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03 17:42:02作者:佚名
眾所周知,高考志愿的填報過程,堪比股市中的神奇景象。即便是股市中的股神巴菲特,也未必能在股價觸底時精準買入,然而每年總會有不少勇敢的考生在高校錄取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寶藏”。
2023年,廣東地區有一名考生憑借453分的成績成功躋身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頂尖行列,而到了2024年,河北地區又有一名學生以665分的高分巧妙地進入了清華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這兩個案例生動地展示了“選擇的重要性勝過努力”這一道理。
土木專業招生遇冷,成為了一種常見現象,早已不再令人意外。不少土木學子被困在工地上辛勤勞作,如同牛馬一般,而土木專業的分數線也未能幸免,同樣陷入了困境。
談及土木行業,人們往往首先聯想到“天坑專業”這一說法,而在互聯網領域,這一現象更是普遍,充斥著大量的“提桶跑路”現象。似乎已經無需多言,土木工程這一職業的吸引力正在逐漸減弱,其前景不再像以往那樣光明。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enjoy~
01
智能建造,另一種土木工程
在網上輸入“XX專業未來發展怎樣”進行查詢,多數情況下會發現,各個專業普遍被看衰,勸人放棄。一旦步入職場,不是屬于即將沒落的產業2024年沈陽建筑大學錄取分數線及要求,就是那些尚未嶄露頭角的朝陽行業。
在這股全民勸退的浪潮中,一度備受矚目的土木工程領域,憑借其自身實力,后來居上2024年沈陽建筑大學錄取分數線及要求,成功超越了生化環材等四大熱門專業,榮登“天坑之王”的寶座,然而,終究難逃“風水輪流轉”的宿命。
土木工程領域逐漸式微,與此同時,諸多土木相關學科紛紛以“智能”、“智慧”等具有強烈科技色彩的詞匯作為前綴,逐漸嶄露頭角,悄然興起。
以2017年增設的智能建造專業為參照,自同濟大學成為首個獲準新增此專業的院校以來,眾多高校紛紛競相提出申請,近年來,獲得批準設立智能建造專業的院校數目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截至目前,已有153所高校成功獲得批準,增設了智能建造這一專業。然而,回顧三年前,這一數量僅為70所。
招生熱潮隨之而來,住建部發布的文件顯示,2022年全國智能建造專業共招收3562名學生,而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增長至5539人。伴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也引發了諸多疑問,智能建造,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專業呢?
明明屬于土木類別,但專業名稱刻意回避了“土木”二字,這種做法反而顯得有些欲蓋彌彰。人們常常覺得這是土木工程換了一個新的名字,甚至有“土木工程更名為智能建造”的說法流傳開來。
然而,經過我們的調查統計,針對55所設有智能建造專業的院校,我們發現這些高校通常是在土木工程的基礎上增設智能建造專業,而原有的土木工程專業并未進行更名或取消。
在眾多高校中,有高達96.4%的院校將智能建造課程安排在土木工程學院進行教學,唯獨吉林建筑大學將此課程納入現代產業學院,與測繪專業的遙感科學與技術課程同在一個學院授課。
不僅學院一樣,兩個專業的課程名錄也是“你中有我”。
我們選取了六所既提供智能建造又開設土木工程專業的院校進行調研,通過對比各校的專業培養計劃,發現無論是頂尖的985高校還是普通本科院校,智能建造專業均涵蓋了結構力學、土力學、工程材料等傳統的土木工程課程,同時亦融入了計算機科學、機械工程以及經濟管理等新興學科內容,真正實現了向“智能化”的轉變。
不過智能的程度并不多,甚至有智能建造的畢業生現身吐槽:
投身智能建造領域,領略土木工程的魅力,涉獵廣泛,卻無一精通,恰似在轉行提桶時,選擇的道路更為寬廣。
這種看似更新換代的智能建造技術,卻難以避免地被網友質疑只是借計算機的熱潮炒作,被貼上“跨學科”的標簽,僅以“智能”之名來迷惑視聽,目的在于幫助陷入困境的土木工程領域實現一次逆襲。
土木工程,就這樣走上了眾人眼中“改名來改命”的道路。
02
曾經的熱門專業,涼了
盡管現在土木工程備受指責,但若將時光倒流至十數年前,那時的土木行業其實也曾風光無限。
2006年至2015年,被許多人譽為“建筑土木工程領域的黃金十年”。在這段充滿活力的基礎設施建設熱潮中,不僅目睹了摩天大樓一座座崛起,還催生了土木專業的繁榮昌盛。自2008年的392所院校紛紛開設土木專業,至2022年,這一數字已飆升至572所。
風口上的土木,一時狀元云集,“錢”景光明,只不過好景不長。
“要致富,先修路”這一理念引領下的大規模建設,使得我國城鎮化水平從2000年的36.09%迅猛提升至2020年的63.89%。然而,在國家發展模式轉型的過程中,地產市場遭遇波折,城鎮化率的持續攀升背后,卻是土木行業逐漸走向低谷的趨勢。
