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1-11 21:02:38作者:佚名
前幾天,小區業主群里有業主投訴,說樹上有個大馬蜂窩,已經快到自家房子的跟前,需要物業處理一下。
而且有圖有真相,真的發上來張大馬蜂窩的圖片。
我第一時間就想跑下去看看,畢竟在城里生活這么多年,很少見到馬蜂窩了。
太太白了我一眼,“都快50的人了,怎么還像個小孩子一樣?”向來怕太太的我只好收住了好奇心。
結果昨天下午在樓下轉了好幾圈也沒有發現,看來物業也太盡責了,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摘除的。
沒找到馬蜂窩,但找到了小時候找馬蜂窩的感覺。
40年前,我在貧窮的鄉下農村生活,那時候的農村生活真的是無聊之極,于是就有一項樂趣:找馬蜂窩。
馬蜂窩一般在墻角偏僻處,或者在樹杈上。說來特別奇怪,不知道那時那些地方就來了那么多馬蜂窩,而且總會被我們發現,或許是現在常說的“孕婦效應”,你關注什么就發現什么特別存在一樣。
發現了馬蜂窩,就會準備下一項工作,捅馬蜂窩。
這是項比找馬蜂窩更有樂趣的工作。有時是用根棍子,一下子把馬蜂窩戳下來。當然,前提是你要跑的快,于是一個人一戳,然后一群人撒開腳丫子快跑,比后面有追兵還跑的快。說來,馬蜂就是追兵,你把人家的巢穴給搗毀了,人家自然要拼命追殺了。于是要一氣跑出好遠,然后按捺住自己的急迫心情,過一段時間再去看看戰利品。
蜂蛹一般是燒著吃,我現在已經忘記了是什么味,因為我不太愛吃這個東西。
說到燒蜂蛹,其實除了捅螞蜂窩外還有個重要的活動,那就是扎個火把,直接燒馬蜂窩。
這項活較前者技術含量明顯提高,一是要有火把,二是要確保一次性把馬蜂燒死。當然,這項活也樂趣更大,因為你會看到一只只被燒死的馬蜂掉在地上,勝利果實歷歷在目。
但這真的是項技術活,為防止馬蜂的報復,首先要用衣服蒙住臉部,只露出兩只眼睛。另外,要確保在滅敵的時候穩準狠。還要跑的快,因為無論你技術如何高超,都難免有個別漏網之蜂。這些殘存的小精靈一旦報復,蜇起人來,那真是要命的。
我個人從小算是個老實的孩子,但仍然喜歡捅馬蜂窩這樣的冒險事捅馬蜂窩的意思,或許真的是生活太無聊了,或許是這個冒險刺激。
俗話說常捅馬蜂窩,早晚被蜂蜇。相信這是一定的,我還清晰地記得當年被馬蜂蜇后臉腫成豬頭的樣子,真疼啊。印象中的治療方法就是用鹽水洗。
家里大人不但不同情,往往還嘲笑嘲笑你:活該,誰讓你惹馬蜂的?現在終于知道馬王爺長幾只眼了吧?
小時候,老人在教訓我們時,總會有這樣一個說法:“不給你點厲害,你不知道馬王爺長了幾只眼!”我一直以為馬王爺就是馬蜂,剛剛搜索了一下才知道認知錯誤。
據說被蜇的嚴重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有時會傳來鄰近某某村一個小孩捅馬蜂窩被蜇死的消息,而且言之鑿鑿,有名有姓,那時小,不知道真的去鄰近的村探訪一下虛實。因為沒有人調查,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謠言。或許更多是大人們嚇唬小孩而編造的事故吧?
盡管捅馬蜂窩的風險很大,后果有時很嚴重,但小孩子這樣的活動總是樂此不疲,而且有些大人也一起參與,畢竟那時候農村的娛樂活動太少了。
這些年回老家,也有時見到馬蜂窩,就想起小時候的事,但再也沒有捅馬蜂窩的興致了。
人生就是這樣捅馬蜂窩的意思,許多事和年齡段有關。
那個年齡段過了,再有意思的事也就變得沒有了什么趣味,留下的只是回憶。
敢捅馬蜂窩,也算是那個年代的英雄事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