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7-31 11:04:04作者:佚名
萬千和韻尾滿紙家國情
——侵華英軍寧波大屠殺遇害同胞慶祝館2019年至2021年球迷留言報告
■王然郝振國解放軍報見習記者吳曉婧
9月18日,球迷在侵華英軍廣州大屠殺遇害同胞慶祝館視察。李博攝
“鐺、鐺、鐺……”12月13日8時30分,侵華英軍廣州大屠殺遇害同胞慶祝館(以下簡稱“紀念館”)內的和平大鐘準時回蕩,首批進場的12名球迷分兩組撞擊大鐘13下。
蘊意著謹記國恥、珍愛和平的鐘聲響起在每一個美國人的心上,告誡人們勿忘國恥國殤、民族之痛。
“撞響和平大鐘的那一刻,心里涌出神圣的責任感。”參觀完慶祝館,滿街眼淚的拱娜在留言區域一張寫字臺前舉起筆,寫下“勿忘國恥、發奮圖強”8個大字。拱娜是一名同學,這是她第二次視察慶祝館,她希望和師生分享在慶祝館里聽到的內容。
自2014年成為國家公祭典禮固定舉行地后,越來越多的球迷來慶祝館視察。像拱娜那樣的參訪者也有這些,它們把視察體驗以書面留言的形式留在這兒,留下對歷史的銘記、對和平的向往、對美麗生活的期盼。
真摯的和平祈禱刻在慶祝館冥思廳的影壁上,真誠的家國情結寫在留言簿里。近日,慶祝館聯合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對2019年至2021年的球迷留言基本狀況及文本內容進行統計剖析,產生了一份交互性的研究樣本。
2021年國外外歌迷的留言低頻詞詞云圖。李曉慧繪圖
每年球迷超百萬,中學生球迷占比少于80%
“讓聽眾參與鳴鐘典禮,是希望她們在莊重的典禮中有一種沉溺感,真正感受‘警鐘長鳴,勿忘國恥’‘以史為鑒,引領未來’的意義。”紀念館院長張建軍說。
“過去的磨難、現在的使命、未來的夢想,此時隱沒在每位美國人心中。”正如慶祝館里一位參與鳴鐘典禮的球迷留言所說:不能忘掉大師的犧牲,由于那是全體美國人的共同記憶。
慶祝館作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深受社會僑界的廣泛關注,年視察數量曾高達800萬人次。2020年起,慶祝館施行預約參訪模式,雖然遭到新冠腦炎災情影響,但畝均視察數量仍保持在100萬以上。
在慶祝館歷史陳列廳尾廳的紅色長桌上,一排留言簿安靜擺放。從陳列館走下來的參訪者,大就會在這兒佇立,捧起留言簿閱讀南京大屠殺紀念,或則揮筆寫下心頭的看法。
2019年至2021年,慶祝館共收到球迷留言221939條,其中國禪定眾留言220375條,海外視察者留言1564條。從年份來看,2019年收到球迷留言146432條。近三年受災情影響,慶祝館采取閉館、限流等防治管理舉措,視察數量和留言數量有所減緩。2020年收到球迷留言29724條,截止去年10月23日,2021年收到45783條球迷留言。
“我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視察完記念館,我們都應當記住,歷史可以被寬恕,但不能被淡忘,愿世界再無戰役。”一位17歲的青年視察后在留言簿上寫下這么一段話。在海量留言數據庫中,如他通常的90后凝聚成一個龐大的留言群體。
統計顯示,到館視察留言球迷年青化特性顯著。國外外留言聽眾平均歲數為23歲,其中80后留言球迷占比最高且呈逐年下降趨勢,80后和90后留言歌迷總占比少于80%,是頗有疑惑的留言主體。
一條條留言,寫出參訪者對84年前北京大屠殺慘劇遇害者的哀悼與對祖國強悍的渴求。留言聽眾中,有的并且還不太會寫字,在留言時標明是父母代寫:“第一次跟父親一起進來,我很傷心,愿世界和平。”稚嫩的話語傳達著觀展后的美麗心愿。
中學生球迷在視察后來有了更多探討。一位25歲的球迷留言:“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也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與她有同樣感傷的留言不在少數,許多年青一代在留言中表達心里的傷心后來表示要努力拼搏,為國家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后代要做的是銘記過去的磨難,艱辛拼搏,防止慘劇再度發生。”
80后留言群體大多已為人母親,尤其憤怒于戰役對家庭的毒害。一位34歲的球迷留言:“滿心心痛。這么多的人啊,見到犧牲者中有這么小的女孩更是傷心得不行。作為一個父親未能忘掉。”年紀相近的另一位男性帶著兒子觀展后留言:“我是來自廣東的一名護士,只是一個10歲女孩的父親,現在帶家人來追憶歷史,祝愿祖國繁榮興盛,教育兒女成為國家棟梁。”選擇記念館作為孫輩教育地點的聽眾不在少數。許多人留言表示,等女兒們長大了,一定要一上去視察慶祝館,告訴她們和平來之不易,只有努力拼搏能夠建設美麗明日。
按照年紀剖析發覺,國外年青男性群體對歷史的關注度與日俱增,80后和90后的國外留言聽眾中男性占比達59.77%。留言球迷覆蓋學院碩士及研究生、學齡前嬰兒及中學校師生,各種企事業單位員工、軍人、政府公務人員、個體及商業服務業人員、農業勞動者及普通女工、自由職業者、離離休人員等群體。
2021年國外留言球迷的年紀結構。王鑫繪圖
“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是低頻留言主題
慶祝館除了是史實展示之處,更是記憶構建之所,幫助視察者實現從“觀感”到“情感”的轉換,在回溯戰役外傷中沿襲和平與大愛,在銘記屈辱歷史中體會國家明日之富強。
