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1-06 09:14:38作者:佚名
昨晚,表姐打電話向我訴苦,說最近她7歲的女兒就像火藥一樣,天天“唱反調”她,容不下任何人說錯話。
比如上周六晚上,孩子沒好好吃飯。他到處摘胡蘿卜,卻不肯吃。他還時不時地逗弄弟弟。這頓飯吃了快一個小時了,他還沒吃完。
她很生氣,命令孩子趕緊吃飯。結果,女兒扔掉了筷子,大聲哭喊:“我不要,我不要!我討厭胡蘿卜,更討厭媽媽!”
孩子大喊一聲后,轉身沖進房間,并把門關上,不再與母親有任何聯系。
后來,父親在安慰女兒時,才明白了女兒發脾氣的原因:我已經跟媽媽說過好幾次了,我討厭胡蘿卜小花媽媽日記,你為什么非要逼我吃呢? !
事后,母親反思,覺得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女兒是不對的,于是向女兒道歉,母女倆和解了。
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也許很小,但如果父母愿意理解小花媽媽日記,也許就能渡過難關。
相反,父母的盲目否認和指責,只會迫使孩子在沉默中徹底爆發。
重慶一名9歲男孩因作業與媽媽發生爭執。由于無法忍受母親的嚴厲斥責,他最終跳樓自殺了。不幸的是,他死了。
沒想到孩子會因為一時憤怒而選擇跳樓自殺。還沒來得及綻放的生命是多么可笑?
孩子這樣發脾氣釀成的悲劇還有很多。
這不禁讓我們深思:這些孩子到底遭遇了什么?
這么年輕的年紀,需要多少委屈和痛苦,才能如此歇斯底里地發脾氣,甚至不惜犧牲還沒有來得及綻放的生命? !
中國有一種說法,七八歲的孩子厭惡狗。
別以為這只是一個玩笑。兒科醫生通過實驗研究證明,7-9歲是人生的第二個叛逆期,也稱為“兒童叛逆期”。
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同于嬰兒期的嬰兒,而是現在已經是準成年人了,他們不再希望被當作孩子來對待。
他們一方面想逃避大人的控制,但另一方面又非常依賴大人。所以,這個時候,他們的內心是極其矛盾的,很容易發脾氣。
在生活中,它常常表現為:
他只喜歡聽好話,但如果事情不順利,他就會發脾氣;
她熱衷于追隨自己的性子,經常在做作業時故意做出小動作,發出各種聲音不睡覺,早上纏綿不肯起床……
越是要求他聽話,他就越是故意胡作非為,一次次違反規則,像個“小惡魔”;
我的心情起伏不定,如三月的一天。前一秒風平浪靜,下一秒電閃雷鳴,我怒不可遏……
總而言之,對于7-9歲的孩子來說,負面情緒的觸發因素有很多。有時候根本不需要理由,只是本能的想哭、想鬧的欲望。
回想起來,小時候的我們,也曾有過莫名的不開心,想哭、想鬧的時候。
正如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發脾氣和快樂、悲傷一樣,都是情緒宣泄的正常表現。
發脾氣的孩子也只是孩子,和大人一樣,他們有感到高興、生氣、悲傷、快樂的權利。
其實,孩子發脾氣應該是一件好事。至少與沉默相比,我們可以通過他們的反抗發現問題,從而將損失降到最低。
記得在一個綜藝節目里,有一個男孩叫小花。他原本熱情地邀請孩子們一起吃飯,突然發怒,扔書、砸枕頭……
媽媽氣得把他拉到一邊指責他:“你又做什么……你為什么不聽話?你想做什么?!”
爸爸看到小花哭,一開始就試圖勸阻她:“該吃飯了,該玩你的恐龍了。”
然而,看到孩子還是無法平靜下來,父親決定采取更殘酷的措施——“為家人服務”:“我拿著尺子來了!你該吃飯了……”小花卻哭了起來。更難。 。
出了什么問題?后來我才知道,孩子發脾氣的“始作俑者”是家長!
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每次小華表現稍有不妥,父母只會打他、威脅他……
久而久之,當小花面對別人不同意她的要求時,她就會開始大喊大叫、攻擊別人,甚至出現自殘的行為。
雖然,一開始,她的父母否認了小花的情緒,認為她發脾氣是不好的,是不被允許的。
慶幸的是,小花的父母終于通過小花的發脾氣了解到了對她教育的弊端。
如果他們不積極看待貝語網校,繼續打壓孩子,強迫孩子壓抑自己的不滿,真的很難保證孩子最終不會走向更深的極端!
