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5-29 09:52:41作者:admin2
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師:(伴著《健康歌》)生命在于運動,我們每天都在運動,適量的運動可以使我們更健康。運動后,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呢?誰能說一說。 生1:身上會出汗! 生2:呼吸會加快! 生3:心跳也加快了! 生4:脈搏跳動的次數也增多了! …… 師:剛才很多同學說了自己運動后身體會產生的變化,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了解運動前后脈搏跳動次數的變化。 (教師出示課題:運動與身體變化) 活動討論: 準備: ⒈教師會學生測脈搏跳動的次數; ⒉學生自由結合4人一組,選出一名組長; ⒊布置活動要求: ⑴了解原地跑30秒和60秒前后脈搏跳動次數的變化情況; ⑵了解用同樣的時間分別踏步和跳躍前后脈搏跳動次數的變化情況。 ⒋集體制定活動的方案。 活動: 各小組按照已定方案獨立活動; 活動時組長記錄數據以備整理、分析。 發現: 學生將數據制成統計表,或統計圖。 師:活動后你有什么發現? 生1:運動后,脈搏跳動確實快多了。 生2:運動輕微,脈搏跳動變化不大。 生3:劇烈運動后,脈搏的跳動次數增加的多。 生4:同樣的運動,時間不同,脈搏跳動次數的變化也不一樣。 …… 師:通過兩組實驗,我們發現運動時間的長短、運動方式的不同都會引起脈搏跳動次數的變化。 活動反思: ⒈向體育老師了解三年級學生每分鐘脈搏多少次最合適。 ⒉查閱相關運動科學的知識,制定一個合理的“個人運動計劃”。 【案例分析】: 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本案例中教師由學生熟悉的日常體育活動提出問題,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過程,體會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再通過分析、處理數據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既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又不脫離教材。這樣做有利于激起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又能使教學活動具有生成性。不足之處,本案例中在實驗準備時將活動方案集中設計,沒有讓學生經歷完整的研究過程。也許教師是在教學中有收有放,而這恰恰是這次活動的關鍵。實踐活動的價值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讓學生自主應用所學知識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顒討o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間,從問題的提出到最后的研究反思,教師都不能急于指導,那樣會使學生失去自主探究的機會,降低自主探究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小組的情況適時指導,保證探究能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