土木行業一度異常火爆,宛如海市蜃樓般虛幻,然而在供不應求的背景下進行的擴招,實際上埋下了嚴重的供需不平衡隱患,“土木大逃離”現象的出現變得不可避免。
《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由麥可思發布,報告指出,自2019屆至2023屆畢業生中,投身建筑工程領域的人數逐年減少,這一趨勢在五年間尤為顯著,且在所有46個職業類別中,其降幅位居首位。
土木行業的吸引力在年輕人中逐漸減弱,這股趨勢甚至影響到了高等學府的招生工作,導致錄取分數線不斷下滑。
以河北省的高考難度為例,特別是那些在土木工程領域具有顯著影響力的“建筑老八校”,其中清華大學土木專業的最低錄取排名有所上升,而其他院校的錄取排名則普遍出現了下滑的趨勢。
與往昔相比,2024年,華南理工大學在河北的錄取排名大幅下降,降幅高達近七千位次;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情況更是嚴峻,錄取排名暴跌超過一萬位。
智能建造的改頭換面并未能取得顯著成效,以沈陽建筑大學為例,該校在遼寧理科錄取的排名自2022年的41461位下滑至2024年的43893位,盡管這一降幅不及土木工程專業的三萬多名,但兩者處境相似,堪稱同病相憐。
為了扭轉招生形勢的低迷,各大高校紛紛施展獨特策略,將土木工程專業的錄取安排在提前批次以及針對貧困生的批次中,并與其他學科合并實施大類招生……這些繁復多變的招生方式,雖非欺詐,卻給人以欺詐之感。
至于分流問題,學生最終是走向“自動化”領域,還是轉投“土木”行業,這一切都取決于個人的命運和努力。
往日的土木專業,曾是眾多歷經數十載寒窗苦讀、勇奪高考頭籌狀元的聚集地,而現今卻變成了眾多希望轉專業的失意學子的匯集之所。從曾經的“高分者進”到如今避之唯恐不及的轉變,這一過程既短暫又璀璨。
未能享受到行業發展的豐厚收益,卻不幸遭遇了房價飆升、房地產泡沫破裂、建筑行業困境,嘗盡了時代帶來的種種弊端。
03
提桶跑路,許多土木人的歸宿
學子們投身于專業領域,承受著繁重的學業壓力,夜晚熬夜進行設計,忍受著身心俱疲,艱難地度過畢業關。踏入職場,擺脫了學生時代的困境,然而,他們驚訝地發現,不僅天外有更廣闊的天地,連坑外也隱藏著更為深遠的挑戰。
經過對社交平臺相關話題的梳理,我們注意到,在土木行業中,既沒有豐厚的收入,也沒有輕松的工作,且工作地點離家較遠,這些優勢一個都不具備,而且所承受的艱辛程度更是遠超常人。
在空調房中揮毫繪制設計圖紙網校頭條,手持藍圖指點宏圖,這不過是就業前的一時沖動;而在炎炎烈日下,汗流浹背,混凝土澆筑中塵土飛揚,與膩子粉、甲醛等物質同呼吸,這才是土木工程從業者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面對緊急的工期,一句“白天奮力拼搏,夜晚熬夜奮斗”,讓無數建筑工人整年不休,通宵達旦加班,偶爾實行996工作制,經常是007模式。
互聯網的 996 是剝削,但對土木人真的算福報。
在工地上辛勤勞作,付出的努力卻與所得報酬不成正比。根據《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顯示,2020屆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在畢業三年后的月薪漲幅僅為67%,勉強達到了全國本科生平均水平的65%,漲薪幅度并不理想,更有甚者,部分公司甚至出現了減薪和裁員的現象。
原本以為年紀越大越受歡迎,回顧過往,“三總五項”的目標似乎并不遙遠——土木專業的學生踏入工地,僅需三年便可晉升為總工程師,五年后則能擔任項目經理。
如今若想實現“五總十項”,便需全天候投身于項目之中,長年累月與外界隔絕。土木工作者無法與親人相見,無法陪伴孩子成長,與家人的溝通僅限于每月的轉賬。而“終身責任制”更是讓人在退休之后也難以安享晚年,頭頂始終籠罩著“工程事故”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土木工人們的建設熱情,就這樣逐漸被工地上的塵埃、生活的瑣事以及無盡的辛勞所淹沒。
土木專業的就業滿意度通常不及全國整體水平,2018屆該專業本科畢業生在五年后的滿意度達到了71%,這一數字僅略高于排名最后的建筑專業3個百分點,選擇離職轉行幾乎成了必然趨勢。
以我國某家大型國有建筑公司 T 局為案例,在 2017 年至 2018 年間,該企業一年內便失去了 302 名工程技術人才,這批人才中超過 81% 擁有本科學歷或更高學位,并且絕大多數畢業于知名院校的土木工程相關專業。
土木行業的從業者中,以年輕人為主導的群體選擇離職,其中35歲及以下的人員占據了流失人才總數的九成以上,而且,超過一半的人工作年限不超過五年,主要從事的是臨時性工作。
上一批跑路,又會有新的廉價勞動力進入。
眾多土木工程師們,他們日復一日、夜以繼日地承受著風吹日曬的考驗,不懈地修建高鐵、鋪設公路,將天險化為坦途,構筑起一座座大廈高樓,盤活了那些廢棄的項目,然而,他們發現自己大半生都在工地上度過,無法照顧到年幼的孩子,也無法贍養年邁的父母,多年來的辛勤付出,換來的卻是“三總五項”的代價——三年間總在應酬,五項考核指標普遍偏高。
盛景新經濟近期深度原創文章,歡迎點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