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5-30 01:23:53作者:admin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在學習中發揮主動性,把學習之苦轉化為追求成功之樂。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要善于用啟發性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善于進行演示操作,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善于開展課堂競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善于精心設計練習,鞏固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善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善于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保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善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延續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
興趣 激發 發展 調動 鞏固 培養 保護 延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在學習中發揮主動性,把學習之苦轉化為追求成功之樂。就會在充滿情趣的課堂,輕松愉快的獲取新知,使“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和探討。
一、要善于用啟發性的語言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兒童的天性好問,“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師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實情、實物、實事入手,采用猜謎、講故事、辯論、競賽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探索欲望,樂于發現問題、自主學習。如在教學三年級數學下冊“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時首先請大家猜一個謎語:“遠看是綠的,切開是紅的,吃的是甜的,吐出是黑的”(打一水果),學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西瓜。“那么,天熱了,大家想不想吃西瓜?愛不愛吃西瓜?”(學生群情激昂:愛吃)又有的同學說了:“數學課和吃西瓜有什么關系?”“這里就有大熊和小熊兄弟倆在吃西瓜時吃出數學問題來了(邊說邊出示情境畫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吃西瓜”。就這樣有力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地開展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的探究;又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以設計“有2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幾個?現在只有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人,每人分幾個?”這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伴隨學生自身情感成為他們自己學習的需要;在教學循環小數時,可出一道題:“4÷7的商中,小數點后第2000位上的數是幾?”讓學生從驚訝中產生懸念,在急于探求問題的情鏡中興趣盎然的參與學習。
二、善于進行演示操作,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些數學知識,概念對于小學生來說往往比較抽象難懂,而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又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重視讓學生動手操作,主動參與,借助操作啟動思維,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到主動獲取知識。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中,“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有沒有關系時”,我讓學生拿出活動角,動手操作:(1)使活動角變大,邊是不是也變長?(2)使活動角變小,邊是不是也變短?(3)用剪刀把兩邊剪短,角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動手操作,剪活動角的邊,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跟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在講圓錐體體積時,針對學生對“等底等高”這個條件往往不注意的情況,我采取了分組實驗法,讓學生進行倒水實驗:用圓錐體容器盛滿水倒入圓柱體容器。結果,一個小組倒了三次還沒滿,另一個小組卻溢出來了。教師在學生議論紛紛時,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兩個容器,進行演示,引導學生比較:1比3的關系是在什么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使學生恍然大悟:明白只有當圓錐體和圓柱體等底等高時,圓錐體體積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
