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2-10 15:04:14作者:佚名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這是《道德經》第48章的內容。而“知行合一”則是明朝大儒王陽明提出的理論,王陽明所提倡的心學的核心內容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是儒家大賢,他的心學自然也是儒家理論;而《道德經》則是道家的經典。道與儒兩者怎么會聯系在一起?為學為道和知行合一又怎么扯上關系的,作者的腦洞是不是開得太大,思維有些奔逸了啊?!
兩者真的沒有聯系嗎?我們來看。
要想弄明白為學為道的含義,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這種動物,看看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人,簡單來說,就是肉身和靈魂的集合體。靈魂是否存在還不確定,所以我們不用這個詞,換一種說法:人是有硬件和軟件兩部分構成的,硬件就是人的肉體,而軟件就是人的心靈。心靈包括已知的心理和未知的靈性兩部分。
未知的靈性尚未有明確的實證研究,但其存在是無可否認的,例如第六感或心靈感應等。但因其不確定性,我們也不提這一部分,關于人的軟件部分我們只說已知的人的心理。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人的心理部分,我們援引西方的心理學理論。眾多西方心理學家經過研究,將人的心理分為意識、潛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部分。
經過一百多年的研究發展,人的意識部分已經被挖掘的差不多了。差不多并不是全部,畢竟人的大腦也才開發了很少的一部分。至于潛意識部分,人類也已經了解了很多了。但對于集體無意識部分,人類的認識還是很少的。或許人的靈性部分就隱藏在潛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當中也說不定,畢竟,人類并未完全認識人的各部分心理。
以上所說的心理學理論,是西方對人的軟件部分的認識,與我們東方傳統的認識并不一樣。東方人對于人的軟件的傳統認識,中國人更多說靈魂,神識等;而佛教則說第六意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和西方的心理學理論有些相似。
東西方的理論知識雖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東西方神話中都認為人是被神(上帝)制造出來的。我們單說中國的神話女媧造人:女媧娘娘用泥土捏出了人的身體(想想我們人類制造的機器人,用各種材料制造出機身),然后對著泥人吹一口氣,賦予它靈魂(人類寫好了軟件程序,安置于機身之中,然后啟動),人就出現了;娘娘累了,不想再捏人了,就用藤條蘸著泥水然后甩出,泥水滴落在地上,就形成了人(人類科技發展,可以利用人體單細胞克隆出人,或者用單細胞無性繁殖出單個人類)。仔細想想,如果人類科技持續發展,發現了可生長金屬,并將之用于AI技術,是不是就可以真的造出人了?細思極恐啊!
扯遠了,再回到我們的主題上。我們現代人已經把自己老祖宗傳下來的好東西都丟了,轉而學會了西方人的理論。這或許是因為西方人的理論簡單易懂,且能實證,而我們老祖宗的東西卻太高深了,像“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這種理論,沒有足夠的學識真的很難理解。而且,靈魂,神識這些東西,基本沒法用現代科學(肉眼借助機械能夠觀察到)進行實證。但無論何種原因,總之是背離了老祖宗的治學道路,讓人傷感。
事實已是如此,我等也無力改變了,只能接受了。現在,我們就用西方的理論知識,來解讀老祖宗的智慧,嘗試用現代人能聽得懂的心理學知識,來解讀“為學為道”,并用這種思維理解“為學為道”與“知行合一”之間的關系。
要用心理學理論來解釋我們的經典理論,我們得先弄懂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現在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心理學中的意識和潛意識知識。
意識與潛意識
意識,作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一,是前五根的綜合反映。它的思維方式是抽象的邏輯思維,當然也能進行形象思維運算。
