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5-30 23:17:19作者:admin2
程紅兵(上海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
課程是立體的,包括教師、學生、教學、教材、課程資源等因素;相對于課程而言,教學是線性的,從課程計劃到備課、上課、輔導、測試等,是一個過程;而相對于教學而言,課堂是點狀的。學校教學領導要在課程、教學、課堂三方面做文章,其中第一位的應是課堂。
那么,學校教學領導應該如何觀課評課呢?
一.看專家怎么評
學校教學領導在觀課評課時要明確觀課評課的目的是什么。評課觀課的核心要點在于促進教師發展。因此,評課要回歸“原點”。
{一)專家怎么評價課堂
我們先要研究專家怎么評價課堂。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好課有“五個實”。這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
l.扎實的課
扎實的課指有意義的課。學生聽這堂課和沒聽這堂課有差異,這堂課就有意義,否則,這堂課就沒意義。
筆者聽過一堂語文課《天上的街市》,教師一開始即用電腦呈現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畫面,然后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這是哪里的街市呢?”班上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這是天上的街市。”這個環節毫無意義、毫無價值。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第一個環節就是無效的,七八分鐘過去了還沒有切入主題。
2.充實的課
充實的課指有效益的課。有些教師廢話比較多,常常上不完課。我們曾作過一個調查,學生在課堂最討厭老師喋喋不休、嘮嘮叨叨地講他們已經會的東西。
3.豐實的課
豐實的課指有生成性的課。課堂最本質的特點就是師生即時性的對話交流,教師和學生的對話交流會產生很多新的東西,因此我們應該倡導師生、生生間進行積極的對話。
有次,筆者去一個非常好的幼兒園聽課,課的內容是討論六種動物該不該穿衣服的問題。最后師生討論的結果是六種動物都不需要穿衣服。這時有一個小朋友舉手說:“老師,蛇也不能穿衣服。”找聽了以后非常開心,這小孩子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這是這堂課成功的標志。哪知道,那位教師說了一句:“對不起,今天不討論蛇的問題。”一下子就把問題給壓下去了。我在評課的時候就提出,幼兒園有必要這么“課程化”嗎?有必要這么“目標集中”嗎?
4.平實的課
平實的課指常態下的課。現在的有些公開課教學已經脫離常態了。我們研究常態下的課才有意義,才能真正把握教師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5.真實的課
所有的課都應該是有遺憾的。但是,現在有些所謂展示課、公開課假得太厲害了,教師做了精心的準備,甚至于孩子的回答也是預先設計好的。中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在82歲高齡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當了一輩子的教師,我一輩子學做教師;我上了一輩子的課,我上了一輩于令人遺憾的課。”這是一個德高望重的、有如此高的教學水準的人說的話,它對我們很有啟發。
(二)專家怎么評價教師
我們再看看專家是怎么評價教師的。
l.腦中有“綱”
什么叫“綱”’?“綱”就是課程標準。教師應該對課程標準有整體、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表達的是一個學科對個特定年齡的學生應該有什么樣的學科要求。很多教師備課不看課程標準,缺乏對課程的宏觀、系統的把握。
2.胸中有“本”
胸中有“本”(即教材)的含義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對教材滾瓜爛熟。很多優秀教師上課,幾乎不用看教材、教案,教材上的那些內容早巳爛熟于心。于漪老師是復旦大學教育系畢業的,語文并不是她的專業,她要求自己把凡要上的課文部背下來。第二是教師要真正理解、把握教材。什么叫真正理解?用什么方式真正理解,我在上海建平中學擔任校長的時候,把現行的各種版本的教材,江蘇版的、人教版的、語文出版社版的、山東版的、上海版的……所有出版社出版的同一冊教材統統拿來請教師們去作比較研究。教師們把這些教材擺在一起后,就能清清楚楚地了解什么叫教材,哪些教材在哪些方面是有長處的,哪些教材在哪些方面是有短處的,這樣,教師就可以集各家之長,為我所用。
3.目中有“人”
教師是對學生進行教學,理應了解學生。一天下午,我在上海一所重點中學連續聽了三堂課,評課時我不客氣地說了一個觀點:在這三堂課上,三位教師分別提出了許多問題,但沒有一個教師讓學生提出哪怕一個問題。我們了解學生往往是憑經驗,憑主觀臆斷,我們并不知道學生真正的想法。所以,教師要讓學生提問題,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這是非常重要的。有經驗的教師通過眼神,就能把握學生此時此刻的思維狀態——是困頓的?是豁然頓悟的?是文恩泉涌的?
