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6-21 11:38:43作者:佚名
紐約時報廣場的戶外大屏幕上,孔子這位水墨動畫形象仿佛“重生”——他面帶微笑,優雅地行著作揖之禮,那謙遜君子的風范感染了每一位與他相遇的行人。與此同時,遍布全球五大洲的孔子學院,更是讓中華的語言文化在世界舞臺上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自2004年首所孔子學院誕生以來,該機構已在全球五大洲的105個國家與地區設立了358所學院及500個教學點。目前,已有超過50萬學員注冊學習,此外,還有來自76個國家的400多個機構熱切期待與中國攜手共建孔子學院或教學點。近期,本報記者前往孔子學院總部進行采訪,同時奔赴美國、英國、土耳其、吉爾吉斯斯坦等多個國家,實地調研了約20所孔子學院。在此過程中,我們對中外雙方的院長、教師、志愿者、學生以及家長,我國駐外大使以及所在國的國會議員進行了詳盡的訪談。今日,我們特別推出這篇詳盡的通訊報道。
中國選擇了孔子,作為連接世界的“大使”。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孔子學院”,堪稱中國最出色、最出色的對外輸出成果——短短7年間,這些學院已在涵蓋全球86%人口的105個國家落地并茁壯成長。
中國所蘊含的龐大發展動力匯聚成了一股“漢語熱”的潮流。這標志著交流的開啟,曾經被西方遺忘的東方文化逐漸在記憶中清晰起來,人們對中國的認識也從單純的想象轉變為真實的體驗。
“講中文是一件多么有價值的事”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2500多年后,孔子學說成為周游世界的通行證。
歷史往往在不經意間展現出其戲劇色彩。1919年,一位名叫司徒雷登的美國人來到中國,創建了燕京大學。那里,臨湖軒曾是他的居所。經過92年的時光流轉,它目睹了北京大學與斯坦福大學孔子學院的聯合成立儀式。
位于紐約東65街125號的建筑,其斑駁的磚墻之上,用漢字書寫的“華美協進社”字樣,透露出該機構與中國之間深厚的聯系。
位于紐約的這一家孔子學院是首個在此地設立,自2005年成立以來。經過6年的發展,3至18歲的幼兒和青少年教學班級的人數已經膨脹至原來的三倍。校舍空間顯得有些狹小——平日里的會議室在周末便需讓位,變為漢語教學的教室。“這棟樓似乎有些不夠用了,就好比人長大了,衣服卻還是舊的那件,快要被撐破了。”華美協進社的社長江芷若面帶微笑,向眾人示意,她用一口流利到連中國人也為之贊嘆的漢語表達:“漢語的熱度正在攀升,為了尋找更寬敞、更具現代感的住所,我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心思。”
年輕學子們若能學習并了解其他國家的語言和文化,這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江芷若對中國的最初印象,都深深地刻在了她所寫的6本日記里。那是在1982年,她22歲那年,她踏入了北京大學的大門,而那時她剛剛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僅僅一兩個星期的時間,她就迅速地對中國的一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無論是這里的食物還是這里的人們。
今日,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孔子學院的大門,開始了解中國。行走其間,那些帶有異域風情的中文詞匯,總會在耳邊悠揚響起,既親切又悅耳。
周一,我們品嘗披薩;周二,我們歡唱童謠;周三,我們攀登高峰;周四,我們迎來考試;周五,我們翩翩起舞;周六,我們滑冰嬉戲;周日,我們回歸家中,享受悠閑時光。這是在波特蘭國際學校,幼兒園的小朋友們興奮地講述著他們心中的中國童謠。
抬起你們的雙手,輕輕拍打,隨后輕輕搖頭,再隨意擺動。一、二、三、四,接著盡情地飛翔,再嘗試騎行……在這美國新澤西州安閣吾市的公立學區,二年級的小朋友們正歡快地邊唱邊跳。
這是王紅,我的表姐。她年僅十五歲,對花朵情有獨鐘,而且熱衷于參加舞會。在知名的私立寄宿制高中昊濟思學校,學生們運用剛剛學到的中文詞匯,編織出了這樣的句子。
丁文嘉主席認為,教育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他看來,青年一代是國家的前途所在,他們將成為國家及企業的領導者。對于語言、文化的學習,以及與中國學生的交流,都能讓他們在處理兩國關系和商業往來時擁有更深刻的理解,這一過程是持續且漸進的。
