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22 02:41:33作者:網絡
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提供了以下優惠政策:(一)免學費。對公辦中職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三年級在校學生中所有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藝術類相關表演專業學生除外)免除學費。對民辦中職學校就讀的一、二年級符合免學費政策條件的學生,按照當地同類型公辦中職學校免除學費標準給予補助。民辦中職學校經批準的學費標準高于補助的部分,學校可以按規定繼續向學生收取。每生每年免除學費2400元。(二)享受國家助學金。助學金資助對象為中職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年級在校涉農專業學生和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國家助學金的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例,按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年級在校學生的15%確定,優先考慮農村低保家庭學生,孤殘學生,本人或家庭成員患重大疾病的學生,家庭遭受重大災害或變故的學生,家庭無勞動力、收入低下的學生。將武陵山、羅宵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中職學校農村學生全部納入享受助學金范圍。每生每年享受國家補助1500元。(三)設立助學金。各中職學校在學雜費收入中安排5%的資金用于貧困學生補助。
我國大量富余優質產能向東南亞、南亞和中亞等周邊國家的輸出,不僅可以拉動當地對技能的需求,而且也會給我國職業教育畢業生帶來參加境外項目工程建設、境外工作就業的機會。 職業院校要在政府指導協調下,與相關行業企業深化產教融合,調整專業結構,共建專業教學標準,合作培養人才,特別是要大力培養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聯的工程技術、金融貿易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職業教育院校要加強與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國內境外實習鍛煉的機會,共同培養一大批適應境外工作需要的、綜合素質高的技能勞動者和職業人才。
“一帶一路”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國家發改委等三部委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促進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鑒共榮,擴大相互間教育交流規模,開展合作辦學。職業教育與“一帶一路”建設聯系密切,“一帶一路”建設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 1、政策對話凝聚共識 《愿景與行動》把政策溝通擺在“五通”的首位。加強政策溝通是促進“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共同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此,需要通過高級別會議論壇等形式,啟動雙邊和多邊職業教育政策對話交流,匯聚各方智慧,凝聚職業教育合作共識。 國際經驗值得借鑒。2002年,歐盟啟動了“哥本哈根進程”,旨在通過政策溝通機制加強各國職業教育合作,建立了“歐洲資格框架”、“歐洲職業教育質量保證參照框架”、“歐洲職業教育學分轉換系統”等政策合作工具,促進了歐盟各國職業教育政策趨同性發展。 “一帶一路”職業教育政策對話應重點將沿線各國職業教育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對接,共同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特別是要與周邊國家共商、共建、共享區域職業教育資格等級參照標準,促進職業教育資格相互承認,為區域人員合理有序流動掃清體制機制障礙。 2、合作辦學大有可為 我國與東南亞、南亞和中亞等周邊國家有著地緣優勢,這些國家不僅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推動區域,而且也是我國職業教育合作的重點方向。實施走出去辦學戰略,就是要充分發揮我國職業教育資源人才優勢,輸出我國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品牌。 職業教育院校走出去大有可為。教育跟著產業走,職業教育要與國家經濟利益海外存在相伴隨。隨著中國裝備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國際產能合作日益深化,這將有效拉動有關國家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為那些辦學水平較高的職業教育院校到境外辦學提供重要機遇。周邊國家職業教育普遍比較薄弱,教育基礎設施落后,產教融合程度不足,學生就業困難,對高質量職業教育有著旺盛的需求。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職業教育辦學經驗豐富,優勢明顯。職業教育院校可結合自身辦學特色舉辦境外分校,或是與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共同設立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對接當地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需求,為當地培養新一代產業工人。 與周邊國家職業教育學校共建特色專業。圍繞當地“一帶一路”重大建設項目工程設置相關聯的專業,滿足項目工程建設和后期運行對高素質勞動者和職業人才的持續需求。在制造業和服務業中科學選擇和設置當地就業需求量大的專業,合作培養人才,提高當地青年就業創業水平,促進當地社會包容性發展。扶持當地民族特色傳統工藝發展,設置民族傳統工藝專業,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通過多渠道的教育融資,升級改造當地專業設施,共同制定技能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3、教育交流躍上臺階 促進人文交流,實現民心相通是“五通”的重要內容,是夯實沿線各國民意基礎的關鍵所在。我國要秉持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積極與周邊國家開展教育交流。 促進人員交流。與周邊國家建立對口交流學校關系是重要的交流形式。雙方可定期開展校際互訪交流,通過研討會、參觀訪問、實地考察等形式,加深彼此了解和認識,實現思想交流、經驗分享、互學互鑒,夯實伙伴關系。我國職業教育院校還可以派遣教師到伙伴學校進行支教幫教。深化職業教育交流,客觀上也要求我國職業教育學校校長和教師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加強對相關國家歷史文化和教育傳統的了解,提高外語交流能力。 開展學生交流。學生交流是教育交流的基礎。各國都非常重視學生交流,歐盟在“伊拉斯謨+計劃”框架下資助職業教育學生到其他成員國進行最多一年的學習實習。《愿景與行動》明確提出我國每年向沿線各國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要用好中國政府獎學金,可將一定比例的名額用于周邊國家職業教育學生。在對口交流學校框架下,可安排學生到對方學校進行短期學習體驗和實習,拓展國際視野。 4、境外就業天地廣闊 我國大量富余優質產能向東南亞、南亞和中亞等周邊國家的輸出,不僅可以拉動當地對技能的需求,而且也會給我國職業教育畢業生帶來參加境外項目工程建設、境外工作就業的機會。 職業院校要在政府指導協調下,與相關行業企業深化產教融合,調整專業結構,共建專業教學標準,合作培養人才,特別是要大力培養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聯的工程技術、金融貿易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職業院校要加強與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國內境外實習鍛煉的機會,共同培養一大批適應境外工作需要的、綜合素質高的技能勞動者和職業人才。 我國在亞歐非和拉美等國家的國際產能合作也為中高職畢業生提供了大量的境外工作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