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09 22:40:42作者:佚名
一流的辦學條件為學校實現新突破奠定堅實基礎
——擁有充分滿足教育培訓需求的基礎設施
學校占地面積1108畝,建筑面積30.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6.66億元。建有校內教學服務、科研引領、生產實習、自主創業等系列實訓基地101個,具有項目承載功能的實訓室及工作室145個,智慧教室61個,多媒體教室148個,數字教學資源存儲空間300T,10G泛在網絡。建有校外緊密型實訓基地356個,與950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英語作文,建有校企共建1000余畝的農業科教園區。
——擁有覆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的高質量專業人才
學校設有農學園藝學院、畜牧獸醫學院、信息與工程學院、食品藥品學院、園林建筑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鵬鵬寵物技術學院等7個二級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拓展教育學院)、素質教育學院(創新創業學院),開設專業44個,涉農專業占比70%以上。現有國家級精品專業1個,國家級教育改革試點專業和國家重點建設專業8個,國家級骨干專業10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群5個,省級示范、品牌專業23個。在校學生12568人。
——一支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
學校現有教職工629人,其中高級職稱15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2人,碩士學位的326人,雙師素質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90%。 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興遼人才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興遼人才計劃”教學名師5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三八紅旗手2人、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優秀教師獎”1人、遼寧最美教師2人、遼寧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遼寧省巾幗模范1人、省級教書育人標兵1人、省級教學名師17人、行業職業教育名師23人、省級專業帶頭人13人、省級骨干教師8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1人、千人層次1人、萬人層次24人。 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團隊6個、遼寧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個、先進個人2個、省級“雙師型”名師工作室1個、省級教師技能傳承創新平臺1個、遼寧省專業技術創新中心1個、遼寧省巾幗文明崗2個、遼寧省職工創新工作室2個。從企業、科研院所柔性引進專業、科研帶頭人7名,行業大師5名入駐學校大師工作室。常年從企業、科研院所聘請兼職教師500余人,建立了由能工巧匠、技術能手840余人組成的兼職教師庫。建立了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構建了培訓交流、企業實踐、進修學習相結合的教師培訓體系,系統科學地建設了師德與技術并重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
——具有鮮明的以人為本、以農為本的學校文化
七十六年的積淀與傳承,形成了學校獨具特色的農業職業教育文化體系。學校確立了“立足北方農業、對接區域產業集群、服務國家新戰略、建設一流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為農業提供生產樣板、為農民提供生活樣板、為農村提供發展樣板”的基地建設理念、“走出課堂實踐、走進項目、跟隨公司、隨季節變化”的教學改革理念、“優者成才、能者成器、人人成長”的育人理念。這一系列辦學理念有力地引領了學校的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形成了堅定的農業文化自信,把農耕讀教育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榮獲“遼寧省勞動教育示范校”稱號。
創新辦學模式充分契合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求
——聚焦現代農業產業,面向東北需求,打造新型農業專業結構和發展模式
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農林牧漁一體化、育養加一體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要求,圍繞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打破傳統農業專業結構布局,優化形成園藝技術、畜牧獸醫、現代農業裝備、食品技術、園林技術、經濟管理、現代寵物技術、藥品生產與營銷等八大特色專業群,突出專業鏈與產業鏈緊密銜接、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彰顯集群特色,形成了適應遼寧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鏈延伸的“育養加一體化、產供銷協調”的專業體系架構,催生了一批國家重點建設專業和國家骨干專業。
——立足學生全面發展,實施“育人并舉”戰略,打造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遵循職業教育規律,突出校企“雙元”主體,強化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探索形成了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主要特征的“4-1-1”人才培養模式、教培結合的“1+N”本土人才培養模式、產教融合的“雙元三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并在其總體框架下系統構建了種植專業“雙線雙循環”任務導向型教學模式和養殖專業“雙課雙基”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全面落實企業專業課程、職業導師制、校企雙導師制、雙生子制、企業學徒制、個性化課程考核、技能競賽免試制等一系列配套育人機制,大幅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質、實踐能力和工匠精神。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果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6項。
——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打造校企合作辦學共建共享新模式
通過打造校企戰略聯盟、職教集團、校企深度融合,結成校企命運共同體,實現人才共育、基地共建、資源共享。與大北農、北京維嘉、大連三一、中聯重機、大順國際、葫蘆島宣宇等規模大、影響力大、文化感強、情懷強的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合作辦學訂單班試點。發揮雙主育人優勢,實現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協同培養。與中泰實業集團共建憶江南農業科教園區,擴建實訓基地1000畝。牽頭成立遼寧中華職教學會鄉村振興專業委員會、全國插花職教聯盟; 牽頭成立了全國首個生態園林式產業、全國獸醫領域等6個產教融合共同體和“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市級產教聯合體”,匯聚政府、行業、學校、企業、社會等力量,推動產教融合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不斷深化,入選全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百強”。
——瞄準區域產業需求,搭建應用技術研發平臺,打造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新模式
依托遼寧省蛋雞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遼寧省設施軟獼猴桃專業技術創新中心、設施園藝重點實驗室,搭建了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獲省級以上科研項目292項,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培育了“雄雜2號”至“雄雜8號”高粱新品種,元育66、大閩99、L189等玉米新品種,雄豆1號、雄豆2號、農植豆1號等作物新品種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雄月洋蔥、雄月紫茄、裸瓜、星辰1號黃瓜、雄月長綠苦瓜等蔬菜新品種,雄月白葡萄、早星巖桃等果樹新品種; 日光溫室設計與建設、日光溫室果樹蔬菜栽培新技術、南果北移新技術、動物健康養殖與病害防控技術、動物無抗飼料研發與推廣技術、遼寧絨山羊高效養殖新技術等,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117項、國家專利245項。其中獲農林牧漁部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省科技進步獎17項、廳級獎29項,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82項,其中一等獎5項。