正如作家雷布思所說:“當孩子對你生氣時,他希望你走進他的內心,解決問題。我們應該感到高興。”
換句話說,只有當孩子對父母感到信任和安全時,他們才敢發脾氣。難道我們不應該為此感到高興嗎?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利·布萊恩在《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孩子任性、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身體和情感發展超出了他們的溝通能力。
換句話說,孩子太小,無法清楚地表達自己想做什么。
因此,他們常常不耐煩、無奈,只能用最簡單、最粗暴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不滿。
我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令人心痛的故事:
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我會突然因為某種原因感到不高興或者委屈。我想說點什么,但又無法解釋清楚。我只是想得到父母的安慰和關心。
但他們卻總是回罵我“不聽話”、“不講道理”。我當然不能接受,開始發脾氣。
當我的父母生氣時,他們把我鎖在門外,并警告我,如果我表現不好,他們就不再要我了!
那時候我就決定沒有人會愛我了,我真的想過死。
我不敢和任何人傾訴,只能把這些委屈和不滿都寫在日記里。
后來,媽媽看了我的日記,不但沒有愧疚,反而又罵了我:
“我為什么會生出你這樣的東西?!就算你每天不聽我的話,你還模仿別人寫日記,你真的死了之后打算做什么?你打算用這些作為我的財產嗎?”你真的死后的“證據”?
繼續做吧,我倒要看看你到底有多大的委屈,最后把我逼死,你就成功了! ”
聽完這句話,我的心徹底涼了。之后我就找了很多自殺的方法,吃安眠藥、上吊、割腕、被車撞……
甚至在深夜兩點,我就偷偷爬到了36層的頂層,久久地凝視著雪天……而那時的我只有8歲。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感到脊背發涼。如果女孩就這樣跳下去,或許對她來說是一種解脫,但對母親來說,今后她要承受多大的壓力?
心理學家吳志紅說:
“當孩子的活力被看到時,它就會變得善良,比如激情和愛;當孩子的活力看不見時,它就會變得黑色,比如憤怒和攻擊性,這是破壞性的。”
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重視,他們仍然會感到溫暖,感受到父母的愛,他們也會變得更好;
但如果你受到誹謗和批評,這些痛苦就會在你的心里腐爛、潰爛,最終痛苦會深入你的骨頭。
我問你,你真的想要一個從不發脾氣,卻傷痕累累的孩子嗎?
其實,當孩子深陷負面情緒時,正是我們為他們樹立規則感的最佳時機。
但對于大多數父母來說,困難不在于教孩子規則,而在于如何讓孩子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感受到愛。
曾幾何時,國外有一位父親處理女兒發脾氣的方式,堪稱“教科書”般的例子,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第一步是了解孩子的感受,讓他們學會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
“我知道你現在不高興。”
“你不必高興。”
“生氣沒什么大不了的,你可以生氣,你可以對我生氣,對你媽媽生氣,對你妹妹生氣,甚至對你自己生氣。”
第二步,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無論你有多生氣,或者對誰生氣,你的父母都愛你,我們會保護你。”
第三步是了解并傾聽情緒低落的根本原因。原來,女兒不喜歡父親責罵她。
每一個細節都體現了父親對女兒負面情緒的耐心和尊重。他不僅主動了解孩子的心情,還主動真誠地想幫助他們一起解決問題。
可見,高情商父母的態度,就是孩子希望的種子。
一句“我知道”勝過真誠的解釋;
說“我也能行”,比簡單粗暴的壓制要好;
一句“我理解你”勝過千言萬語的安慰。
正如心理學家赫爾巴特所說:“孩子需要愛,尤其是當他們不值得愛的時候。”
而這難道不是解決孩子發脾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嗎?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太心煩意亂,這個時候也不要和他們“硬碰硬”,否則最后兩敗俱傷。
化解負面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更多的愛來沖淡它、改變它。
希望每個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都能得到父母的積極對待,最終能夠牽著父母的手一起克服,變得更加堅強~
*來源:本文轉載自花拉拉兒童美術(ID:hualala61):①免費兒童繪畫課程②實用幼兒園手工指南③天天分享藝術啟蒙小竅門,媽媽們的育兒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