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8-16 11:01:20作者:佚名
一首歌曲不借助主流媒體的推廣,不借助影視作品的熱度而走紅,實屬罕見。《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是一個特例。因此,它為何能從草根階層在網上傳播開來,進而登上“央視春晚”舞臺,其原因值得探究。
一首歌曲要引起聽眾的共鳴,必須有真善美的情感內核,有獨特個性化的表達風格,還必須符合大眾的審美趣味,才能引發大眾的情感燃點,得到廣泛的傳播。
“那一夜的雨沒能留住你,山谷里的風陪我哭。”歌手凄美的哭聲勾勒出孤獨無助的心態,視覺敘事營造的懸念可可牧羊人原唱,勾勒出聽眾的求知欲望。“我愿意陪你翻越雪山、越過戈壁”的真情告白與“你卻不辭而別、斷絕了一切消息”的強烈反差,將主人公與心上人悲情的愛情故事展現得淋漓盡致,讓整首歌充滿了近乎戲劇化的張力。
是什么讓牧羊人如此心碎?因為他聽說心上人“嫁給了伊犁”,這看似無情;但了解后才知道,原來被歌星惦記的原型養蜂人之所以“斷絕聯系”,是因為她有兩個孩子,不想給心上人增加負擔。這一下子把普通的情侶關系上升到了無私利他行為的層面,從而觸動人們深深的惋惜和敬佩,對某些世俗功利的社會現象,會有洗滌和凈化的作用。
可以說,正是這種“看似無情,實則有情”的人格高度和真善美勾勒出的審美境界,構筑了人們百聽不厭、百聽不厭的心理基礎。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的成功,不僅得益于歌詞的好,更得益于美妙的旋律。眾所周知,旋律雖然不具備語義特征,但卻是一首歌曲的靈魂,是引發情感共鳴、為歌詞插上翅膀的最佳媒介。一旦與具有具體表達功能的歌詞相結合,音樂的感染力魅力便會轉化為生動情感的有力陪襯。
仔細分析,這首歌的旋律設計也十分精妙。為了表現歌手懷舊傷感的心態,作者采用了新疆風格的民族七音音樂,并使其偏向小調。旋律線以克制的遞進式開始,向上延伸,在略帶抒情色彩后,旋律向下,轉為嘆息。這使得旋律的上升、發展、過渡和結束非常“合乎邏輯”,為后續的情緒爆發積蓄了動能。
“講究”的另一特點是音樂動機的選取簡潔而不復雜,優美而不做作,經過最初四段旋律的不斷重復、逐次疊加,最終發展成如火山爆發般的能量。高音區徘徊的“心上人”幾乎用哭腔傾瀉出歌手心中的疑問和吶喊。歌曲唱得熱切而果斷,撕心裂肺,但其實表達的卻是明知無果后的絕望和遺憾;如此一來,再一次觸動了聽眾的心靈,最大程度地喚起人們的感嘆和共情。
歌曲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魅力,或者說其顯著的審美特征之一,在于參與者一旦進入情境,就不再以旁觀者的身份去欣賞或描述,而是立刻轉換角色,“借他人酒杯,傾吐自己的郁悶”,直接將自己“帶入”某種意境中,盡情地抒發。因此,更容易激起有過類似經歷的人的情緒激動,讓他們覺得歌曲中的每一句歌詞都像是在寫自己可可牧羊人原唱,所以在歌唱時,就相當于驅逐了與外界隔絕的感覺,宣泄了自己,更貼近了過去。正是這種審美特征,能夠將人們熾熱的情緒投射或傾注到懷舊和歌唱的對象上,更容易激起人們潛在的心理共鳴,從而俘獲更多的聽眾。
總體來看,這首歌的歌詞雖然沒有一些唯美古風歌曲“動情華美”的華麗,但卻因為樸實、真摯而格外打動人心;旋律雖然沒有一些標新立異的曲調那樣刻意雕琢,但卻因為找到了與聽眾心理的最大公約數,更加符合上層和大眾、老少皆宜的審美;再加上演唱者在極具魅力的曼陀林伴奏下,將憂愁化作酒、將孤獨化作詩,自然而然地彌合了老、中、青三代人的隔閡,創造了當今樂壇難得的奇跡。
古文獻《樂經》云:“樂,心之運動;聲,樂之象;文采、韻律,聲之飾。”王國維在《人間詩話》中,把境界、內涵視為文學創作的關鍵,認為有了審美境界、有了深刻內涵,自然就會成為高格調。
或許《可可托海牧歌》的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未必就遵循了這個原則,但在他有意識地追求美麗的故事、譜寫優美的旋律、描繪美好的意境時,卻無意間遵循了這一美學原則,無意間踏入了歐陽修在《玉樓春》中所說的“人生有情,有情有愛”“一曲能使人心痛”的藝術境界。似乎驗證了古今中外名作皆是如此,何必費盡心機去尋找圣人呢?!
我們相信,正如那首膾炙人口的《康定情歌》讓康定這個邊境小村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一樣網校頭條,人們喜愛的歌曲在走紅的過程中,也會逐漸被人們熟知、被印象、被符號化,甚至被演繹成一個獨特的地域IP和一張旅游音樂名片。鑒于《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這首歌的火爆,我們幾乎可以預測,可可托海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地方,會成為人們爭相打卡的愛情圣地和旅游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