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農家,15歲半就虛報年齡參軍,20歲提干,從軍18年后,轉業回" />
更新時間:2021-06-20 13:15:38作者:admin2
我今年68歲了,送走父母雙親也十五年了肅清流毒的認識和體會。對農村的老人該厚養薄葬還是薄養厚葬,有切身的經歷。
我生在農家,15歲半就虛報年齡參軍,20歲提干,從軍18年后,轉業回原籍的某事業單位 。我 大哥38歲就病故了。養老的擔子自有我和三弟四弟共擔。為使老人老有所養,我與父母、兄弟共議一致,簽了養老協議,規定了父母的吃、穿、病、零花錢諸項的分擔。 我家雖窮,但重親情。弟兄們親,妯娌間也和睦。簽的養老協議自覺履行。我小家境相比兄弟們稍好,體諒到家在農村兄弟的不易,為感恩父母,我主動多付出些,父母看病的費用我主動支付,弟兄問起要分擔,我笑著說,不用,下次再說,但從未提過。父母年紀大了,需準備棺木。三弟是豪放、孝順之人 。和我商量咋辦。我說,離家久了,不知鄰里啥規矩。他說越漂亮越好,四塊獨木桐木、五品柏木檔、雕花。花費自然高。柏木檔三品的買不到,因為大的柏樹找不到。我說不必太好,差不多就行 。三弟說,弟兄四個別讓其他人看不起。商議時父母均在。就厚養薄葬問題,問母親,我說,把省下的錢用在養老上,要比買好的棺木強許多。母親說,對。人活得時候,買個糖疙瘩兒吃在嘴里,也比活的時候不養,死了大辦厚葬強,讓老人吃在嘴里,飽在肚里,穿在身上,暖在心里。人死了,哭的再痛也聽不到,擺得供品再豐盛也聞不到味兒,棺木再好、雕得花再漂亮,有啥用?!你們待我不賴,我死了你們也別哭,我知足了。人老了誰也留不住。聽此言、憶此言,淚漣漣!父母在世盡力奉養,平常人家,哪有山珍海味,家常便飯,吃飽、穿暖、有病送醫,不惹老人生氣,多虛寒問暖,就是孝子賢孫。
母親晚年患糖尿病、白內障、偏癱得臥床。父親也患偏癱臥床。我兄弟妯娌各盡孝心,有錢的出錢,錢少的出力送走了父母。磚券墓、四獨木桐木雕花棺、三周年紀念,請了嗩吶班,邀請劇唱了三場大戲,在飯店宴謝親朋,花費不少。
三周年的花費,感覺對父母勤勞的一生報恩不盡。事后反思:三周年紀念不宜 大辦,小辦,寄托哀思即可。把大辦花費的錢省下來,捐款給村組的老年協會,給鄰里的老人辦點兒福利,以此行孝效、感恩父母會更實在。
真心的奉勸后來人,孝敬父母趁在世 。有孝心,就對老人厚養,讓辛勤養育我們長大、省吃儉用一生的父母老有所養,吃在嘴里, 從一個糖疙瘩兒、一個肉夾饃做起。 穿在身上,從買一雙襪子、一件新衣做起。暖在心里,從一句問安、喂一口飯做起。久病臥床從端屎倒尿、換尿墊和 擦身洗臉做起。如此,孝心無憾。