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8-01 15:51:20作者:佚名
一分為二三才是和諧
四邊、五中、六
七斷八極九求法
非真正自由的十條規則
不值得尊敬的后代視其為護身符
科舉讓世界更孤獨
家里亂糟糟的,男人暴力
數千年的衰落
標題:不僅僅是數字
一到十確實可以看作是借數,但其實是建立在三維空間上的完整世界觀(確切地說是一到八,古時半斤就是八兩),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算是一種延伸。
先說個和十吧。個字古今差不多,就不貼圖了。我們來看十:
甲骨文字符“十”看起來和阿拉伯數字“1”很相似,但我們都知道它們肯定不是同一個東西。我們來看看大家對此的看法:
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十”字,寫成豎筆“丨”。關于它的形狀,眾說紛紜,一說認為它是“針”的首字,古人用“針”這個象形符號來記錄數字“十”(丘錫圭)。余繩武認為,后來數字增加到十,又回到一,為了避免與“一”混淆,就直接寫成“丨”。朱方樸認為“十”字形似棍棒。郭沫若、張秉權認為,它是兩掌合攏,兩掌上手指的數量為十,掌心合攏直立時,只能看到兩邊微微凸起的一條直線。馬須倫認為,它是一根打結的繩子,古人用繩結來記錄數字。 《說文解字》說:“十,數數之工具。一為東西,丨為南北,故四方與中央俱足。凡與十有關之事,皆由十而生?!?/p>
以上引自中文多功能字體網
我認為馬須倫的說法最接近事實。但結繩說仍然不能很好地解釋甲骨文的書寫。我的理解是,甲骨文的書寫和后來中間加點(圓圈)的書寫方式是兩種不同的事件記錄方式:后者是繩子的結繩,這很容易理解,前者是更早的石畫(墻)記錄。在繩子還未普及的時候,或者人們還在山里的洞穴里(準確地說是窯洞)的時候,當數字太多,用雙手數不過來時,就會用雙手在墻上畫一條豎線來記錄數字。之所以畫豎線,可能是因為人們站著橫向移動比彎腰更方便(節省空間)。另外,拿著石頭在站著的墻上豎著寫,比橫向寫更省力(也許這一點更重要)
至于“一”,篆書后的“十”雖然也有橫線,但從其字形發展來看,顯然是點(圓)的橫向延伸。相反,“七”中的橫線,則更可能與“一”有關:
關于七字的結構分析,我先引用一下中文多功能字庫網的解釋:
“七”字的解釋很多,但尚無定論。其中,七為“切”字本形說較為合理。七字中有“丨”字,即從“一”的中間切去,后來“七”用作數詞,只好在“七”前加“刀”,形成另一個“切”字(見林乙光、丁山)。此外,張秉權認為七字源于手勢,如兩手各伸出一指,縱橫交錯,值得商榷?!墩f文解字》:“七,正陽也。一出,微陰出中。七皆從七出。”
古漢字中,“七”字與“十”字形似而有異?!捌摺苯鹞闹袡M長豎短,有時橫豎長短相等,而“十”字多為豎字形,在豎字中間加一小點。“十”金文中點延伸為橫,而“十”字多為短橫長豎,有時只有豎字形?!端⒌厍睾啞泛汀恶R王堆帛書》中,“七”字幾乎都是長橫短豎。現在的曲豎寫法,是戰國時期在豎字下部加一曲筆的結果,以區別于“十”。參見“十”。 此外,“七”字金文中的“七”字形與“甲”相同,僅能憑例文辨別,見“甲”。
“七”是“切”的本形的說法確實有道理,但我認為“丨”從“一”中間切開的說法可能就反過來了。這一點可以用篆書“七”的結構來稍微反駁一下。彎筆畫延伸到豎筆畫,如果把這一筆畫看作是刀的話,似乎有點侮辱我們祖先的智慧。