全球范圍內,學習漢語的人數迅猛增加,已有35個國家與地區將漢語教育納入了本國國民教育體系之中。例如,在美國,2010年,超過5000所公立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學習漢語的學生人數達到了20萬。而在英國,開設漢語課程的中小學數量超過了5200所。在法國,中小學中學習漢語的學生人數連續多年以40%的比率增長。至于德國,學習漢語的人數在短短5年時間里增長了10倍。
自孔子學院設立以來,身為商界一員,我們深刻認識到教育與商業之間的緊密聯系,教育對于商業的益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孔子學院,巴克蘭銀行的埃里克先生激動地對記者分享道。
英國中小企業聯合會在2011年發布的一項調研報告顯示,英國企業界對于擁有中文能力員工的渴求呈現出顯著增長趨勢:在2009年,這一需求位列第三;而到了2010年,這一需求已攀升至第二位,僅次法語。
在學校和社區中,大家已經認識到,使用中文具有極高的價值。美國大學理事會主席卡珀頓指出,如今,學校設有漢語教學項目,這成為了他們的一大優勢。
在以往舉辦社交活動時,大家都會用西班牙語互致問候,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國際視野,然而如今,這種習慣已轉變為使用漢語。這是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董事長所提到的。
學生數量急劇上升,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問題。在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人文大學接受采訪時,該校第一副校長奧拉曼別克夫娃·阿爾達克·奧拉曼別克夫娜表示:“去年孔子學院僅有兩位教師,而今年教師和志愿者的數量已增至42人。在人員派遣方面,我國人員承受了巨大壓力。”此外,吉爾吉斯斯坦國立民族大學的志愿者們也表示:“這里的教材嚴重不足,幾乎全是復印本。”一個小學就有200多學生啊。”
各所高校中,孔子學院堪稱校園內的獨特景觀。位于古堡之城的愛丁堡大學,外方院長費南山引領記者參觀了孔子學院,臉上洋溢著滿滿的驕傲之情。
這棟四層高的古老建筑,擁有一個景色宜人的大花園,其風格顯得格外典雅。她表示:“這得益于我們與蘇格蘭政府的合作,正是他們的資金支持,才使得此處得以成為孔子學院的所在地。”
孔子學院的設立均源于外國方面的迫切需求。每當許琳主任出國進行訪問,她總能深切地體會到對方那份迫切的心情,作為國家漢辦負責人、孔子學院總部總干事,她對此感受尤為深刻。
請給我一分鐘的空閑,我只需瀏覽一幅圖畫!許琳赴美進行訪問,羅得島大學的校長卡魯茨緊隨其后,一路追趕。最終,他們在紐約的會議現場成功攔住了她。
這是一張羅得島大學孔子學院的宣傳圖。圖中生動地呈現了一座建筑,它巧妙地將寧波的“天一閣”與北京的“恭王府”融為一體,并按照比例進行了縮小,展現出一座典型的中國園林式建筑。
卡魯茨指出,羅得島大學致力于工程師的培養。目前,我國的大型工程項目數量位居全球之最。掌握漢語,將使我的畢業生在求職時擁有更多優勢。
孔子學院在眾望所歸之際誕生,宛如時代巔峰的避雷針,極其靈敏地洞察到學院建設中的種種挑戰,包括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同時,它也能預感并響應世界對中國聲音的渴望。
“至少他不會戴著有色眼鏡、用敵意去看中國”
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每一所孔子學院背后,都承載著各自的喜怒哀樂。在故土,它們見證了繁華與寧靜;而在異鄉,卻感受著孤獨與烽火。在故土,它們與家鄉的熟悉與和諧相融;而在異鄉,它們則承受著疲憊與不適的折磨。
我們在海外擁有超過一萬名教師和志愿者,此外,還有一萬多名本土教師,總計超過兩萬名講師,他們每日都在海外傳播中國的文化,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在向孩子們傳授知識。
想想,這是一個什么景致!
一樣的壯觀背后,辦學人各有各的故事。
新生命的誕生,對將要成為爸爸的人而言,是無限的期待。
手機中保存著寶寶的影像。李文韜只能默默觀賞,卻尚未有機會回到家中,親手擁抱他那剛出生不久的寶貝。
在土耳其海峽的大學里,我們聆聽了來自華東師范大學的國家漢辦派遣教師李文韜的精彩演講,對他表示了由衷的敬意。
還記得漢學教授卡皮舍夫斯基嗎?