——堅持農業本質,面向鄉村振興主戰場,打造“三農”立體網絡服務新模式
學校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積極服務縣域經濟、助力鄉村振興。依托技術技能積累和創新平臺取得的系列成果,廣泛開展社會服務。在日光溫室研發、培訓和推廣方面居全國領先地位。雄岳一、二、三、四型日光溫室及其配套的蔬菜果樹栽培技術推廣到東北、華北、西北等16個省區,受農業農村部委托培訓農業科技人員1萬余人。移動式內保溫節能裝配式日光溫室推廣到北京、青海等全國12個省市自治區,產生數億經濟效益。“雄雜”系列高粱新品種研發和推廣,在不同時期為遼寧種植結構調整作出了巨大貢獻。 葡萄新品種“遼豐”栽培技術推廣面積已達20余萬畝,給果農帶來了豐碩的效益。動物保健育種研究中心已為企業檢測樣品10余萬份,為動物疫病防控、企業技術轉化標準化提供了依據。
面向脫貧攻堅主戰場,學校充分發揮人才、科技優勢,積極開展黨建帶頭、項目進村、創業帶動等精準扶貧,以營口東部山區、遼西北干旱區為中心,積極開展“千名專家進萬家企業”“百名專家連百村”活動,每年派出技術專家600余人次,覆蓋320多個鄉鎮,直接受益貧困戶3410余戶。駐蓋州市萬福鎮魏塘村扶貧隊榮獲“全國扶貧先進集體”稱號。
學院大力實施“農民技師培訓項目”“現代農業技術培訓項目”“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職業教師培訓項目”“西部對口支援項目”“進村進企服務項目”六大職業培訓品牌項目,為全省及省外(含新疆、西藏、內蒙古、吉林等地區)培訓基層農技推廣干部、新型職業農民、高素質農民等農村實用人才19萬余名。學院“農業職業院校高素質農民培訓體系構建”被教育部評為學習型社會建設(非學歷教育)100個重點建設任務之一。
作為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遼寧省科技普及基地,學校與沈陽、營口等市區中小學聯合開展中小學生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每年接待沈陽東北育才教育集團及營口市區中小學生13000余人次,通過農業實踐夏令營活動,有效培養了廣大中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團隊精神。
——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多方聯動,打造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
堅持立德樹人、品德技藝培養,注重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職業素質和創新精神培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打造“兩級兩線兩段延伸”的學生教育管理新模式,突出思政課主渠道和課程思政教育、校園文化、網絡陣地育人功能,形成有關部門、專業部門(學院)多方參與、各級黨組織聯動、黨政聯動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思政格局,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學院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逐步構建了“導師+項目+團隊”雙創育人模式,形成了“課程+雙創+思政教育+素質教育”融合互促、“1+N”多維協同育人特色。校內創業孵化基地成為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獲批“省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單位。
高水平的辦學成果贏得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基層就業比重高為遼寧現代農業發展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校76年來,學校為全省農業農村培養了8.2萬余名能上得去、能留得住、能用的農業技術技能人才,廣泛分布在全省900多個鄉鎮的農業生產一線,在新農村建設、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研發與推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水平職業技能大賽獲獎彰顯高質量人才培養成效和水平
學生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二、三等獎43項,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43項,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雙創大賽一、二、三等獎12項,省級雙創大賽一等獎63項。畢業生一直以“職業素質好、動手能力強、吃苦耐勞”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畢業生就業率連續19年保持在90%以上,近6年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高水平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彰顯教育教學改革先進水平
學校實施以教學科研推動教育改革發展、以科研促進產教融合的“雙研驅動戰略”。2000年以來,獲省級教育教學研究成果13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6項。學校獲全國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一、二、三等獎4項,主持國家級精品課程6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5門、國家級精品在線課程5門、省級精品在線課程32門。主編“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36部、“十三五”國家級規劃教材6部、“十四五”國家級規劃教材15部,國家農業教育精品教材資助項目3項。 9部教材被評為遼寧省職業教育“十四五”第二批規劃教材,入選教育部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典型案例1個,主持國家級資源庫建設項目2項、國家級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項目1項、遼寧省虛擬仿真實訓基地項目1項、遼寧省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項目1項。
——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社會兼職和榮譽,體現全國示范學校的示范帶動作用
學校是遼寧省現代農業職教集團理事長單位,中國現代農業職教集團、中國現代農機裝備職教集團、中國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中國都市農業職教集團四個國家級職教集團副理事長單位,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職業技術教育分會副理事長單位,全國職業院校校長聯席會議主席團成員單位。
學校是國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養基地、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遼寧省政府新型農民培訓基地、遼寧省科技普及基地。
學校是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A級)、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國家優質高職院校、國家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校、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學校、國家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試點??學校、國家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扶貧攻堅先進集體(駐村工作隊)、全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評估首批優秀院校、全國就業典型經驗50強高校、全國職業院校就業競爭力示范校、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等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和遼寧省“雙高計劃”建設單位、遼寧省最美校園、遼寧省文明校園等數十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2024 年 1 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