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6-28 21:55:18作者:佚名
引言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成立于2000年,該學院由中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攜手成都理工大學,在亞洲最大的受控核聚變實驗基地共同創建,是我國核工業系統內唯一的普通本科院校。學院堅守“兩彈一星”的崇高精神和“四個一切”的核工業精神,將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強烈的時代使命感作為其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的核心。
為深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執行力度,強化師生對家國情懷的認識,學院黨委依托校內中核集團首批黨性教育基地、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核聚變博物館”,積極打造傳承紅色精神的校園教育環境。同時,創新黨內活動的內容、形式和載體,提升組織生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充分利用中國核聚變博物館,弘揚老一輩核工業者投身國防、無私奉獻、辛勤耕耘、不懈奮斗的愛國情懷,激發師生積極進取、立志成才的熱情四川核工業工程學校,學院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動。
一、工作背景
學院黨委高度重視由老一輩核工業人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紅色文化傳統,故在2012年,以我國首座位于受控核聚變實驗基地的“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一號裝置為核心,并結合搜集和匯編的大量核聚變裝置資料及珍貴的歷史文獻,成功建立了“中國核聚變博物館”。該館每年吸引著3萬余名校內校外黨員進行黨性教育,同時也有近10萬名社會各界人士前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國核聚變博物館的遺址承載著我國創業伊始時,針對人類未來理想能源問題所展現的決心與堅韌意志。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強硬件建設,完善活動平臺。中國核聚變博物館,作為我國乃至全球獨一無二的博物館,其建筑規模約2900平方米,館內展陳涵蓋了眾多內容:首先,展示了中國磁約束受控核聚變研究的發展歷程;其次,介紹了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輝煌歷史;再者,對時代先鋒——核聚變科學家進行了詳細介紹;此外,還設有受控核聚變科普展區;同時,對中國的環流器一號、二號A、二號M進行了詳細介紹;并對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及其他受控核聚變研究裝置進行了展示。值得一提的是,館內還設立了“黨員初心室”,為黨內活動提供了完善的設施和條件。近年來,該單位榮獲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稱號,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錄,并被納入“中央企業首批工業遺產名錄”以及“中核集團首批黨性教育基地”。此外,它還被評為“全國核科普教育基地”、“全國工業博物館聯盟理事單位”,以及“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同時,它也是“四川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二)在主題教育的框架下,我們積極組織黨內活動。作為中核集團認定的首批黨性教育基地四川核工業工程學校,以及樂山市的黨性教育基地,校內外的黨組織都將中國核聚變博物館視為開展黨內活動的重要平臺和高端場所。在各類學習教育活動期間,每天都有眾多黨組織走進博物館,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他們在此感悟“兩彈一星”精神中的英勇事跡,沐浴“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的洗禮。此舉旨在激勵廣大黨員和青年學子,學習科學家們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以及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他們立足于本職工作,敬業奉獻網校頭條,以實際行動踐行先輩們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的崇高理想。
(三)學院黨委致力于課程建設與活動創新的探索,依托中國核聚變博物館這一平臺,將核工業精神的傳承與發揚融入到了日常的教學體系之中,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貫穿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將黨校培訓的相關課程設置在博物館內,或是核工業文化遺產的周圍,以實現現場教學的目的。又如,學校新設了《中國軍工》、《核事業與國家安全》等系列愛國主義教育課程,致力于傳播核工業在艱苦創業、無私奉獻以及奮發向前方面的精神風貌。通過參與體驗式、沉浸式的學習活動,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同時也增強了師生們的參與感和認同感。
學院黨委依托多種媒體平臺,力圖提升活動的影響力。他們以弘揚核工業精神和傳承紅色基因為核心,圍繞中國核聚變博物館這一重要載體,制作了《弘揚核工業精神、培育愛國主義情感》、《傳承核工業精神,成為新時代的新青年》以及《中國核聚變博物館》等一系列黨課教學視頻和微型黨課。這些作品不僅榮獲了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頒發的微黨課優秀作品獎和特色黨建活動獎。以博物館為題材的紀錄片《三線風云之585》、《聚變》以及《我見證-不能忘卻的記憶之聚變與巨變》等作品,相繼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新華社等主流媒體上播出,同時也在抖音、快手、梨視頻等短視頻平臺上廣泛傳播,累積播放量已突破億次大關。
(五)在活動形式上尋求創新,著重展現活動的獨特魅力。學院黨委以我國核聚變博物館為核心,采取新穎的方式,彰顯個性,旨在提升黨內活動的向心力和傳播力。若組建以教師和學生黨員為核心的博物館“核夢”講解志愿者隊伍,此舉不僅針對學院內部各黨組織進行核工業精神的傳播,激發師生們的愛國愛黨之情,而且面向全校乃至校外的大學生群體推廣核科普知識,激發他們對自然奧秘的探索熱情,培養他們學習科學技術的興趣;在學生黨支部內舉辦以“核夢”為主題的詩文創作、演講等競賽活動,黨員學生們從多個視角出發,有的緬懷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有的致敬杰出的科學家,有的追尋家鄉的紅色印記,有的分享身邊共產黨員的感人事跡,用真摯的情感表達他們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學院的黨員教師和學生踴躍參與以核聚變博物館為主題的文藝演出,一方面,他們根據著名作家莫然的同名長篇小說,自主編寫、導演并出演了大型核工業發展史話劇《聚變》;另一方面,他們改編了中核集團的《核夢開始的地方》話劇劇本,每年為校內外的黨組織和師生們進行演出,使黨員和師生們生動地學習核工業精神,同時通過青年學生的演繹,傳承和弘揚核工業精神,培育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該話劇還參加了四川省大學生校園戲劇展演,榮獲“最佳展演短劇獎”。
(六)學院黨委高度重視將“紅色基因的傳承、核工業精神的弘揚”融入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此激發師生員工在新時代中勇于擔當、積極作為,進而促進學院實現更高質量的建設與發展。學院各基層黨支部根據自身情況,前往中國核聚變博物館進行了學習研討,其中思政部黨支部舉辦了全體教師參與的“培育愛國主義情感”主題現場授課競賽,科研處黨支部則開展了“緬懷老一輩核工業科學家”的專題學習活動,而核工程與新能源系黨支部則結合其專業特點,組織黨員進行了“追尋核工業夢想的初心”主題黨日活動,進一步將核工業的精神內核融入到了日常工作中。
三、經驗啟示
學院黨委依托中國核聚變博物館這一關鍵平臺,在黨內活動的實踐中,始終堅守著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銘記著培養黨的事業接班人和國家棟梁的職責,鼓舞著全院師生。他們秉持“兩彈一星”的崇高精神和“四個一切”的核工業精神,共同塑造了“勇于創新,努力進取,培育人才,追求卓越”以及“無私奉獻,敢于犧牲”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院黨委依托中國核聚變博物館這一關鍵平臺,致力于點燃愛國之火、錘煉黨性品質、延續優秀紅色基因,積極傳承黨的優良傳統和崇高精神風貌。此舉對于踐行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以及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均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