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6-13 03:00:13作者:admin2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技術支持的課堂講授。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對事物有了美感,也就變“苦學”為“樂學”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
由于專業技術課程的講師和聽眾之間的信息完全不對稱,聽眾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術常識,導致講授專業技術課程成為一個技術培訓的“頑疾”。
企業專業技術的分工呈現細分的趨勢,細分導致專業知識形成“信息孤島”,可是不同專業技術領域的人員在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又需要大量的溝通和協作,所以讓雞和鴨能擁有共同的語言和交流方式就成為本課程的關鍵。
a交流通道上的可視化和痕跡化:傳統的只有師生語言上的聽覺和靜態的圖片、文字、師生動作、表情等的視覺交流;信息技術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調動各種感覺器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視覺交流和思維過程交流;更提高了交流通道上的可視化、痕跡化,利于反思與提高。每個學生的每節課每個知識點的掌握動態都可以通過“痕跡化”——即建立在計算機技術上的“數字化”保留在教學授課系統中。痕跡化的交流交流更是我們教學反思所急需的,這更是傳統交流交流不可實現的。知識可視化理論研究和運用,使得教學交流可視化和痕跡化特點更能被人接受。
b交流內容上超鏈化和多元化: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交流內容更生動、豐富、超鏈、多元。選擇性更、靈活性更強,對于學習者更具有個性化和針對性,因此,信息技術支持的課堂交流要求交流內容具有重組性、層次性、適應性,使交流更有效。超鏈化體現在知識點的縱向延伸上,多元化體現在知識點的橫向聯系上。
c交流形式上的點對點化: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總體上是在同時空下進行的,但因為有技術環境的支持,可以實現同時間的不同個體交流交流和同個體的不同時間交流交流(后者傳統交流教學也常有,但要實現每個個體都有幾乎不可能的),這是傳統的交流不能實現的。比如:利用電子白板,我們可以同時把5個學生的作業或屏幕調集起來進行交流交流;利用學生測評系統可以同時把學生的作業收集、處理、分析并及時反饋,達到同時間不同個體的交流交流。比如采用虛擬實驗室教學、網絡分組教學、webquest探究性學習等形式,每個個體所思考、所需要的內容有比較大的差異,師生交流的內容在時序上、層級上各不相同。這需要點對點的指導和服務。這也是無信息化技術支持的課堂無法解決的。
d交流對象的多層次化:常規教學課堂主要是教師、學生、非電子化的教輔材料(或學科實驗材料),課堂交流表現為圖一;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交流表現為圖二。以學習的主體學生為例:傳統交流中最高也是最主要層次為師生交流,其次是學生與媒體之間而且主要表現在與教材之間;而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交流層面就豐富多了:最主要也是最高交流層面是師生之間,其次是居于中間交流層面的媒介與學生個體之間,最后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層面。交流層面的多樣性使得學生獲取、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具有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