從“切”字義上看,片是薄的,所以切下來的東西相對于刀來說,通常都是小片(對于細長的物體,自然是切得短一些,重疊起來,以提高效率),所以“七”字的構成,更有可能是“一”切“丨”的中間(為什么有數量意義,后面會解釋)。
這種細微的差別,并不影響“七”字的理解,但可能會造成漢字數字體系的缺陷。如果“七”字中的“一”是刀,那么“一”字就可以理解為刀(萬物)。這完美呼應了“一”字中的“一”字之義,即“一揮而開天”。
在此基礎上,二和三的本義就很容易理解了,即二分(切割)與??三分(兩條和三條等長的橫線):
至于后來兩個字筆畫長短的變形,可以理解為分割的結果:二代表陰陽分離,所以上部短,下部長。三代表天、地、人三要素,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就是天地間人的生命。所以“三”字在“二”字中間多了一個短橫。
至于數字四,如前幾個所示,有兩種寫法:
第四個字的寫法和前兩個、三個字一樣,都是等長。令人費解的是后來形成的,這才是現代“四”字書寫的雛形。在先秦時期,類似的寫法有三種:
三種字體的構成要素都是四框八字,不同之處在于,有的在八字下加了兩條橫線,有的加了一條橫線,后來則完全不加橫線了。
“四”字的難解之處,其實是與“八”字相似的部件。部件“八”可能與數字“八”的本義有關,甚至相同。那么我們先來看“八”字:
中文多功能字庫解釋如下:
關于“八”字的結構,有學者沿襲了許慎的說(如余繩武、李小鼎、戴嘉祥等),認為它代表兩物相對?!鞍恕弊肿鞑渴资褂脮r,一般表示兩物相對。《說文》云:“八,分開。表示分開、互相靠攏之狀。八字皆由八而來。”由于分開、互相靠攏之義比較抽象,無形可表,所以此字不應是象形字,而應是象形字或表意字。如果許慎關于此字是象形字的結論正確,那么它的起源應該與具體物體有關。張秉權認為,“八”可能表示兩臂斜伸之狀,或拇指和食指分開伸之狀,以表示分開之意。
一種說是“八”本為“分”字,后用作數字“八”,久不復用,故加了義符“刀”組成“分”字,以保留其原義(高鴻義)。另一種說是“分”的“八”字形與數字“八”相同,故加了分割事物的工具“刀”,以區別于“分”字(戴嘉祥)。兩種說并不矛盾,可以互相補充。從韻律上看,“八”屬微韻,“分”屬文韻,二字音異,似乎可以間接證明“八”與“分”原為一字(林乙光)。參見《分》。
另一說認為,“八”本字并非數字“八”,而應解為“別”,因“八”古讀音與“別”相同,字形亦似兩物相對,故其形似可能為分離之意(張曉達、潘祖蔭)。參見“別”。
不評論上述觀點,我們先來看相關古籍,含有“八”字的甲骨文有“分”和“?”:
后期含有“八”字且與數字有關的金文有“半”和“平”:
最有意思的,是《說文》中對“平”字的解釋:
《說文》中,楊叔達認為“平”字由“八”和“損”組成,“八”代表氣的分,“損”同“于”,代表氣音上行,“一”代表氣音平穩,本義是氣的平靜?!墩f文》:“平,意為平靜、安逸。由“損”和“八”組成,“八”即分,是禮制中說的,“釆”即古字“平”。
這里明確說八是分,與前引高鴻懿所言“八”是“分”原文的觀點一致。這就意味著,《說文》本身對“八”字至少有兩種解釋。
那么“八”的本意是“分”嗎?我覺得有點不對。如果只是“分”網校頭條,那為什么“?”代表豬,“半”代表牛,更不用說“平”代表米了?