4.手中有“法”
我曾到一所名不見經傳的農村學校聽了一堂數學課,聽后,我非常佩服這位教師。這是農村中學的一個普通教師,既不是學科帶頭人,也不是高級教師。他讓人佩服之處在哪里呢?他讓困難生上臺解題,讓中等生上臺糾正錯誤,讓優秀生上臺作講解,并介紹更好、更簡便的新方法。這個教師了不起,這一招等于覆蓋了所有類型的學生。他沒有發表任何文章,沒評上高級教師,但這樣的教師足真正意義上的優秀教師。
二、看學生怎么評
現在,我聽完課最喜歡的事就是拉三五個學生坐下來,和任課教師一塊聊天。談到很多問題時,任課教師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我真沒想到學生會這樣想!”這說明,很多教師對學生的預測有的是與實際相吻合的,有些則是相悖的。學校教學領導每學期在一個年級至少要召開一次座談會,了解學生對教師的評價。
(一)學生怎么評價課堂
我僅舉一個來自學生的有代表性的例子,這個學生希望在課堂上聽到三種聲音。
1.掌聲
他希望聽到來自老師或同學的深刻而精辟的見解,簡便的解題思路、解題思想或解題方法。他希望自己在課堂上有所感悟。我想,學生的這個要求是不過分的。一堂課下來他們會滿足嗎?
但是,我現在聽的很多初中和小學的課都是師問生答,基本上都是教師鼓掌,孩子就跟著鼓掌,“啪、啪啪、啪、啪啪”,很有節奏感。但這種鼓掌是沒有用的,是形式上的,而不是發自內心的。
2.笑聲
他希望教師上課生動而精彩,學生有興趣走進課堂。復旦大學學生無記名投票,選出來最受學生歡迎的十大“人氣教授”,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英漢大辭典》的主編陸谷孫教授。有人問陸教授,您的課為什么讓學生這么喜歡,陸教授說:“我每堂課一定要讓學生至少大笑三次。”
3.辯論聲
他希望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是一個進步。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有一個心理實驗室作了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思維在與別人辯論時最活躍,當然此時,教師的教學效率也是最高的。
(二)學生怎么評價教師
有學生這樣評價老師:好老師就是在課堂上顯得比平時更漂亮的老師。教師雖然很苦很累,但是,只要走進課堂,他們就應該神采飛揚,并用這種情緒去感染孩子。
學生認為教師微笑時是最美的。有些教師上了十年、二十年的課,但只要走進課堂就不會笑了,因為在他們看來,學生總是欠他們的一一學生應該考l00分,結果考了98分,欠兩分。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師》中回憶他的小學老師蔡蕓芝,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西方有句教育諺語:“教師就是面帶微笑的知識。”
“察言觀色”也應是學校教學領導觀課評課的一種方式。你可以與教師進行交流:你上課應該是這樣一種笑態、這樣一種姿態。我現在經常聽課,聽課時我喜歡坐在可以觀察學生面部表情的角落里聽,孩子的面部表情是會說話的,孩子們眼睛放光,這堂課就成功了。
三.我怎么評價課堂
關于如何評課,我提出“三看”:第一看目標,第二看過程,第三看效果。
(一)看目標
1.什么叫看目標
第一,知道教師想干什么,如果五分鐘過去了你還不知道教師這堂課要干什么,那么這節課就有問題了。第二,追問教師為什么會有如此的目標取向,即他的依據在哪里。目標依據來自學生,來自教材,來自教師。如果教師設計目標時把學生丟掉了,只是根據教材設計目標,那就會有問題。第三,繼續追問,這樣的教學是否有學科特點?如果數學課不是數學課了,語文課不是語文課了,那也成問題。第四,再追問,這堂課是否符合課程標準,符合三維目標的要求。當然,這種評價不是機械的,是需要從總體上去把握、宏觀上去衡量的。
2.教學目標的最大問題:目標模糊
