎教育,所以每一個小公民---學生都是通過納稅的形式付過了學費才得以到公立學校就讀的。私立學校當然更是不用贅言了,辦學和辦企業、辦醫院一樣都是為了獲取利潤的 綜上所述,學生與學校的關系和顧客與商店的關系一樣都是消費關系,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學校的學生都已經為他們的學習生活買過單了,來學校就是為了實現他們的支出價值,來完成這個消費過程,所以,學生--這個群體和社會上其他的消費群體一樣是全社會消費關系中的消費一方,而學校----這個群體和社會上其他的供應群體一樣是全社會消費關系中的供應一方,而教師---這個群體和社會上各個供應群體中的從業者一樣,是為了學生----這個消費群體服務的,是學生的學習消費提供了教師的就業機會(同時也提供了學校完成國度財政運轉的機會),所以說:學生是教師的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