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6-14 20:43:48作者:佚名
沈陽理工大學的前身是東北軍區軍工部的工業專門學校,該學校成立于1948年。到了1960年,這所學校升級為沈陽工業學院。隨后,在2004年,學院正式更名為沈陽理工大學。該院校由遼寧省人民政府及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同建設,亦系遼寧省人民政府與我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及兵器裝備集團公司聯合共建,同時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院校、承擔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教育任務、具有國防教育特色,并設有高水平足球運動隊。
學校的占地面積達到113萬平方米,校舍的建筑面積則為44.4萬平方米。校園內部構建了局域網絡沈陽理工大學怎么樣,圖書館的面積有4萬平方米,藏書量達到143.55萬冊。學生們的文化體育設施一應俱全,包括標準運動場和大學生文體中心,這些都為學生們的全面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東北地區僅此一家的兵器博物館坐落于此,它不僅是國家級的科普教育機構,還是遼寧省乃至沈陽市的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學校擁有16所學院(部)和58個本科專業,構建了以工學為核心,強調國防特色,并實現理、工、文、經、管、藝等多學科共同發展的學科專業結構。同時,學校擁有完善的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以建設一流本科專業為標桿,學校持續強化適應應用型人才需求的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本計劃涵蓋2個專業,分別屬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范疇;設有3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基地,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基地,以及1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此外,還有8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基地。在課程建設方面,擁有2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和47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同時,設有18個國家級及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以及1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學校目前擁有教職工1663名,其中包括1位雙聘院士,486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導師,以及569位高級職稱的專任教師;此外,有15人次被評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級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還有省學術頭雁、省領軍人才、省特聘教授、省教學名師、省優秀教師、省“興遼英才計劃”、省“百千萬人才”百人層次、省高等學校創新人才等榮譽,共有107人次獲得;同時,學校擁有1個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和7個省高等學校創新團隊。
學校目前擁有全日制在校生共計17945名,其中國際本科生達到15403人,博士及碩士研究生共計2542人。學校設有1個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貝語網校,以及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時,擁有12個碩士學位授權的一級學科,2個二級學科,并在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翻譯、會計、工商管理等領域設立了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沈陽中俄科技合作基地享譽國家級,同時設有國家863高技術發展計劃重點實驗室,并擁有一個省級高校的重要科技平臺。學科建設方面,包括5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認定的特色學科,1個遼寧省的一流學科,以及5個遼寧省的重點學科。科研實力雄厚,設有2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并擁有7個省級高等學校的科研創新團隊。近段時間里,學校緊密圍繞行業與地方的經濟進步,持續深化特色建設沈陽理工大學怎么樣,聚焦核心研究方向,同時不遺余力地推進人才與團隊的建設,努力壯大和拓展優勢學科,科研能力顯著增強,科研活動也迎來了迅猛的發展。自“十三五”規劃實施至今,該校已承接各類科研任務1500多項,成功獲得國家科技領域的重大專項及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共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8項,以及國家國防科工局、裝備發展部等相關部門的型號及預先研究項目31項。此外,學校還榮獲省部級及以上級別獎項20項。在知識產權方面,共獲得授權專利661件,并在SCI、EI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596篇學術論文。
學校積極推行“開放興校”的發展策略,持續挖掘與俄羅斯等國的合作潛力,并不斷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協作。學校已與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英國、美國、法國、德國、芬蘭、加拿大、馬來西亞在內的多國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固的合作伙伴關系。波蘭西里西亞技術大學與我方合作,成功獲得教育部批準,共同開展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此外,我們還與英國、波蘭、法國等國的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實施了包括4+0、2+2、3+1等多種模式的中外校際交流項目。我校與俄羅斯多所知名學府,如托木斯克理工大學、托木斯克國立大學以及圣彼得堡國立經濟大學等,攜手推進了中俄聯合培養2+2項目,成功培育了大量具備“專業+俄語”雙重技能的國際復合型人才。自2012年起,我校榮幸地被納入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赴俄羅斯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優先選拔院校名單。學校已成功培養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000名的留學生。同時,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旗下的9個研究所攜手,共同設立了4個設施先進的合作實驗室。此外,學校還與俄羅斯托木斯克國立大學合作,共建了孔子學院以及國家級的普希金俄語中心。
七十載風雨兼程,該校始終堅守高等教育的使命與擔當,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與國家命運緊密相依,成功將一所專注于單一學科的軍事院校,發展成為以工學為主導,融合理、工、經、管、文、藝等多學科于一體的綜合性大學,既服務于遼寧地區,又面向全國,且具有鮮明的國防教育特色。自建校至今,該校已為國家輸送了超過13萬名各類高級專業人才,他們對于民族復興、國家繁榮昌盛,以及國防現代化、經濟建設以及社會的發展進步,均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在新時代,學校將堅定不移地承擔起“立德樹人”的核心使命,采納“特色塑造學校、人才強化學校、開放推動學校、文化治理學校、質量鞏固學校”這五大發展戰略,恪守“愛國奉獻、自強不息、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堅守“弘志勵學,德才兼備”的校訓,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內涵建設,提升教育品質,努力將學校打造成為特色突出、水平高超的應用型大學,為此而不懈努力。
(數據截止2021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