三、善于開展課堂競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適當的把競賽引入課堂,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可設計“搶答”、 “龜兔賽跑”的環節,組織個人爭優、小組評先的多種形式的競賽,以作為對學生學習和掌握該章節情況的檢查和總結。例如:在“億以內數的讀法”練習課中,我進行了“看誰讀得又快又準"的比賽,我預先準備好卡片,在每張卡片寫上一些比較大的數,每舉出一張卡片,讓學生讀,并且大力地表揚讀得又快又準的同學,評選他們為優秀的學習標兵,獎給他們一些小禮物。這樣,使同學們在緊張的競賽中掌握了知識。又如“筆算除法:商多位數”的練習,我設計了這樣的比賽:比賽內容是八道除法筆算題,把全班分為男女兩個小組進行筆算接力比賽,男同學計算四題,女同學計算四題,前一個同學做好把粉筆傳給下一位同學繼續做,一直傳下去,完成最快的小組獎勵10朵小紅花,第二名獎勵8朵小紅花,然后老師集體評講,每一位全對的同學能為小組獲得5朵小紅花,最后評出得分最高的小組為優勝,這樣比賽不僅要比合作能力,而且要比正確率,全班同學都很積極參與。通過這種比賽,同學們能認真細致地計算,提高了他們的計算速度和準確率,使他們在競賽中獲得了新知。而且使每個學生在各個層面上都有獲勝的機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四、善于精心設計練習,鞏固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練習題的形式可以進行多樣化的設計。填空、選擇、判斷、對比、計算、解答、操作、畫圖等,可以在練習的名稱上冠以新穎別致的名稱,諸如:“小醫生”“啄木鳥”“奪紅旗”“闖難關”“爭紅花”等,另外在練習中開展一些游戲活動,也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我設計了“摸球游戲”,盒子里裝了12只乒乓球,分別讓學生摸出其中的1∕2 , 1/3 ,1/4 ,1/6等,再問其余的學生:他們做的和你想的一樣嗎?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鞏固新知,提高效率的目的。練習形式也可以多樣化:(1)開火車小組口答。(2)全班搶答比賽。(3)男女生比賽等方式。教師要采用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方法例如:新穎的謎語、故事;有趣的教學游戲;或者利用一些現代化教學手段等等,盡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善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的興趣。
數學課對小學生來說枯燥乏味,但就其本身卻有一種內在的美。數學教師若能創造性的將數學知識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畫面”就可培養好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生活數學的天地中求新求美。如“循環小數”教學的引入,可安排“拍打節奏”的場面,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揮下一起拍打∣XX X∣的節奏,拍手過程中,教師突然示意學生停下,并問:這拍打的節奏既整齊又動聽,好不好聽?在學生回答后告訴學生:數學上也有一種很美的數,也像拍打節奏那樣,某些數字會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不斷重復出現,這就叫著“循環小數”;在教學圓周率時,講給學生“山巔一寺一壺酒”——圓周率的諧音記憶法的小故事,看著學生樂此不疲,搖頭晃腦背誦的可愛樣子,你能說這時的學生不喜歡數學嗎?總之,教師只要善于創設情境,巧妙引導,就會使我們的每一節數學課既充滿活力,又能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效果。
六、善于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保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中,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以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從而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把他們看成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我認為給學生關愛,就是增強他們學習興趣、學習信心,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學生的異見、寬容學生的誤見、鼓勵學生的創見。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善于持贊賞的態度正確地評價學生,以表揚、鼓勵為主,使學生感覺到如沐春雨。"教學之無小事",我們在課堂上的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對能順利完成訓練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更有自信。對待那些在訓練中遇到困難的學生,也不能選擇批評,不要挫傷他們的信心,而應給予啟發開導。記得我在教學“圓的認識”中,在學生畫圓時,有個別學生用手抓住圓規不動,而轉動紙的方法畫圓,當看到這種情況,我不是立即批評而是說:“老師要在黑板上畫一個圓,現將圓規固定了,下邊請同學們來幫我把黑板轉一圈,誰能來幫幫我?”同學們在笑聲中意識到這種畫圓方法的局限性。這樣不僅達到了教學目的,而且打破了沉悶,活躍了氣氛,不但減輕了學生的理解負擔,而且使學生覺得我這位教師可親可敬。另外我在課堂上還注意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學生不怕出錯,敢于開口,感到學數學也是一種樂事。
七、善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延續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數學,它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有著其特殊的運用價值。在教學中如果和學生的實際聯系起來,那么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得到延續和發展,做到課已盡而思未止。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先提出:“如何知道制作一個木箱子需要多少木板?”在學生理解、掌握其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后,再給出有關數據反復練習:“做一個文具盒需要多少鐵皮?”“做一個魚缸需要的多少玻璃?”“粉刷一個教室需要多少涂料?”;教學“圓的認識”時,在學生掌握了圓的畫法后,問:“同學們在操場上做游戲,要畫一個標準的大圓,怎么辦?”;教學“生活中的比”時,專門設計了一個實踐活動:在生活中、在身邊找找“比”,并告訴同學們“人體中有趣的比”——例如:將拳頭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 :1;腳長和身高的比是1 :7……同學們知道了這些比,那么在買襪子時,只要將襪子在拳頭上滾一周,就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自己;在抓犯罪分子時,只要根據罪犯留下的腳印,就可以推出其的大致身高……這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更貼近生活,減少了學習數學的神秘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的輕松。
總之,師生聯動,老師樂教,學生樂學,努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