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25 08:30:28作者:佚名
南京高校行動起來
□南京日報/紫金山報記者李華通訊員楊芳
化工專業學生李志強在秋招中收獲4個offer,目前已簽約中石化茂名分公司;金融專業學生蔣欣怡在讀大學期間創業,公司業務遍布海內外……南京工業大學的學子,無論在職場還是創業,都敢于拼搏、敢闖敢拼。本期《培育新高質量生產力 南京高校在行動》欄目走進南京工業大學,了解南京工業大學獨特的辦學模式,看他們如何為培育新高質量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專業群體與產業鏈深度耦合,“金課”頻出
李志強是化工專業2003級的學生,即將畢業的他告訴記者,自己很普通。“我們班32個人,一半考上大學,另一半就業了,就業的同學中,有不少人已經拿到了好幾個offer。大二的時候,企業的老師來給我們上課,豐富和拓展了我們的認知,讓我對自己的未來有了前瞻性的認識。”李志強認為,自己專業受歡迎,除了跟自己專業是學校的王牌專業有關,跟學校的課程設置也有很大關系。
“我們重視課程設置,致力于打造‘金課’。”南京工業大學教務處處長陸春華介紹,南京工業大學堅持以招生培養帶動就業,幫助學生“就業好”“就業好”,逐步形成了“吸納企業新技術、制定專業新標準、開發新課程資源”的課程建設路徑,實現產業鏈與專業群的深度耦合。與企業聯合打造“綠色、智能、創新”三大課程模塊,改革產教融合課程184門,其中《工業控制設備》、《生物分離工程》等5門課程獲批江蘇省一流產教融合課程。
在南京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建造》課堂上,企業導師、中建二局總工程師蘇先新帶著經典工程項目給大三學生呈現了一場《裝配式整體框架結構建造技術》的課程盛宴。當全國首個高層全裝配式建筑——南京上房保障房項目亮相時,同學們紛紛驚呼“大開眼界”。在長達6個小時的課堂中,同學們普遍表示:“這樣的課堂讓那些尷尬的理論變得形象化,知識能被更好地消化吸收。”
南京工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吳飛表示,學校制定了“理論+實踐雙模塊”和“校企雙導師”的教學方案南京工業大學怎么樣,開展一體化教學。依托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實施“專業+技能+職業”體系化培養,強化“書證一體化”,全面提升學生“專業+實踐+創新”綜合能力,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崗位適用性。“我們合作的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從事綠色化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產業,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質量生產力的主要載體,我們的課程要助力新質量生產力加速發展。”
“沉浸式”實踐教育空間 學生“文武雙全”
培育優質新生產力,需要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豐富、跨學科綜合能力強、能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人才。“近年來南京工業大學怎么樣,我校聯合中石化、中建、華潤等300余家龍頭企業開展工程人才‘定向’培養,引進行業導師、教授216人,走進課堂,圍繞真實問題、真實場景項目開展150余場案例式、探究式教學。”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陸衛東介紹,學校實行“學科基礎—專業基礎—實踐訓練—工程設計”的課程實踐教學,30%以上的實踐課程從課堂延伸到企業車間,學生全部進入生產企業一線開展真實場景工程訓練,打造“沉浸式”實踐空間,學生“文武雙全”,能搞科研、能解決問題。
一年多時間,他們共發表SCI論文2篇、EI論文1篇、核心論文3篇,獲授權發明專利7項。兩年前,該校交通學院紀展鵬、趙毅新、李帥學、王源、蔡新濤四名學長和一名學弟學妹的組合,在校園里引起“轟動”。“我們五個人都選擇留在學校讀研,都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近日接受采訪的紀展鵬說,他們在本科三年級時就加入了南京工業大學—吉歐本科定向培養科研團隊,在導師的企業項目幫助下,大量的創新創業實踐訓練激活了他們的科研潛能。
低碳與智能建造產業學院與中建八局三公司合作,采取“校企聯合組隊、教授全程跟蹤”的方式,在阿里巴巴江蘇總部項目開展雙創訓練,不僅高效優質地完成了工程項目任務,還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助力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高級制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茍利杯”高校BIM預制裝配式大賽等高水平賽事中斬獲優異成績。
被浙江大學保送直博的化工學院2020級本科生幸志偉自豪地介紹,在校期間,他參加過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多項科技活動,獲得過20多項榮譽。其中,獲得第十七屆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大賽特等獎的項目,使某石化企業年產9.5萬噸,能耗降低33.3%,綜合效率提高39.4%。
打造產學研服務平臺,
創新成果豐碩
“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創業型大學”是南京理工大學的奮斗目標。夢想成為上市公司掌門人的蔣心怡貝語網校,2020年報考南京理工大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南京理工大學。
該校化工專業是王牌專業,蔣新益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創辦了小微企業南京威蘭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他的專業是金融,但可以旁聽化工課程。當公司遇到瓶頸時,“名師團隊”隨時可以伸出援手。在學校各類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的支持下,蔣新益與公司合作伙伴對電脫鹽脫水技術進行優化升級,采用雙進油雙電場方式,原油處理單位產量提高40%,用電量節省50%左右。該項目榮獲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記者了解到,為了讓工科生在真實問題、真實情境中接受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鍛煉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華南理工大學以1個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18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326家行業龍頭企業為主體,建成了“單、十、百”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并與行業、企業、政府聯合建設了12所“國家-省-校”三級現代產業學院和1個省級產教融合重點基地。
在新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下,2013年以來,學生完成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9700余項,獲得自主知識產權586項,100余名畢業生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榮譽和科技獎勵,3000余名畢業生創業,24家企業成功上市,2人入選福布斯中國精英榜。
南京日報2024年4月25日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