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5-16 16:52:32作者:佚名
沈陽農業大學農學院源遠流長,其成立之初源于1938年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的設立。1952年,隨著全國高等學府院系結構的調整,該系并入沈陽農學院,并正式成立了農學系,下設農學和農產品加工兩個專業。到了1958年,又增設了農業氣象專業。1965年,學校對系和專業進行了新一輪的調整,農學系增設了農學、土壤農化以及植物保護三個專業。1977年沈陽農業大學農學院,高考制度得以恢復,農學系內設立了農學以及農業氣象兩個專業。到了1980年,農業生態學教研室應運而生。1996年,農業部正式批準,在原有的農學系、園藝系和植保系基礎上,成立了農學院,并設立了農學、蔬菜、果樹、植物保護和農業氣象等多個系。1998年,又新增了生態學和農村區域發展兩個專業。1999年,農業部批準后網校頭條,原農學系與農業氣象系合并,正式成立了新的農學院。該學院下轄農學、應用氣象、生態學、農村區域發展等四個本科專業,以及種子生產檢測及經營這一專科專業。到了2012年,農學院又增設了大氣科學和種子科學與工程兩個新的本科專業。
農學院開設有五個本科專業,包括農學、種子科學和工程、應用氣象學、大氣科學以及生態學。在這些專業中,農學被譽為國家特色專業和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生態學則是學校的示范性專業。此外,應用氣象學和大氣科學專業在東北地區獨樹一幟,是本地區唯一的氣象類本科專業。學院還設有作物學博士后流動站,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在作物學領域,同時在大氣科學和生態學領域設有一級學科碩士點。作物學領域內設有四個博士研究方向,分別為作物栽培與耕作技術、作物遺傳與育種研究、作物生物技術應用以及持續發展與推廣策略。該學院設有作物栽培與耕作、作物遺傳育種、作物生物技術、持續發展與推廣、大氣科學、遺傳學以及生態學等七個二級碩士研究方向,其中作物栽培與耕作學領域為國家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領域為遼寧省重點學科,而作物學一級學科則被評為遼寧省一流學科沈陽農業大學農學院,位列第一層次。學院設有作物栽培與耕作、作物遺傳育種、生態學、應用氣象學、農村區域發展、大氣科學以及種子科學與工程等七個教研室;并擁有水稻、特種玉米、花生和大豆四個科研實力強大的研究所;同時,還建有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北方粳稻育種栽培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遼寧)”;設有為本科生提供實驗教學的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糧食作物生產實驗教學中心;共建有省部級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北方粳稻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以及多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心),如農業部東北水稻生物學與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農業部東北地區作物栽培科學觀測實驗站、國家水稻區域技術創新中心、農業部北方超級粳稻原原種擴繁基地、農業部超級稻成果轉化基地、沈陽農業大學國家水稻原原種擴繁基地;此外,還包括遼寧省的重要科技平臺——遼寧省生物炭工程技術中心以及遼寧省玉米育種工程技術研究分中心等。該基地占地面積超過510畝,包括旱田和水田教學科研基地,另有校外實驗基地約900畝,實驗教學用房面積達10200平方米以上,配備儀器設備3700余臺件,總價值超過10650萬元。
自2012年起,共獲得批準的課題數量達到279個,其中112個為國家級課題,2個為重點項目,123個為省部級課題,累計到賬經費達2.77億元。在這些研究成果中,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有3項,遼寧省科技進步獎包括一等獎7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5項,中華農業科技獎2項,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2項,遼寧農業科技貢獻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撰寫并發表了720篇學術論文,其中SCI收錄的有121篇,EI/ISTP收錄的有22篇;擔任主編出版了10部著作;獲得了11項專利授權和1項軟件著作權;通過了國家審定的新品種有6個,省級審定的有19個。與包括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國際水稻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23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研究聯系,學術交流十分活躍。
該校教職工總數達132名,其中包括33位教授(研究員)和38位副教授(副研究員)。該校擁有一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各一名人選,國家級人才支持計劃一名,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的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一名,遼寧省“院士培養工程”一名人選,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一名,國家或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五名,遼寧省攀登學者兩名,遼寧省特聘教授五名。此外,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創新團隊一個,中青年領軍人才一名,青年拔尖人才一名,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十名。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四名,遼寧省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兩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十一人,其中四人被評為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教育部和遼寧省共有六個學術創新團隊。
農學院目前擁有本科生1039名,碩士研究生446名,博士研究生130名,以及博士后22名。該學院每年為國家輸送了眾多專業人才,這些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農業管理部門、科研機構、高等教育機構、農業企業和推廣部門等地,分別從事著管理、科研、教學以及推廣等工作。
農學院的學科建設完善,教學設施先進,教師隊伍實力強大,其教學質量、科技創新實力以及學術地位均位居全國前列。全院師生齊心協力,勇于開拓,積極進取,傳承和弘揚了優秀的傳統和作風,滿懷激情地迎接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