所以“八”的意義應該比“分”更精煉。我認為“八”字的本義是均分(確切地說是二等分)問世的意思,之所以引申為“八”,是因為三維立方體均分的極限是“八”(類比三維八象限)。八卦之所以是八卦,是因為古人分析世界的極限是“八”,再多就是內行,所以就把“九”的本義引申為數字“九”。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上面提到的四個相關字,“八”字的含義是平等。“分”字加刀,強調的是分割?!?”字是把“肉”平均分配,是大家都能吃到肉的意思。人們養豬就是希望吃到肉,“?”就是大家都能吃到豬肉,其滿足愿望的引申意義很自然。至于“半”,平均分配的對象是牛,而春秋以后牛更多的用法是黃牛?!鞍搿弊种械姆峙?,其實就是牛是共享的,而且一般都是輪流使用,是真正的一半一半的使用。
關于“平”中“于”字的本義,學術界尚存在分歧:
“于”字的形成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甲骨文形似管狀樂器,中間有一個音標“于”,是“竽”的本字(郭沫若、李小鼎、丘錫圭)。后來為了書寫方便,就把“于”字簡化為整個樂器,后來又由演奏樂器引申為氣息的放松。
第二種觀點認為,“于”是“呼”的本字,形似管狀樂器中氣息的形狀,本義是呼出。還有第三種觀點,孫永昌認為,“竽”中的“于”形似竹筒在竽面上的花紋和紋理。
第一種觀點認為“yu”本指“魚”,來自郭沫若、李小丁、丘錫圭等著名學者。甲骨文例子表明樂器“yu”。它也用作介詞,介紹時間、地點、人物等。
金文“雩”的正統字形由“羽”和“于”組成,作為音階名使用,相當于后來的“羽”。在“雩”和“雩”中,“于”不僅標示音調,還充當語義符號,其意義與樂器有關,可作為“于”本字為樂器說的證據。參見“雩”。
至于第二種觀點認為“于”是“呼”的本字,最早可追溯到許慎,近年由管子隱提出。“于”字在《說文解字》中寫作“損”,解釋為:“損,于。氣虛而虛。丂、一組成,一為氣平?!薄坝凇弊值慕Y構其實和“乎”、“兮”、“號”等一樣,都和我們的各種呼吸、運氣活動有關?!坝凇焙芸赡芫褪恰昂簟钡谋咀郑浔玖x也應該是帶有“嘆息”意義的“呼”。
我認為前兩種說法是古代用法不同。“于”本意是樂器“竽”,名詞作動詞時,“于”一詞由往竽里吹氣的動作引申為“探入、進入、送入”的意思。再擴展一下,可以理解為“去、走”(此時,就得再造一個詞“呼”來表示送氣的意思):
西周金文中,“于”字作動詞,表示去、離開,如《獻圭》:“獻伯于遘王”,《靈圭》:“隹王于伐楚伯,在炎”?!对娊洝芬灿型瑯拥挠梅?,如《周南》、《陶要》:“之子于歸”,《毛傳》:“于,去”。
回過頭來看“平”字?!捌健弊肿钤缫娪诖呵飼r期。其部件“于”應為吹竽,所以“八”與“于”是均等的吹竽,也就是平穩的送氣?!墩f文》說:“平,語平舒也”,接近原文的意思。
綜上所述,“八”字由原本的均等分割意義延伸到空間均等分割為八的極限,從而成為數字“八”?!八摹敝械摹鞍恕弊植糠盅赜昧嗽镜囊饬x,其外框可以理解為平面(拼起來等分平面,二維平面的四個象限)。至于在里面加一兩條橫線,大概是因為數字“八”成為通用意義后,“四”中的“八”字部分對于古人來說也比較難理解,所以加了一兩條橫線來強化分割意義。
在古漢語中,“五”字其實有兩種寫法:
如上圖所示,一類連筆是不可分割的部件;另一類是兩橫線向外突出,組成兩個或三個部件。《說文》說:“五,五行之分。從二”顯然,許慎把“五”字分成了兩個部件。但《漢五注》上的“五”字看上去像是一個部件:
在我看來,古漢語“五”字的兩種寫法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意義,但兩個字形相似,都可以引申為數字“五”,所以在古代是并行流傳使用的。
我們先來看看綜合寫作方法的“五”:
上圖中黑色部分是“五”的連體字,其構形接近于兩個等腰三角形(一個正三角形、一個負三角形)的連線。這樣連線的兩個三角形產生五個角(交點),剛好對應五行。而且這種形狀的五行關系表其實比五角關系表更貼近現實,但對于外行人來說不太容易理解。
上面的五角關系圖對于外行人來說比較容易理解,但它無法表達更內在的方面,比如中間的土,是其他四大元素轉化的橋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水生木,如果一棵樹不扎根在土里,就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雖然毛筆書法盛行后,“五”字的整體結構從文字中消失了,但直到隋唐時期,通寶錢取代了五銖錢,五銖錢才在銅錢上保留了下來。下圖為隋五銖錢:
至于第二種分解類型,我不太同意《說文》中的觀點,我認為應該是從易(取其本義為切),從角(角?。┮祝猓?,如下圖:
上圖展示了使用三把刀(綠線)將一個物體切成五部分,分解數字“五”更像是分割物體動作的表達。
古漢語中“五”字只有一個字:
早期的“五”(多一豎)字部件,多為整合型,但也有分解型:
多出的豎一般被認為是裝飾性的豎筆,大多數所謂的裝飾性的豎筆其實都具有一定的突出意義。古漢字“吾”中的豎筆落在五行中的土元素上,無論從五行角度還是從簡構角度,都凸顯了“中”的意義(未用“中”字,除了讀音原因外,很可能是因為“中”字有多重含義)。如果只是表音,那么被視為裝飾性的豎筆就沒有必要加了。
綜上所述,古漢語中的“五”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字,但都可以引申為數詞“五”,且結構相似,容易混淆。嚴格地說,五行中的“五”應為一個統一的古漢語字“五”。
我們來看“六”這個字:
以下是大家的看法:
早期甲骨文中,“六”與“入”字形相同,有人懷疑二者原為一字,后來作為數詞使用,故加兩筆作為分節符(見郭沫若、李小鼎、丁山)。一說認為“六”形似棚,為“廬”本字,后作為數詞使用(劉興?。G皴a圭認為在文字形成之初,可能吸收了少量民間符號進入文字,并指出“六”可能是原始社會用于計數的符號,值得思考。
《說文解字》云:“六,易經之數,為陰而變六,為陽而八,由入元素和八元素所組成。凡與六有關的事物,皆由六元素所組成。”按照此處“易”字的解釋,該解釋并非“六”字的本義。
那些認為“六”和“入”在形式上相同的人可能沒有足夠注意細節。這是“入”的古漢語:
同時期的“六”字與“入”字基本不混淆,現僅見最早的金文“六”字與甲骨文“入”字相似,且為孤例。西周后期的“六”字,均有以下兩筆。
“六”字形似棚的說法比較接近,但可能不夠準確,因為“六”字的甲骨文還有以下幾種構形:
我的理解這應該是較早的半地下住宅。
因此古字“六”以居所的形態表達了獨立(封閉)空間的意義。獨立空間六面封閉,所以衍生出數字“六”。獨立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六面體。這一概念的確認,對于理解“七”作為數字“七”至關重要。我們先來看古字“七”:
上文已證實,“七”是“切”的本義,“七”引申為數詞“七”,是因為“七”切開了“六”(六面體),六面體從一個小角切去,就成了七面體。
到此,漢字基本數字的分析就完成了,在前面的分析過程中,已經分析完了八十、九十、三。
“八”的本義是均等分割,均等分割空間的極限就是八(立體八個象限)。
一般認為“九”是“拗”的本字,但我認為“九”是“研”的本字,就如“七”出自“六”,“九”這個數字出自“八”,“8”是均等分割的極限,所以只能用更大的數去探索里面。
一至三是一維的劃分,四、五是二維的劃分,六、七、八則是三維的描述與劃分。古人之所以說半斤等于八兩,是因為“九”是極數,探究事物本身的內在意義,與其他數不同。
至于“十”的結義,其實和阿拉伯數字10差不多,都是進位性質的。
順便說一句,我們其實還有另一個數字可以表達和阿拉伯數字 0 一樣的意義,那就是“無”。阿拉伯數字中兩位數上面的“0”其實更多的代表著占位符。比如 1008 和 1080,我們現在讀的是一千零八、一千零八十。如果中間有 0,不管有多少個,都只讀一個零。而且我們古人讀的是一千零八、一千零八十、一千零八十。估計是因為我們古人以農耕為主,主體民族穩定(這兩點造就了我們相對獨特的古代人際關系社會),數字的使用并不頻繁(或者說準確),所以人們并沒有創造另一套數字系統來記錄和計算,而是直接讀寫。
阿拉伯數字的起源其實是古印度問世的意思,我認為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雅利安人建立的種姓制度(外族統治,不相信人,只相信數字)帶來的統計需要。后來阿拉伯人在東征過程中獲得了這種數字系統,并在商業中廣泛使用,最終成為世界通用的數字符號。
而我們,宋代以后,商業迅速發展,面對巨大的計算需求,我們的祖先找到了另一種解決方案——算盤,在當時,它絕對是比阿拉伯公式更有效率的計算手段。
關于“無”字的結構分析,這里就不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