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17 20:20:46作者:佚名
北京,這座承載著全國醫療資源的城市,成為了眾多患者千里迢迢尋醫問藥的“最后一站”。但遺憾的是,掛號困難、床位緊張、空間狹小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就醫者,讓他們倍感痛苦。這些問題還引發了交通擁堵、資源緊張等一系列“大城市病”,嚴重阻礙了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
百姓福祉無小事,點滴之間都牽動著政府的心。為了解決這一涉及民生的重大難題,北京市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一核心任務,以首都的功能定位和城市的整體規劃為依據,促使優質的醫療資源從城市中心區域向周邊地區轉移,加快京津冀地區的衛生健康一體化進程,使得民眾能夠在家門口方便地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結束北京多區無三甲醫院歷史
以往在友誼醫院西城院區進行胃腸鏡檢查時,徐女士常常為掛號而費盡周折,預約等待時間長達半年之久。驅車前往需耗時一個多小時,若遇交通高峰期,更是將寶貴的時間耗費在路途之中。提及往昔就醫的艱辛,居住在通州區的徐女士不禁搖頭嘆息。然而,自從友誼醫院通州院區開診以來,她只需下樓步行十分鐘便可到達,復查和取藥都變得異常便捷。
就醫不易,成為都市病癥的顯著特征。即便在醫療資源相對豐饒的京城,仍有不少區域長期缺乏頂級醫療機構。居民們紛紛涌向大型醫院集中的區域尋求醫療服務,導致人潮洶涌,問題愈發嚴重。然而,隨著一批新醫療區的興起,這一狀況正逐漸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2018年12月,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正式開診,標志著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首個醫療項目落地;該院的成立,使通州區擁有了首家三甲綜合醫院。到了2024年4月,北京友誼醫院順義院區繼任啟動,成功填補了順義區在醫療領域的空白。
數據彰顯了變革。至2024年年末,北京友誼醫院門診和急診的總數增長了63.91%,手術數量上升了85.87%,而年度出院患者人數增長了73.33%。院長張澍田感慨萬分:“服務水平的提升使得更多患者得以在家附近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首都醫科大學分數線,而且等待時間顯著減少。”
首都的南端門戶——大興區也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助力。2023年12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在大興設立的院區正式啟用,44個專業科室迅速到位,短短一年多時間接待了105萬患者,日均門診急診量高達5500人次,為患者節省了超過2000天的等待床位時間。
今年三月,國家醫學中心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的新院區在亦莊正式動工建設,該院區規劃容納1200張床位,其中兒科床位達到1000張,婦產科床位則有200張,預計將在2028年投入運營。院長倪鑫透露,北京兒童醫院未來將開啟在西城、海淀、亦莊三地設立三家醫院的新篇章。屆時,北京將呈現東、西、南、北各擁有一家兒童醫療中心的布局。
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專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診療,自開診以來,單日最高門診量已超過2200人次,其中外地患者比例接近一半。同時,北京積水潭醫院采用“一院三區”的運營模式,新龍澤院區床位數量增加了800張,并且重點科室的專家號預約時間也從數月縮短到了1到2周。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副主任王建輝指出,到目前為止,北京市已經完成了13個市屬及央屬醫院的疏解工程,共計釋放了3000多張床位。全市16個行政區均實現了區域醫療中心的全面覆蓋。“北京市的醫療資源配置更加科學合理,使得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構建優質醫療資源“首都環”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宏偉布局中,北京向津冀兩地輸送了眾多優質醫療資源,這些資源不僅成為兩地最寶貴的公共產品之一,還共同編織了一張覆蓋京津冀三地的健康保障網絡。
北京充分利用其作為首都的醫療資源優勢,全情投入支持雄安新區的開發進程,積極推動京保、京張、京承、京廊、京唐等關鍵區域的醫療衛生協作,現已實現高質量醫療資源在環京周邊城市的全面覆蓋。
劉先生,一位年逾花甲的河北廊坊患者,如此述說:“以前,掛號、開單、檢查、等待結果,還需多次往返北京。如今,老家的檢查結果得以互認,極大提升了就醫效率,同時也減輕了孩子們陪同就診的負擔。”
