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04 11:54:33作者:佚名
1. 元宵詩六首(上)(唐·崔冶)
不催玉鐘銀壺,天亮開鐵門金鎖,誰見月色閑坐,誰聞燈火不忍觀望?
唐代詩人崔冶的《元宵詩》組詩,描述了當時京城長安元宵節的繁華景象。史料記載:“元宵盛典,禁軍放開,夜行無阻。達官貴人、親眷屬下、商賈商賈,夜出無阻。車馬喧嘩,人不回頭。王公貴族,騎馬奏樂,以炫耀。文人墨客,皆作詩以記之。”
2.《生茶子·元宵節》(北宋 歐陽修)
去年元宵,花市燈火通明如白晝,明月高掛樹梢,黃昏后人來人往。今年元宵,月色依舊,燈火依舊,不見去年的人,淚濕衣袖。
這首詩寫的是元宵節男女約會的情景。歐陽修用“去年元宵”和“今年元宵”兩幅元宵圖,表現了同一個節日的不同情緒,就像電影電視劇里的蒙太奇效果,把不同時空的場景串聯起來。文字樸實,情調凄婉,表達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詩人懷念第二任妻子楊夫人而作。
3.《元宵詩二首·其一》(明·王守仁)
今夜故鄉元宵,獨坐蠻寨。幸有古經相伴,慶無車馬來往。春回茅屋,梅花先開。空院月圓,雪未消。堂上燈火,當思遠方科舉。
每逢佳節,人都會思念親人。元宵之夜,詩人自然是思念親人的。此時遠離親人的游子,會感到孤獨、凄涼,很自然地會懷念往事。詩人把這種感受寫得如實地,更顯得真摯、深刻。
4.《慶余庵·元宵節》 (南宋·辛棄疾)
東風夜吹萬花,吹落星辰如雨。一路寶馬雕車香,鳳笛聲動,玉壺光轉,魚龍徹夜舞。飛蛾披雪柳金絲,笑顏香消。我在人群中千尋他,驀然回首,他就在,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詩寫于公元1174年。當時,強敵環伺,國勢衰微,但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復興,而是守在江左描寫元宵節的古詩詞,縱情歌舞,佯裝太平。察覺到這種情形的辛棄疾,想要補天,卻無路可走,志愿自盡。他的激情、悲傷、怨恨交織成這幅元宵尋覓的畫卷。
5.正月十五夜(唐蘇維道)
火樹銀花開,星橋鐵鎖解。暗塵隨馬,明月隨人。舞者皆衣華服,梅花隨歌落。金烏不住夜,玉鐘不催。
盛唐時期,長安城每年元宵節都會點亮燈籠,前后三天,夜晚沒有戒嚴,觀燈人山人海,富豪車馬喧鬧,百姓歡歌笑語,融為一體,整個夜晚都在熱鬧的氛圍中度過。
6.《長恨歌·斜陽當金》 (宋·李清照)
落日融金,晚云合流,人又在何處?柳上煙濃,梅笛凄婉,春意多少?元宵佳節,天氣溫和,但會有風雨。來召集豪車豪馬描寫元宵節的古詩詞,謝他酒友詩友。中州盛世,閨房閑暇多,記得三五日留心。鋪翠冠,扭金雪柳,一簇簇絲帶爭齊。如今我憔悴,風吹霜發,夜里不敢出門。不如在簾后聽人笑聲。
此首詩為李清照晚年所作,是一首感懷古今的詩,作于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左右的臨安。詩中描寫了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都城臨安元宵節的情景,表達了李清照對故土的思念,含蓄地表達了她對南宋統治者自滿自足的不滿。
7.元宵節(明代,唐伯虎)
沒有月的燈籠不叫娛樂,沒有燈籠的月叫春。春天來了,人如玉,燈籠下的月如銀。大街上到處都是戴著珍珠玉佩的村姑,琴瑟歌唱,猶如小區里的神仙。如果不展現自己的美麗和笑容,怎么度過這美好的時光。
元宵節這樣的夜晚,若只有華燈而無明月,就無歡樂;若只有明月而無華燈,就無春意。滿街珠光玉色,是春游的村姑;歌聲嘹亮、笙笛悠揚,是社神扮演的少年。若不歡樂、不開懷大笑,怎配得上這般吉祥的日子?
8.《解語花·上苑》(北宋·周邦彥)
風溶紅蠟,露浸紅蓮,滿城燈火交相輝映。桂花流瓦。薄云散去,白衣少女即將降臨。衣裳輕盈飄逸。看楚姑娘纖腰。笛鼓喧天,人影散落,路邊麝香彌漫。因為想念夜晚的京城。只見千門如白晝貝語網校,嬉笑打鬧。車輦絲帕。相逢之處,一片暗塵隨馬而去。歲月如是。只見舊情已淡。清鐘動,飛傘歸,舞歌停。
這是詩人在異鄉漂泊,在元宵節追憶往昔的一首詩。他先寫元宵節晚上的元宵花市,月色與花市的燈光交相輝映,整個世界晶瑩剔透。嫦娥也要下凡來參加人間的慶典。接著他又在“往昔”寫京都的元宵節,從大局入手,夜市熙熙攘攘。接著又從“歲月也”開始抒發情感,抒發自己今朝不如昔時的境遇和悲涼。
9.《蝶戀花·密州上元》(北宋·蘇軾)
錢塘燈火三五夜,月明如霜,人影如畫。帳下吹笛聲,麝香四溢,馬后無塵埃。孤寂的山城老了!擊鼓吹笛,卻進入農耕社會。爐火冷,燈火昏暗。霜露落,雪白的云朵懸在田野上空。
這首詩作于公元1075年,當時蘇軾剛到密州任知州,恰逢元宵佳節,便寫下了這首詩,記錄當時在街上看燈看月的情景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