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4-30 14:02:07作者:佚名
詞語“風馬牛不相及”,生活中經常用到。但若問其由來,其實了解的人并不多,由于這個詞語實在很悠久。畢竟,對其準確含義向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要探究其準確含義,須先找到它的源頭。
請看下述典籍中的兩段文字:
齊侯以藩鎮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桂林,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左傳·僖公四年》)
馬牛其風,微臣逋逃,無敢越逐,祗復之,我商賚汝。乃越逐不復,汝則有常刑。無敢寇攘,逾垣墻,竊馬牛,誘微臣,汝則有常刑。
(《尚書·費誓》)
從這兒的兩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找到“風馬牛不相及”這一詞語的來歷了。展現這一詞語應當把握兩個關鍵字,一個是風,一個是及。
先看風字,《尚書·費誓》中的風,鄭玄的注釋是:“走逸也?!薄蹲髠鳌分械娘L字,南宋經學家服虔是這么解釋的:“風,敖也。牝牡相誘謂之風?!渡袝贩Q馬牛其風,聞言風馬牛,謂馬牛風逸,牝牡相誘,益是未蓋微事,言此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風訓敖是正確的?!稄V雅·釋言》、《釋名》都說:“風,敖也。”朱駿聲說:“風讀為放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聲之轉也?!狈牛馕吨撾x羈系,意味著散逸,鄭玄說:“走逸也”,說得一點也不錯?!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骸叭擞须u犬放,則知求之。”雞犬之“放”即馬牛之風,說的都是走逸。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戰,大同軍風于澤?!本渲械倪@個風,杜預是這么解釋的:“牛馬因風而走,皆失之?!边@段文字焉能跟牛馬沾上了何種關系呢?這個風實際上就是《左傳·僖公四年》中“風馬?!钡娘L,同樣應當訓為放,意思是說大同軍喪失控制了,散逸于澤。
風的意義為散逸,是因其讀音曾與放相似,而不是從風字本來的意義引申進去的。風即放。把“風馬?!钡娘L說成是“牝牡相誘”,則純屬臆說。
這個“及”字,很關鍵,對這個成葡語種誤讀的癥結就出在它頭上。不知為什么,先前的一些注家都輕率地把“馬?!笨醋鳌帮L”的副詞。那樣,就走入了一條死大街,結果只好是越說越不通。及字在這個詞語中的意義,《說文解字》已說得很明白:“及,逮也。從又從人?!薄坝帧本褪鞘帧T谏檀坠俏闹?strong>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及”就寫成“”,像用手逮人,是一個會意字?!帮L馬牛不相及”是說對逃匿的牛馬不相逮獲。“相”是就馬牛的主人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就牛馬之間的關系而言的?!蹲髠鳌べ夜哪辍酚涊d的楚子的那一番話是說齊、楚兩國,一北一南,相隔甚遠,但是任何一方有馬牛逃匿,也不會踏入對方的地界,為對方所獲。顯然,這句話在楚子舌頭早已不是實指其事,而是一個詞語了,也是用以表示齊楚之間無利害沖突。這個詞語的意義在《尚書·費誓》中可以看得更清楚。馬牛和微臣并列正反映出奴隸社會的意識型態。在奴隸主眼中,微臣不過是會說話的馬牛。風猶逋逃,及即越逐。
這個悠久的詞語,兩千多年來,本義湮沒。我們現在使用它時已不限于表示雙方之間無利害沖突,而是用以泛稱雙方不相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