而潛意識,它的運算規則則是運用意象,也就是純粹的形象思維方式。
意象是什么?意象一詞有兩種表達,一種是傳統意義,一種是心理學專用名詞。傳統的意象一詞,是一種藝術表達,指的是文字等藝術表達在人腦中形成的帶有情感意義的圖像形式,例如詩詞中所描述的場景。心理學中的意象,指的是人腦中對現實世界或人自身的情感情緒所形成的靜態或動態圖像式反映,例如人腦海中泛起的狗的形象。下面所提意象,皆為心理學專屬名詞。
圖片來源于網絡
意象的表達語法是象征潛意識操控術,也就是說,潛意識中的意象,可以通過象征意義,翻譯成意識能夠識別的語法表達。例如,夢是意象的一種形式,我們可以利用對意象象征性的理解來解讀夢,如經典夢境太陽入懷,這是多么明顯的懷孕象征。
潛意識和意識的互動方式,就是對意象的歸納和解讀。也就是說,我們意識所知的內容,要進入到潛意識中,需要通過意象化,就是將之轉換成意象才行;而潛意識的內容要浮現到意識層面,就要將意象解析為意識能夠理解的字詞語言等符號。這就像是計算機運算系統,終端系統的軟件所形成的圖像文字等內容,要存儲到后臺,就得轉換成程序代碼才行,這是一個道理。
而當潛意識的意象沒有解讀到意識層面的時候,潛意識對意識的影響,是通過情緒情感的流動來表達的。
明白了這些,我們再來看為學為道及知行合一。
為學為道:
為學,就是學習,是六根對現實世界認識和反映,以及意識對文化語言等知識的攝入,是對意識的開發。為學日益,就是隨著人的自然成長以及對各種知識的學習,意識所攝入內容逐步增多,意識的開發越來越充分。這是一個漸進的增加過程。
為道,也可以說是修行,是對世界本質的理解和認識。世界的本質是從我們日常所學所知的內容中提煉出來的,是非常簡單的,因此為道就是去偽存真、去繁從簡的過程,這叫為道日損。
表面看來,為道和為學是完全相反的過程,但其實,“為道”需要以“為學”為基礎,“為學”發展的最終結果也是“為道”,所以兩者是相互作用的。
關于無為,我只能理解到其不是不作為,至于如何為才算是“無為”,請恕我學識淺薄,實在是不懂。
用心理學知識來解讀,就是說,人的前半生是用來學習和認識世界,也就是建立三觀的。而等到心理成熟了,知識面拓展到一定程度,意識層面所收納的各類知識內容就改壓縮成意象,收歸潛意識層面,成為一個人的內在素質和氣質了。再到一定階段,有了豐厚的積累的人就該反過來提取潛意識的意象,發掘自身潛力,開始認識自己了。最后,當一個人完成了內外整合,徹底認識自己之后,就進入了最后的為道階段,直至達到無為,用儒家的說法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理解了為學為道潛意識操控術,你又該問了,這與知行合一有什么關系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行就是行為。人是軟硬件合一的,軟件是指揮者,硬件是執行者。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舉止,是受軟件,也就是由心理操控的。這個心理,是整體的心理,也就是意識、潛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的綜合。
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知識,也就是我們通過學習研究或實踐總結所知道的理論知識。這些知識內容先是進入我們的意識層面,然后經過選擇壓縮成意象而進入潛意識層面,再經過篩選壓縮后融合進集體無意識層面,層層遞進,也層層精煉。而最初級的,只存在于我們意識層面的內容,算不上是我們的知識。就像是有人能夸夸其談,辯才無礙,大道理一套一套的,張口就來。但雖然能說,但他的行為卻沒有嘴上說的那么溜,大道理能說卻不能做,這種人就是典型的知行不合一,也就是說他的知識只存在于意識層面,并沒有整合進潛意識乃至更深的層面,因此算不上是他的知識。
由此可見,所謂“知行合一”,指的是理論知識只有能夠指導或影響我們的行為的程度,才算是我們所真正掌握的知識,否則就不算是我們的知識,也就是說我們還是不懂。歷史上著名的“紙上談兵”,就是典型的知行不合一,也就是說,趙括其實并沒有真正掌握兵法知識。
綜上可知,為學是基礎,人天生就是會學習,能學習,懂學習的;知行合一是中間的階段,也就是把所學知識歸納整合,收歸潛意識,真正融合進人格當中,成為自身的一部分;而為道,則是為學的終極形態--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為道為學及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