我聽了上百堂課之后,發現教學目標這個環節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目標模糊。教師寫在教案上的目標清清楚楚,但是,呈現在課堂上的,讓人不知其所以然。
我到上海市一個非常著名的學校去聽課。執教的教師和學生的關系非常好,學生們聽說有專家來聽課,很期待。結果我聽下來以后卻發現一個問題,孩子們很想幫助老師,不停地舉手,不停地發言(我們知道,高中的學生一般是很少舉手發言的),但是,學生始終沒有把握住教師到底想干什么,所以總是幫倒忙。孩子們急了一頭汗,教師也急了一頭汗。后來我就不客氣地對這位教師說學生們很想幫你,但他們始終沒有搞明白你這堂課到底想于什么,所以越幫越忙,整堂課就亂成一鍋粥了。
3.解決教學目標模糊的對策
教學目標模糊怎么辦?有三個解決辦法:
第一,成就證明。成就證明通常是理科教師喜歡采用的方法。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采用以下類外顯的行為動詞表述學生的學業成績,如列出、定義、計算、演示。文科教師一般不大用這個方法,其實也不妨借鑒一下,如讓學生讀出什么,聯想什么、給出什么定義、作出什么判斷、演示什么等等。教師上課時使用這樣的方法,課堂教學目標就清晰了。
第二,行為條件。即教師把期望取得的成績所必須的條件具體化。學生明白必須借助什么條件來達到要求。這樣,教學目標就非常清晰了。
第三,水平要求。現在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都沒有水平概念,沒有水平概念的課堂肯定是低效的課堂,甚至是無效的課堂。什么叫水平概念?就是要有時間概念、速度概念、精確度概念、質量概念。例如這堂課是英語諜,要教單詞。教師要求學生對所學單詞的拼寫準確率在90%以上,這就叫有水平概念,有水平要求。有些教師講單詞就是講單詞,對孩子們會獲得什么沒有概念,這就叫沒有水平要求。
我當校長很多年,很少聽體育課,現在我也開始聽體育課了。我聽過一堂關于籃球的體育課,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教學生投籃。教師上課以后把學生們召集起來,組織學生活動一下筋骨,然后分解投籃的幾個環節,教師作示范,再請兩個學生作示范,接下來是提供一大堆籃球,讓孩子們投籃。快下課了教師把學生們集合起來,總結—下,最后解散。一堂課下來,孩子們學會了什么,有多少人學會了,用了多長時間學會的,教師都沒有要求。我們再看一看,一個有水平概念的體育教師怎樣要求學生在一個平面上,在三分鐘內做15個兔子跳的動作。這是水平要求,有時間限制,有數量概念,有精確度。
上述三種方式我們都稱之為行為目標。行為目標的缺點在于:強調學生外在的行為結果,但沒有注意學生內在的心理過程。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應設置將內部過程和外顯行為相結合的目標。學習的實質是內在心理的變化。因此教育的真正目標不是具體的行為變化,而是內在的能力或情感的變化。教師在陳述教學目標時,要明確陳述記憶、知覺、理解、創造、欣賞、熱愛、尊重等內在的心理變化。
(二)看過程
1.關注教材處理
關于教材處理,我們經歷了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
所謂“教教材”,是指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說的就怎么教,這是我們過去的一貫做法。我聽了一堂課,講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教師在課堂上設置了很多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叫康橋,為什么不叫劍橋。我在聽課的時候就非常惱火,評課的時候我說這個問題是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這個教師不服氣,說:“程院長,對不起,教參上就是這么說的。”但如果教師把教參上的東西不加分辨地搬到課堂上,那還要教師干什么?