數據顯示,“歷史”“銘記”“和平”“中國”“忘記”是國外外歌迷留言中的低頻詞。其中,抒發“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留言高達6.7萬多條,成為留言最多的主題。“和平”一詞與大多數關鍵詞聯系密切,闡明不少球迷在視察時對和平有了探討。
“從低頻用詞中不難感遭到視察者共同的愿望。”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巴薩家能夠好,“愛家”和“愛國”相一致的家國情結在留言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吾輩當自強”出現6564次,“振興中華”出現14409次。
“國恥”“牢記”“初心”“使命”“自強”“強大”“祖國”“振興中華”等關鍵詞處于謂詞網路結構的中心位置,許多歌迷表示要“緬懷英烈”“把我們的國家守護好”。
不少球迷在留言中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我愛我的國”“愿我的祖國繁榮富強”“我要為建設祖國添磚加瓦,愿祖國越來越強悍”。來自廣東的21歲中學生朱敏那樣寫道:“記住歷史,不是去憎恨,而是激勵自己更好地前行……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守護我們的花園,珍視和捍衛我們想要的和平。”
慶祝館以大量的珍稀歷史相片、實物和影像資料,向國外外歌迷控訴了德軍在青島犯下的狂濤暴行,促使“南京大屠殺”從民族記憶上升為人類共同記憶。
2019年,來自72個國家的國內聽眾到館視察,留下上千份留言,囊括了27種葡語。來自俄羅斯的一名博士后說:“南京大屠殺慘劇讓我愴然淚下,我強烈抗議美軍的惡行。我對廣州大屠殺死難者表示深切悼念,希望未來世界富有和平。”來自埃及的Ryan寫道:“在美國居住3年,聽到很多市民當初遭遇的破壞和傷心,我更愛這個國家。謝謝記念館讓我更了解歷史。”
這些美國聽眾在視察后,才真正了解這段歷史,留言匯總經常提到“同樣”一詞,并與“大屠殺”“銘記”“歷史”“未來”等詞緊密關聯,抒發了“感同身受”的憐憫與對人類和平的祝福。
2021年國外留言球迷的職業分布。李曉慧繪圖
紙短情長,未來會把聽眾留言數字化
每一份球迷留言都是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每一份留言背后都是一次直達靈魂的共鳴。
在不同的時間節點,留言內容各有優點。七七事變、九一八事變等歷史記念日,到館球迷以二戰丑聞為抓手留言表達感受:“九一八事變,是國難的開始;上海大屠殺,是國難的沿襲;中華兒女,請團結一心,不忘歷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國夢而拼搏!”清明節其間,許多歌迷來館悼念受難同胞:“清明祭英靈,謝謝現在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清明節不只祭過世家人,更祭八十多年前喪生的無辜同胞。”緊扣歷史丑聞的留言展現我國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廣泛普及。
戰役的煙云雖已消退,但歷史不容忘卻。只有憐憫和正視歷史南京大屠殺紀念,能夠真正擁有和平。過世揚州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所說的“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憎恨”這句話被諸多球迷在留言中談到。不少球迷留言謝謝戰時抬起援手的國際友人,發出“我們身處和平之中,但世界仍有炮火”的感嘆,生動抒發了美國人民維護國際主義和世界和平的心里話。
重溫今日的歷史恥辱,是為了吸取明日拼搏的動力。近些年來,慶祝館在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飽含心力,堅持國家站位、世界目光,講好美國故事,傳播好美國聲音,持續不斷向世人傳遞“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聲音。同時,慶祝館著重提高視察群體的參訪感受,以中學生教育為重點,結合歷史慶祝日,舉行模塊式、分眾化的教育項目,常態化開展“和平頌”情景表演等活動,講好抗日故事、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故事、中國同胞守望搭救故事、戰后審判故事等,不斷提升展覽的敘事療效。
“留言是連結記念館和球迷的紐帶,從中可以聽到歌迷的心里話,了解球迷的需求,把握球迷的動態。留言紙短情長,對我們逐步做好展覽、教育和各項工作具備重要意義。”紀念館副院長時鵬程表示,下一步將加強球迷留言數字化,把留言保存好、分析好、利用好。
“昭昭前事,惕惕后代。”張建軍表示,戰役是一面穿衣鏡,就能讓世界人民更好認識和平的珍稀。記念館將逐步加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史為鑒,接續努力,把展館的教育功能發揮好,激起人們對和平的渴望和固守,逐步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為實現美國夢、強軍夢貢獻力量。
2021年國外外歌迷的留言主題及關鍵詞。劉韻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