當時許多國家對于孔子學院尚無了解之際,他毅然決然地引領創辦了波蘭境內的首個孔子學院——克拉科夫孔子學院,即便那時他已被骨癌困擾。醫生向他提出了兩條道路:一條是立即停止工作,休息以延長生命;另一條則是堅持現有工作,但需承受極大的痛苦。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他宣稱:“我將把我的后半生投入到孔子學院的創建之中,這將是波蘭境內首座孔子學院。”
外方尚且如此,中方更加敬業。
并非所有被派往海外的中國人都享受著人們心目中的“輕松美差”,那里的困苦與挑戰,對于外界的人來說往往是難以想象的。
非洲大陸的業余生活相當乏味。在空閑時光,教師和志愿者會進行體育鍛煉。有些學校甚至沒有廁所設施,他們不得不攜帶兩個瓶子去上課,一個用于裝水,另一個則用來收集尿液。頻繁的停電和停水現象孔子學院英語的英文,加上網絡的不穩定,使得備課過程時常中斷,而且與家人聯絡也十分困難。這份海外生活的孤獨感,又有誰能真正理解呢?
這些問題具體而微,往往影響他們的心情。然而,他們選擇默默承受,并未表露心聲。我們直至親臨現場,方才洞悉真相。孔子學院總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如此向記者透露。
浙江師范大學派遣至喀麥隆雅溫得第二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張笑貞,身為一位女性。她在非洲度過了三年的時光,期間遭遇了四次搶劫,生活成本高昂,面粉的價格高達五美元一斤,但她依然堅韌不拔地堅持了下來,她的毅力感動了外國友人。歸國之后,喀麥隆政府授予她總統騎士勛章,并特地邀請她回國接受這一榮譽。
非但習俗得以融入,連自身也發生了轉變。天津師范大學派遣至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擔任中方院長的撒德,在非洲度過了五載時光,皮膚曬得黝黑,乍看之下幾乎與黑人朋友無異。
這些可愛的辦學人說,總是需要有人付出的。
太原理工大學派遣至阿富汗喀布爾大學孔子學院的院長及兩位教師,在從學校前往住處的途中,需穿越市區,途中不時遭遇驚險情況,讓人防不勝防。記得有一次,他們前往超市采購物品,剛一出門,便發生了爆炸,幸運的是,他們并未受到任何傷害。
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多數居民家中并無自來水,他們依賴井水生活。河北經貿大學派遣至孔子學院的院長,一位女性,赴任一年后頭發掉落大半。而在斯里蘭卡,孔子學院的教師和志愿者所居住的場所簡陋不堪,每逢雨天便漏水不止,女孩子們只能用盡所有盆子和瓶子來接水,一邊接水一邊哭泣。
即使這樣,沒有一個要求回來。
眾多人士,扎根于此,辛勤耕耘,時長達兩年、三年、甚至四年……他們毫無怨言,默默奉獻。他們努力克服文化上的隔閡,逐漸融入外國人的思維方式,轉變言談習慣,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模式……每一位走出國門的教師、志愿者,都在經歷著這樣的“蛻變”網校頭條,成為新時代的傳播者。
在課堂上,往日里并無教師為學生斟茶之舉,我們打破了這一陳規。我們通過一種溫馨、地道的中國傳統美德,逐步讓眾人認識到,中國并非令人畏懼,亦非落后。一旦消除了這些交流上的隔閡,諸多事情便有望達成。至少,他們不會再戴著偏見之鏡、懷著敵意去看待中國,去看待孔子學院。英國倫敦商務孔子學院院長盧紅真情流露。
確實,正如我國駐美大使張業遂所指出,孔子學院以及孔子課堂已經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憑借其獨特的參與性、互動性和廣泛性,為民眾之間的交流搭建了至關重要的橋梁。
自身的變化同樣影響了外界對我國的看法。“中國的美麗名片”、“中國的真實讀本”、“中國的民間友好使者”等贊譽紛紛涌現。因此,有人評論說:孔子學院為國家培養了一支具有國際視野、世界胸懷、深厚愛國情懷的新生力量,為中國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取得成就的背后,隱藏著只有他們自己心知肚明的努力——畢竟,加入孔子學院后,職稱評定、收入和就業狀況都會受到一定影響,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并非一蹴而就。
我們了解到,近兩年來,漢辦領導頻繁前往財政部,多達數十次,目的在于提升教師薪資水平。自去年7月起,薪資水平已有所上升,然而,部分教師未能享受到這一變化,薪資雖漲,但他們卻已離職。
七年的時光,確實難以實現所有方面的完美,然而,每個投身于孔子學院工作的同仁都渴望著點點滴滴的進步。
在總部,常常出現“人少事多”的現象。編制人員共95名,其中超過七成是“80后”群體,全體員工幾乎全年無休,節假日也不例外,每年實際工作時間遠超法定標準,甚至超過了一倍。
在繁忙與緊張的生活中,他們同樣擁有各自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感動了他們自己,也共同編織出了屬于孔院的獨特篇章。
“學中文改變了我們”
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至今,每當提及我國,外國友人的首要印象便是我國的美食尤為美味。然而,我國尚有許多文化瑰寶值得與西方世界共享。孔子學院的設立,為中國文化向世界、現代以及未來展示提供了絕佳的契機。在孔子學院學習漢語,正逐漸對外國友人的觀念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是什么讓他們怦然心動?