截至目前,京津冀地區已構建了115個區域醫療聯合體,這些聯合體遍布河北省的11個地級市以及雄安新區。在京津冀區域內,已有914家醫療機構對60項臨床檢驗結果達成互認,這一舉措涵蓋了所有符合標準的二級和三級醫療機構、獨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以及民營醫療機構;此外,還有50項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在三地的686家醫療機構間實現共享,有效減輕了患者因重復檢查而產生的困擾。
雄安新區首座,同時也是現下唯一的一所三級醫療機構,雄安宣武醫院肩負著新區“生命之舟”的關鍵職責,它不僅是疏解非首都職能的關鍵場所,也是推動北京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延伸的重要樞紐。
自開診已有一年有余,雄安宣武醫院在醫療服務質量上不斷進步,現已成為雄安新區內的重要醫療機構之一。至今,該醫院已設有臨床及醫技科室共計38個,年接待門診患者達18.9萬人次,急診科接待患者1866人次,住院患者數量為2965人次,成功開展了2171臺手術,已然成為雄安新區啟動區的區域醫療中心。
趙國光院長表示,雄安宣武醫院的建設顯著提升了周邊居民就醫的便利性。居民們現在無需遠赴北京求醫,就能在家門口接受北京專家的醫療服務。得益于京津冀醫保的實時結算政策,患者無需辦理異地就醫的手續,只需刷醫保卡便可直接報銷,這一舉措大幅減少了就醫的經濟負擔。
今年三月,京冀攜手推出重大合作項目,北京36所醫療機構與河北152所縣級醫療機構結成對子,實施“一對一定向援助”。北京醫療專家團隊通過現場診療指導、手術演示、遠程醫療咨詢等多種形式,確保優質醫療資源深入基層,扎根當地貝語網校,使河北基層民眾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與北京同等水平的醫療服務。
確保醫療服務“不走樣”
新院區的醫療服務質量如何?它是否能夠與老院區保持一致?隨著醫療資源的擴展和下沉,民眾就醫的便利性得到了提升,然而,他們最關注的依然是醫療質量。能否保證服務質量不降低,成為了新院區協同發展、實現服務質量一致性的關鍵動力。
雄安宣武醫院里,年輕的醫生周川對此體會頗深。自從宣武醫院神經外科的主任醫師吳浩來到雄安宣武醫院擔任神經外科執行主任,周川不僅學會了前沿的診療方法,累積了大量的臨床實戰經驗,而且科室的手術數量也有了顯著提升,此外,還增設了脊柱和介入手術項目。
趙國光指出,唯有讓人才深入基層,才能有效提高新院區的醫療服務質量。他進一步說明,宣武醫院通過設立常駐崗位、輪換出診、負責查房以及提供短期指導等多種方式,已陸續派遣了447名人員,為雄安宣武醫院在管理和診療方面提供了堅實的助力。
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蔣協遠指出,為了保障醫療服務質量的一致性,該醫院在各個院區間實施了一套統一的管理制度、質量監控體系以及評估準則。此舉旨在消除院區間的界限,并推行科室人員在多個院區間進行交叉輪換的工作機制,對于關鍵崗位則采取院區輪換制度。除此之外,醫院還通過集中采購、統一分配以及信息化技術,實現了多院區醫療設備的共享和協作。
面對“一院三區”的發展布局,北京積水潭醫院自2021年起成功引入了17位學科領軍人物和16位學科中堅力量,從而在骨內科、心外科、心理行為醫學、醫療美容等關鍵領域實現了空白填補。在最近三年里,急診科、重癥醫學科以及心血管內科相繼獲得了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的認定。
張澍田指出,遠程醫療技術的推廣使得醫療服務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醫院的放射科,遠程檢查技術平臺、智能化圖像處理中心以及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等先進技術日益完善。各院區之間能夠實現影像檢查的同步進行,所采集的圖像信息全部傳輸至處理中心,進行統一重建。這樣一來,專家們無需離開住所,就能遠程指導相關操作。通過實施同質化管理,患者得以在各個院區接受到同等質量的醫療服務,同時,這也提升了就醫的滿意度和對醫療機構的信任度。
十年間,京津冀地區在協同發展的道路上,不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精心布局了各項戰略,從宏觀的規劃到微觀的實施,逐步形成了一個新的區域經濟增長點。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委書記鐘東波指出:“展望202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將邁入新的十年征程。”我們將持續秉持以人民利益為核心的原則,繼續發揮關鍵引領作用首都醫科大學分數線,持續推進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區域間的合作,與天津、河北兩地共同努力,共同構建一個旨在保障民眾健康福祉的“北京模式”,從而使高質量的醫療資源更加公正、廣泛地惠及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