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6-10 18:17:03作者:admin2
談起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筆者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現有的45分鐘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與效益?筆者認為要把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放到學生身上,使學生樂于學、自主學、學會學。
1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其自學能力,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和創造的舞臺
到外面講課的確是一個不小的考驗,教材有可能不同,學習進度有可能有差別,而學生的情況不可能在一時半刻了解清楚,教師對學生是陌生的,而學生對教師也不熟悉,尤其在有評委聽課的情況下,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講課教師就應該想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思想活起來。此次講課的教師都做得很好,每一個課堂氣氛都能做到有序而活躍。
講課教師在與學生見面時,會融化學生的距離感,讓學生和教師親近起來,課前會放一些輕松的音樂讓學生很快進入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中。講課時,教師會布置一些具體而有趣的任務,讓學生去思考、去完成。當教師提問時,會把答案讓學生盡可能補充完整,而不是毫無耐心地代學生回答,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后的成就感。最后會有一個展示環節,讓學生展示他們本節課勞動后的成果。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也要想法和學生拉近距離,讓學生感覺教師是他們學習的“同伴”,他們和教師一樣在課堂上是問題的解決者、勞動成果的創造者。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給他們發現和創造的權利,不要代勞,只需要在學生有所成就時加以及時的鼓勵,同時要以各種方式給學生展示的舞臺。
2 小組競賽學習讓學生學會融入集體,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很多初中生缺乏集體主義精神,還沒有很好地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集體的影響會有多大,缺乏責任心。信息技術課堂也是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好地方。在此次教學能手的觀摩課上,都很好體現了小組學習的良好效果。小組的分法或大或小,但在小組之間的學習競賽中,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集體榮譽感,讓他們體會到為集體而“戰”的快樂。同時,小組學習的形式也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參與競爭并獲得樂趣。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也嘗試把小組學習的方式運用起來,并希望不斷探索這種方式所能發揮的最好效果。不過,如何分組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并不是隨意幾個學生一組合就能成為一個好的學習小組,最好小組成員之間分出層次來,這樣能讓學習較好的輔導落后生,讓學生之間能夠更好地合作,同時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當然每一個小組都必須有一個有能力更主要有責任心的組長。這樣其實是把“大”化“小”,教師統籌各組之間的學習,而小組長統籌本組的學習,從而讓學生合作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 教師運用恰如其分的評價增強學生自信心,學生提高自我意識,學會自我評價
在課堂上,學生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需要教師給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或者鼓勵,讓學生體會一種成就感,不至于失去學習的興趣,或者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都需要教師學會評價學生。有一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都是那么恰當,筆者很是佩服。雖然她沒有運用過于華麗的詞藻,但讓人聽起來很合適。比如開始時,大部分學生有些拘謹而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只有一位學生大膽舉手并連續兩次回答,這位教師及時給予鼓勵,夸他“回答問題很積極”,并給該生所在組加分。這些都在暗示鼓勵其他學生大膽回答問題,后來確實起到了效果。當有學生自己根據課本完成還沒學到的內容時,這位教師及時發現并表揚他說“沒有學過的能夠通過自學而完成,很了不起,這就是成就”。筆者認為自己在這方面還要加強學習和訓練,學會評價學生。
還有教師讓學生自我評價,采用的也是小組學習,當某個小組正確回答了問題或是完成了某項任務,那么就為本組贏得一分,但分數不是某種具體的分值,而是讓學生自我評價,認為自己是靠什么品質而完成的,如智慧、勇敢、團結等,那么教師就會把該標志賦予該組。其實這也讓學生認識到在學習中應該培養自己的某些品質和精神,這才是最重要的,學習的內容倒是其次。
4 提高教師課堂掌控能力,真正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學生千差萬別,在課堂上的表現永遠會超出教師所想象到的情況。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課堂駕馭能力,沒有足夠的應對方法,那學生產生的狀況就會讓人應接不暇,甚至課堂無法進行下去。有一位教師很棒,他的這個班學生不怯場,并且還有幾個“搗蛋鬼”,在課堂上給這位教師制造了很多情況。而這位教師很好地處理了種種發生的情況,讓課堂順利進行。其實在很多學科的課堂上都可能出現各種情況,對于信息技術課堂來說,可能更多。比如:某生在上課時突然把別人的電腦關了,某生在完成任務時做一些搞怪的事情,等等。這些都會影響講課的進行。教師如何制止學生的這些行為,同時把他引導到學習中來,的確需要有很好的應對能力。
5 信息技術課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運用任務驅動式教學,讓課堂豐富起來
如今有很多教師運用了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這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運用此法時應該遵循:任務設計得既有趣從而吸引學生,還要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讓學生意識到他所學習的正是一種可以幫助他解決生活中某些問題的信息技能。筆者認為,任務的設計還要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相結合。有一堂課開始時設計得很美,讓筆者感覺像是在聽語文課,其實在這堂課完成后,需要學生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學科之間應該相互融合,會使課堂變得豐富起來。
6 要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得與失,以便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改進
一節課的結束,并不意味這節課的課堂教學的任務就結束了,還要認真總結反思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比如在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風格、學案的編寫、備學生等方面的問題。下面就以“備學生”為例談談。
備學生就要先了解學生,了解學生是非常必要的過程。見學生并不是要預先教給學生什么東西,而是拉近彼此的關系。另外,見學生需要了解他們的知識儲備情況,比如講網絡下載,要清楚學生平時是否下載過文件,曾經使用過哪些下載工具。教師只有了解了這些,在采用學生自主學習時才能預見他們會完成到什么程度,自己需要進行何種程度的指導等。但不要給學生涉及過多的要講的內容,因為這會降低他們對本節課的好奇心;更不要領著學生提前學一遍,因為這樣課堂教學中就缺少生成的東西,學生的思維會被束縛。
綜上所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與效益,要從興趣培養入手,使學生樂學、想學;要以思維能力培養為主要方法,使學生掌握程序性知識,激發學生樂學、想學的內在動力;要以自學能力的培養為主要途徑,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真正學會學習。只要使學生樂學、想學、會學,就能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效性,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