我們今天提倡的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不是教材有什么我們就說什么,而是學生需要什么我們才教什么,而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結構和行為規則來決定教學的結構和規則。
那么,教師怎么處理教學內容呢?第一,搞清楚什么是學生已經懂的,對學生已經懂的內容,教師只作檢查就可以了。第二,對于學生自己讀教材就可以懂的內容,教師應要求學生進行概括與提煉,學生概括、提煉不到位,教師再給予指導和幫助。第三,對于學生看教材也不懂但通過合作學習可以搞懂的內容,教師要組織小組討論。每個小組的成員應是預先設計好的,其構成應是異質的。我在建平中學擔任校長的時候,提拔了三個副校長,一個是教數學的,一個是教物理的,一個是教生物的。我是語文教師,這三個副校長的思維結構和我的不一樣,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也和我不一樣,他們可以彌補我的不足,這樣,我們團隊才能夠實現效益最大化。第四,對于學生看了教材也不懂,通過討論還不懂的內容,教師必須講授和闡明。第五,對于教師講了也不懂、必須通過實踐才能搞懂的內容,教師就要進行活動設計與示范。例如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講邊塞詩,學生沒有感覺。我們曾經包過一列火車,組織600多名師生從上海出發,第一站到西安兵馬俑,看過之后,孩子們立刻就能領悟到什么叫做厚重的漢唐文化。第二站我們到嘉峪關,到陽關,到玉門關。孩子們到了玉門關,立刻就讀懂了什么叫“春風不度玉門關”;到了陽關,孩子們立刻就讀懂了什么叫“西出陽關無故人’……可見,特定的知識是和特定的空間與特定的活動有內在關系的。
2.關注教師的語言表達
現在有一種非常明顯的傾向:一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就少講一點,甚至不講,這樣導致了教師語言能力的弱化。教師的語言有三種境界。
第一個境界:想得清楚,說得明白,使學生聽得懂、說得出。教師至少要達到第一境界。我在建平中學招聘教師時,一些名校的碩士和博士也會來應聘。如果有人應聘數學教師,那么我們就找幾道題請他做,他做出來之后,我們請他拿著題到班上給學生講清楚,講得清楚,我們就要他。語文也是這樣,我找一篇文章,請前來應聘的人讀三遍,最多讀九遍,之后,請他拿著這篇文章到班上給學生講清楚,講得清楚,我們就要他。如果連想都想不清楚,連講都講不清楚,那么他是不適合當教師的。
第二境界聲情并茂,傳神動聽,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聞其聲。
第三境界:話語有限,其意無窮,使學生充分想象,思也無涯。這是教師語言的最高境界。
3.關注教學策略的選擇
我們現在大量使用的所謂“啟發式”就是“問答式”。“問答式”其實是有講究的,但教師們不大注意這個問題,在運用中通常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機械性問答。教師設置的問題根本就沒有思考的價值。
第二,單一模式。主要是教師問,眾生回答。結果,學生很多問題都被遮蔽掉了。讓孩子獨自回答問題有利于暴露其問題。課堂的目的就是暴露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即問即答。教師一提問題,學生馬上就站起來回答。我們為什么不能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呢?沒有思考的回答,就是低效、低層次的回答。
第四,在不該設置問題的地方設置問題。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課文《帶著尺子去釣魚》。文中說,在丹麥釣到22厘米以下的魚必須放生,否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教師在不該設置問題的地方設置問題。他問學生:“他們會受到怎樣嚴厲的懲罰呢,”學生受過教師的訓練,聽到教師話語的重音落在“嚴厲”上,就往嚴厲方面去猜答案,于是回答:“把釣魚人丟進海里!”教師搖了搖頭,沒有發現學生回答中的問題。學生想,老師一搖頭,肯定是程度不夠“讓他坐牢20年!”教師繼續搖頭,學生繼續回答:“判他無期徒刑!”教師繼續搖頭,學生只好回答“槍斃!”這篇文章的宗旨是強調公民要有法律道德意識、遵守法律,而學生回答問題時恰恰是隨心所欲、草菅人命,是與文章宗旨完全相悖的。其原因在于教師提出的問題設置不當,價值引導不對。
4.關注教師的思維方式
我聽課特別關注教師的思維方式。例如我聽了一堂物理課,我知道這位教師運用的思維方式是演繹法。他先讓孩子們一起解決定義、定理、公式等問題;然后,帶著學生應用公式解析題目;最后,讓弦子們做作業。演繹法,是由一般到個別的過程。
再如我聽了一堂數學課,我發現教師運用了歸納法。他從一道應用題的解題過程,幫助學生明確算式與方程的區別,歸納出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然后,再讓學生對照書本上的定義,研究自己的錯誤。這是從個別到一般的過程。
