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2-16 11:54:39作者:佚名
他填寫了一所二線院校鄉村教師定向培養方案,專業是英語。畢業后,他將回到贛榆,成為一名英語教師。這個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是341分,他足足超出了27分。這27點包含了很多名校的入場券。
下午1點左右,蔣榮春去向同學借了一臺電腦。還有不到兩個小時,高考報名系統將關閉。一旁的同學勸他:“你仔細想想。”他對著屏幕上的系統界面,點擊修改,然后退出。再次單擊,然后退出。
兩點半,蔣榮春關上了電腦。 “如果你不改變的話,我們就保持原樣吧。”
蔣榮春學生
蔣榮春一直是個好學生。中考第一名、連云港市物理競賽一等獎、城頭中學2019年高考理科第一名、年級第一名……這些里程碑式的榮譽勾勒出一所成績優異的高中。大綱和填寫的細節也可以證實這一點:高二的一次英語模擬考試中,有一道任務型閱讀和寫作題。全班共得9分,姜榮春一人得了8分。英語老師說所有老師都不可能拿滿分。
當班主任盛乃東回憶起這個學生時,腦海中浮現的一件小事是,從門衛到沒教過課的老師,所有人都認識他,因為他每天都小跑著走進學校:一個不肯浪費的學生。一點時間。
高二前,成績優秀的蔣榮春立志學習法律,目標學校是西南政法大學。
兒子姜榮春
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蔣榮春向我們解釋了選擇第二所學校的原因:師范、英語、回家,缺一不可。師范學校一直是我的理想;英語是我的愛好;回家是我必須做的事。
蔣榮春家住城頭鎮皮黃墩村。
距離村口步行五分鐘,春聯褪色的大門就是他的家。左邊門上寫著“門迎百福”,右邊寫著“戶那千香”,最后一個字不完整。
推開門,光線很暗,一片雜亂。旁邊一扇不起眼的小門里面,就是姜榮春的房間。由于雜物堆積,房間門無法推開,必須側身才能通過。
圖為蔣榮春的房間
姜榮春父母住的房子在后半部,墻壁是新裝修的。據介紹,裝修資金是村里提供的,作為危房補貼。一萬多塊錢,勉強蓋了一座新房。新房子里還留有一個門的空間,但是卻沒有門。窗戶位置都被磚塊填滿了。屋子里除了一張床和一張小桌子之外,堆滿了雜物。事物。
圖為蔣榮春父母的房子,沒有門、沒有窗。
整個屋子里能用的電器只有兩個,一個電風扇和一個小電視。電風扇是志愿者阿姨送的,放在小桌子旁邊。蔣榮春平時就在小桌上看作業。
蔣榮春的父親和母親都很年輕,都60多歲了。我的父親身體不好,有肝病,我的母親有精神障礙。在這里住了十幾年的鄰居對這家人并不了解,除了基本信息之外,交流不多。
他從小就得學會照顧別人。爸爸不能干重活網校頭條,不能讀書,也不知道該買哪個噴霧瓶。媽媽不能一個人出去——她有一次一個人出去迷路了,后來發現她在幾英里外田野里的一個廢棄小屋里待了三天。從此以后,他們再也不敢放過她了。出去。小時候,他跟隨父親下地干活。他手腕上的傷疤就是證明——他七八歲的時候,跟著父親割稻子,不小心被稻子劃傷了。他的父親在路邊拔了兩把草,把它壓成碎片。我給他包扎止血,然后就讓他一個人待著。這是一種多刺的草,據說可以止血。
在選擇高中時,他放棄了縣里較好的高中,選擇了離家較近的城頭高中。這樣一來,他一年可以節省7000至8000元。但貧窮給他帶來的不僅僅是有限的選擇,還帶來了來自他人的歧視。蔣榮春多次向記者提及“有色眼鏡”一詞,這并非空穴來風。
他上初中時,因為家和學校都遠連云港高級中學分數線,父親從廢品場給他買了一輛自行車。當其他孩子被父母接送上下課時連云港高級中學分數線,他卻騎著一輛破舊的汽車脫穎而出。很多孩子都嘲笑他,他的心態很不平衡:“我沒有傷害你,也沒有讓你幫我,你為什么連基本的尊重都不能給我呢?”
這些事情蔣榮春從來沒有告訴過家人。自從發現父母連續10多天不在家時,他只吃價值1元多的咸菜后,他就不再向家人提起這些事情。 “努力學習,用自己的努力改變未來”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正如他的英語老師鄭金戈告訴他的那樣。這位“不戴有色眼鏡,很有愛心”的英語老師,引導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人生選擇。
高二的時候,蔣榮春看了一部紀錄片,名叫《高考》。同樣的貧困狀況,讓蔣榮春對紀錄片中農村孩子的處境感同身受,“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復制品”。從此,他改變了原來主修法律的想法,主攻教師專業。在高考前的國家專項招生計劃中,他報考了湖南師范大學英語教師專業。高考成績出來后,河海大學(常州校區)要求他去市里面試,但他最終沒有去,因為“不是師范專業”。
圖為紀錄片《高考》劇照
在填寫申請表之前,班主任勸了他好幾天,朋友們也勸他想清楚。 “如果你這樣填寫,你就會看到生命的盡頭。”他也曾猶豫過,但最終還是選擇相信“這要看人為決定”,“選擇了就不會后悔”。三年前,他做出了自己的決定,放棄了更好的平臺。接下來的三年,他遇到了最好的老師和校長,他一點也不后悔。這一次,他依然相信自己的決定。未來,他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鄉村教師,讓更多的鄉村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 “我也是一個非常上進的人,努力上進。”
圖為該書扉頁姜榮春的文章
在影響姜榮春人生選擇的紀錄片《高考》中,有一個細節讓他印象深刻,那就是孩子們乘坐公交車去考試。距離很遠,車開了很長一段時間,孩子們拖著大大小小的書包。下車后,他們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必須接受考驗,面臨命運逆轉的時刻。
6月6日中午13時,蔣榮春也跟著校車前往近20公里外的贛榆高級中學考場,參加高考。
那天天氣很好。他坐在車內第七排靠窗的座位上,看著窗外閃爍的麥田。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如果沒有考到360分就會重考,但他擔心重考會讓家里花掉很多錢,還要多花一年時間。想了想,車就到了。他拎著大大小小的袋子下了車,看到了完全陌生的教學樓和宿舍樓。
那個時候,這個18歲的孩子就已經想過,接下來的幾十年自己要怎么走。
江蘇廣播電視臺連云港市中心站 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