墨色多達九種,即便不及西洋畫作那般絢爛多彩,中國畫卻憑借墨色的濃淡、墨韻的各異,巧妙地展現了物體的結構、空間的遠近以及光影的明暗對比。美國學生在此之前,對筆、墨、紙、硯一無所知,卻在孔子課堂中首次揭開了中國畫的神秘面紗。
首屆美國百年高中孔子課堂的33名畢業生中,有18名專攻中國畫。美國馬里蘭大學孔子學院的副院長崔建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最讓人動容的是,學生們通過學習中國畫,竟然領悟到了生活的深刻內涵。例如,在畫作中不小心留下的黑點,中國畫卻能巧妙地利用,將錯就錯,創造出令人驚喜的視覺效果。這恰似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有誰能擔保自己一輩子不會犯錯呢?真正難得的是,我們能在犯錯后吸取到寶貴的教訓。
“中文如何改變了我們?”
戴嵐女士,金斯福德社區學校的校長孔子學院英語的英文,向記者透露,她持續在深思一個議題。
我們學校的學生中,不少人的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寬裕。然而,他們掌握中文后,心中充滿了自豪。學習中文不僅拓寬了他們未來的就業前景,更賦予他們優質的文化和道德教育。可以說,學習中文就是汲取中華美德的過程。
中華文化的魅力無窮,若非踏入孔子學院的殿堂,我恐怕難以想象自己的未來會是怎樣。正是孔子學院為我指明了一條實現生活理想的優質途徑。“在南岸大學孔子學院研習中醫的英國學子黃易安滿懷信心地表示。”
近年來,中英兩國關系取得了顯著進步,然而,我依舊覺得兩國之間在認知上存在一定差距。孔子學院正助力我們填補語言、文化和歷史方面的差異。眾多英國高級官員,包括我本人,都從倫敦商務孔子學院的中文課程中獲益匪淺。
在倫敦那座聞名遐邇的上議院建筑群中,我國最年輕的議員韋鳴恩向媒體人士如此闡述。
人們不禁感到驚訝:借助東方的智慧,眾多人類間的矛盾與沖突得以化解。許琳指出,在多元化發展的世界中,中華文化的地位不可或缺。然而,她更為明確地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真正復興需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中實現。目前,中國與世界的對話尚停留在文化交流的層面,距離真正的交鋒與融合,還有漫長的道路,差距尚遠。
這標志著我國教育體系首次以完整的體制和龐大的規模邁出國門,358所孔子學院以及超過500個孔子課堂的設立,不僅縮短了中外院校之間的距離,同時也為學校的成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各國孔子學院在推廣漢語教學的過程中,同時抓住中外節慶、社區重要活動等契機,舉辦了眾多中醫、武術、書法、茶藝、戲劇、舞蹈等多元化的中華文化活動。至2011年,此類活動已舉辦超過1.3萬場,吸引了722萬人的參與。
孔子學院匯聚了國內外優質資源,充分利用人才集聚的優勢,相繼邀請了眾多知名人士,如許嘉璐、袁行霈、杜維明、吳建民、于丹、馬西尼、施舟人等,赴各國孔子學院進行中華文化的傳播與宣講。
在創辦孔子學院的過程中,我們與眾多外國民眾有了深入的交流,深刻體會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語言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并逐步掌握了與外國朋友交往的技巧。
而國內外的學術交流,也可以通過孔子學院順暢地進行下去。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海峽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苗福光向記者透露,該學院高級孔子班中有一名博士生正在研究與中國相關的課題。此外,學院還選派了一些學生前往中國深造,進行更高層次的中國學術研究。這些學生未來將成為研究中國的專業人才和學者。海峽大學在中東歷史方面資料豐富,完全可以邀請我國研究中東問題的專家學者們在此開展短期或長期的學術研究。
中國駐土耳其大使宮小生、中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王開文等人發表了一系列富有深意的言論,為孔子學院賦予了新的內涵:顯而易見,孔子學院遠不止于漢語教學,它如今正開啟新的篇章,成為一條便捷的橋梁;展望未來,它必將成為一個龐大的綜合性文化交流中心。(本報記者 沈衛星 靳曉燕 沈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