這兩種思維方式我們應該綜合起來考慮,綜合起來運用。
5.關注開放度
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能不能打開一點小小的窗戶,增加一點開放度?比如說數學教師,計算99×2等于幾,可不可以換一種方式計算,如100×2-2=198,這就是增加了開放度。今天的課程改革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我們過去講“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我們今天講“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教師要善于開發各種各樣的資源,為教學服務。
在一個以情人節為主題的英語課上,學生正在熱烈討論當年流行的“藍色妖姬”。有的學生感嘆,藍色真美!教師心生一計,在黑板上寫了一個詞:blue。教師問:這個詞是什么意思?絕大部分同學回答:“藍色。”教師接著問:“還有什么意思?”少數同學回答:“憂郁”。教師接著說,英語這個詞還有另外一個意思一一“高貴”。歐洲的貴族往往被稱為“blue blood”,所以我們說,高貴的人往往是憂郁的,他們總是不開心。要開心,就得做窮人,所以叫“窮開心”。孩子們被他逗笑了,馬上就記住了這個詞的幾重含義。教師乘勝追擊,接著說:“blue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淫蕩。blue book,就是黃色書籍。”孩子們愕然,睜大了眼睛。這時教師放開了了“在中國文化中,最高貴的是什么顏色?”學生回答“黃色!皇帝的龍袍,宮殿的顏色,都是黃色。”教師說“很好。在中國文化當中,什么顏色表示淫蕩?”“黃色?”學生感到很驚奇,不禁思考起中外文化的差異。教師接著說了一句“哈哈,原來普天之下,高貴的偏偏就是淫蕩的!”這節課,學生不僅記住了單詞的意義,而且展開了對文化的思考。這就是開放的價值,開放是需要教師有功力的。
6.關注旁例和反例
在理科教學中,教師通常特別重視進行正向遷移。對于一類題目,有些教師先在課堂分析講解例題,然后再提供一個和它相關的例題,好像這樣學生就全部學會了。而有經驗的教師不但會給學生正相關的例子,而且會給學生旁例、反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根本就沒有旁例和反例,只強調共同性,不強調差異性,那么,學生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識。學習遷移的必要條件是同時具備共同性和差異性。
(三)看效果
1.關注學生學的效果
教師教的怎么樣,往往要看學生學的怎么樣。
第一,從認知角度而言,關注學生原來不知道什么,通過這堂知道了什么;學生原來不會十么,今天學會了什么。
第二,從情感角度而言,關注學生原來不喜歡什么,現在喜歡什么。
看學生學的怎么樣,最好看一看學生們的表情,關注學生是否全員參與,是否眼睛都在動,關注他們的情緒狀態和交往狀態。
2.關注課堂教學的效度
我們關注課堂教學效度,要考慮其即時性的短期效果,即“三高”。第一,教學目標達成度高(課堂學習講求效率)。第二,學生的參與度高(學習態度積極,情緒高漲)。第三,學習的幸福度高(學習愉悅、快樂、健康)。
我們關注課堂教學效度,還要整體把握其長期效果,即“三化”。第一,知識與技能的結構化。第二,過程與方法的體系化。第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理性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整體考慮三維目標。理科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第一,求是;第二,質疑。如果這堂課,教師連一次質疑的機會部不給學生,那么教師是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嗎?最近出版的《大背叛》一書,把所謂的科學家們做的一些偽科學的事情、錯誤的東西部揭露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我的語文課就是讓學生說自己的話。但是,我要求他們:第一,自說自話,第二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我聽過一節物理課,學生在學習之前沒有問題,之中沒有問題,之后也沒有問題,那么這堂課是效率最高的課嗎,在評課的時候,我坦言:這堂課,我沒有看到任何問題,這就是最大的問題!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同時進行解說,所以孩子沒有犯錯誤的機會。換句話說,教師給了學生支架和拐杖,但是,卻沒有給學生方法。教師始終是牽著學生走的,那么學生沒有拐杖還會走嗎?今后,學生會獨立發現問題嗎?
3.關注新課程理念
看課堂效果,還要看新課程理念在課堂中的落實情況。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